你还知道动物有哪些本能(从万物之灵到自然之子)
你还知道动物有哪些本能(从万物之灵到自然之子)掌握了这三点,我们就知道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长时间呈现一种状态;而且时间跨度越长,变化就越明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改变。这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相一致。19世纪中叶,自然界是静止的观点根深蒂固。人们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不会发生改变,橡树林永远是橡树林,枫树林永远是枫树林,不会随时间改变。今天,人们知道,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有规律可循。15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物种和环境发展变化主要受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首先,因为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一年里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数量不同(除非正好是在赤道上),因此就有了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短期和长期的气候循环又影响到生态系统。其次,对于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这一点在最近几十年变得愈加明显。许多物种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出现了耐火的树,耐长期干旱的青蛙等,河边平原上的动植物抵御洪灾的能力也
文/曹敏
几年前,某网站推出过一个销售点翠首饰的众筹项目。点翠是用翠鸟的羽毛制作首饰的传统工艺,为了保证成品色泽鲜艳持久,要从活鸟身上拔毛。项目刚刚推出,大批网友在网站留言批评,不久该项目就被撤销了。
此前,有游客发现一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疑似遭到饲养员虐待。事件曝光后,涉事饲养员马上被停职,大熊猫则被送到四川卧龙接受康复治疗。
近年来,人类为动物“鸣不平”的事件越来越多,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过去人类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现在人类承认,自己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从万物之灵到自然之子,人类的自然观和动物观终于发生了转变。
从静态到动态19世纪中叶,自然界是静止的观点根深蒂固。人们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不会发生改变,橡树林永远是橡树林,枫树林永远是枫树林,不会随时间改变。今天,人们知道,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有规律可循。15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物种和环境发展变化主要受以下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因为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一年里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数量不同(除非正好是在赤道上),因此就有了季节变化,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短期和长期的气候循环又影响到生态系统。
其次,对于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这一点在最近几十年变得愈加明显。许多物种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出现了耐火的树,耐长期干旱的青蛙等,河边平原上的动植物抵御洪灾的能力也变得更强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然选择导致物种改变。这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相一致。
掌握了这三点,我们就知道自然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长时间呈现一种状态;而且时间跨度越长,变化就越明显。
从孤立到关联随着对自然界复杂性的了解,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各个物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物种都在各自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应将生物与环境割裂开来。比如狼,不再被简单地看作一种食肉动物,而是在其生态系统里有着深远影响的物种。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本来有狼生存,后来因为人类大量捕杀而销声匿迹。狼消失以后,鹿的数量激增,鹿群大量啃食公园内的草木,破坏了生态平衡。1995年,狼群被重新引入黄石国家公园,很快鹿的行为模式发生改变,数量趋于平稳,植被逐渐得到恢复。
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啃食植物。在这条食物链中,位于顶端的食肉动物和位于底端的植物不直接发生联系,却能通过捕食食草动物间接影响植物的数量。事实上,根据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生态学家就能判断该物种的变化会给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
从漠视到善待公众看待动物的观点有了广泛的改变。过去,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动物,根据自身情感和价值取向认为某些动物是好的,某些动物是坏的甚至是邪恶的。今天,我们知道动物实际上没有好坏之分,它们的行为不是出于善意或者恶意,而是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而做出的,比如获得食物和水、寻找配偶和栖息地。因此,对于动物尤其是脊椎动物,我们应该用客观、中立、不带价值判断的方式来理解和看待它们。
人们对待动物的方式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人们只关心动物是否有利用价值,很少考虑它们的生存状态。现在,动物福利的社会关注度日渐提高。很多人认为:动物应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即使是供人用作食物、工作工具、友伴或研究对象的动物,也该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以及表达天性的自由。
在畜禽规模化养殖中,人们开始重视给动物营造舒适、健康、安全的环境,在屠宰时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相关原则甚至延伸到无脊椎动物身上。2018年初,瑞士政府颁布新法令,保护龙虾“下锅前无痛死亡”的权利,禁止把龙虾直接放入沸水中煮熟,烹饪前必须“先让它们失去意识”,目的是将龙虾的痛苦减至最轻。其实龙虾究竟能否感到疼痛并没有定论,因此这一规定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从中可以看出如今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
科学家对待实验动物更加谨慎了。1959年,有关专家提出了著名的动物实验3R原则,即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及优化(refinement),3R几乎已经成为实验动物福利的代名词。
每年的4月24日是世界实验动物日,这是1979年由英国反活体解剖协会发起的重要的实验动物保护节日,旨在呼吁人类减少和停止不必要的动物实验。每年的这天,许多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等实验动物单位举行纪念活动,向那些为人类的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致敬。一些机构还为实验动物竖立了纪念碑,铭记它们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
人们也没有忘记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动物。许多国家出台了法案和条例,确保所有物种得到关心和尊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完善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制度和措施,例如,明确规定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障野生动物实质性福利、不得虐待野生动物、食用重点野生动物将追究法律责任等。
从杀戮到保护19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野生动物生生不息,取之不尽,根本不知道许多动物的数量正快速减少,更不会想到有些动物会彻底消失。导致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商业性捕杀。后来,美国等国家出台了禁止商业性捕杀的政策,并推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案,规划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推动这一转变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他被公认为是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他与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罗伯特·马歇尔一起创建了“荒野学会”,宗旨是保护和扩大面临被侵害和被污染危险的荒野大地以及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是领先他那个时代的人。他死后才出版的《沙乡年鉴》一书被誉为“绿色圣经”,成为许多现代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运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使用生态工具、保护栖息环境以及出台政策等多种途径进行野生动物管理,以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数量的稳定。实际上,最好的管理模式是把管理当作科学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收集数据,评估结果,然后做出选择,如此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才能得到发展和实施。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许多因商业性猎杀而濒临灭绝的物种,比如野牛、白尾鹿、野火鸡和狼,数量已得到稳定甚至恢复。
今天,人们管理野生动物的知识和能力远超过去,但面对的环境压力也在持续增长。70多亿人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庞大的人口减少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城市人口,人类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了减少生态赤字,一项有希望的举措是推进城市绿化和城市野生动物的建设。现在已经有不少动物返回城市并兴盛发展,城市自然化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保留大量的土地并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种的长期生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继续利用科学手段保护自然,并将经验传给子孙后代,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选自《科学画报》
头条号发表时有改动
转载请保留作者,注明转载自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