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美学铃木清顺(铃木清顺的浪漫三部曲)
怪诞美学铃木清顺(铃木清顺的浪漫三部曲)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外景地,导演铃木清顺(左)和原田芳雄从三部影片纷繁瑰丽的影像中能够提炼出的主题大致相似,即爱情与生死。日本的文化评论者四方田犬彦在其《日本电影110年》书中说道:“这个三部曲一般被认为是战后日本达到的凝练的美学顶峰与巴洛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泉镜花是为奠定日本电影文学基础的新派剧提供最为有力素材的小说作家。铃木清顺将视线移向在以往泉镜花的世界中深受抑制的异想天开的一面,在弥漫着怀旧与颓废气氛的舞台上,成功地导演了他自己命名的‘电影歌舞伎’。”编者:四方田犬彦 出版社:筑摩書房 出版年:2010-8这三部电影被争论最多的,并非铃木清顺将电影戏剧化,而是他冲破叙事逻辑,用拼贴意象、记忆、幻象、现实场景的方式组成作品,观众必须抛弃正常的观影思维,才能看到铃木清顺是怎样以绚丽的意象将关乎人类灵魂深处的思考投影在银幕上。
图上至下为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阳炎座》(1981)、《梦二》(1991)的剧照
“浪漫三部曲”《流浪者之歌/ツィゴイネルワイゼン》(1980)、《阳炎座/陽炎座》(1981)和《梦二/夢二》(1991)——是铃木清顺(1923-2017)的最高成就,也是日本电影美学的一个高峰。
因大正时代(1913-1926)也是日本文艺的浪漫时代,所以这三部影片亦称“大正三部曲”,同时也成为“清顺美学”的巅峰之作。
“浪漫三部曲”的宣传片中的影像
日本的文化评论者四方田犬彦在其《日本电影110年》书中说道:“这个三部曲一般被认为是战后日本达到的凝练的美学顶峰与巴洛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泉镜花是为奠定日本电影文学基础的新派剧提供最为有力素材的小说作家。铃木清顺将视线移向在以往泉镜花的世界中深受抑制的异想天开的一面,在弥漫着怀旧与颓废气氛的舞台上,成功地导演了他自己命名的‘电影歌舞伎’。”
编者:四方田犬彦 出版社:筑摩書房 出版年:2010-8
这三部电影被争论最多的,并非铃木清顺将电影戏剧化,而是他冲破叙事逻辑,用拼贴意象、记忆、幻象、现实场景的方式组成作品,观众必须抛弃正常的观影思维,才能看到铃木清顺是怎样以绚丽的意象将关乎人类灵魂深处的思考投影在银幕上。
从三部影片纷繁瑰丽的影像中能够提炼出的主题大致相似,即爱情与生死。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外景地,导演铃木清顺(左)和原田芳雄
《流浪者之歌》不仅赢得了口碑,在东京塔下搭建的移动电影馆所产生的单场票房更是打破了记录。
翌年,改编自泉镜花小说,同样以大正为时代背景,铃木清顺以幽深神秘的人鬼情未了故事,推出续集《阳炎座》(1981),再次成为了年度的话题电影。
而直到“浪漫三部曲”的第三部,《梦二》(1991)的出现推迟了十年。
电影《阳炎座》(1981)外景地,导演铃木清顺(左)和松田优作
三部电影的文艺原型,都是浪漫派著名作品或人物。
《流浪者之歌》是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洛·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的名作,也称《吉普赛之歌》,这个曲子在电影中时常响起,将一种灿烂的情绪与影片中人物的愁苦组成反调。
《阳炎座》改编自日本浪漫作家泉镜花的原作。
泽田研二在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梦二》的人物原型,即是日本浪漫派作家竹久梦二,他被称作“漂泊的抒情画家”,绘画主题有旅途、女性、圣经。
这三部作品中庞杂的关于日本传统文化、浪漫派文化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意象,成为能够反复咀嚼,并且永远能解读出新意的沉厚作品,也奠定了铃木清顺在艺术电影中的大师地位。
“浪漫三部曲”都是由制片人荒户源次郎(1946-2016)制作,他是日本地下剧团出身,从属于唐十郎的“状况剧场”,曾经跟寺山修司(1935-1983)的“天井栈敷”群斗而被警察逮捕。
三部曲的编剧则都是田中阳造,他隶属于以铃木清顺为中心所成立的剧作家团体“具流八郎”,让铃木清顺被日活解雇的《杀手烙印/殺しの烙印》(1967)就是其中成员所写的脚本;由这些核心参与者的背景可以理解到所谓“清顺美学”的剧场渊源,以及独立制片背后的创作精神。
电影《杀手烙印》(1967)德国蓝光版封套
铃木清顺一直被视为电影界的异类,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制片厂时代的作品就保持着高度个人化的风格,有西方人把他比作日本的塞缪尔·富勒Samuel Fuller( 1912-1997)。
1968年,日活社长堀久作以“铃木清顺总在拍摄让人看不明白的电影”为由宣布将其解雇,直接导致了这位正值盛年的导演陷入长达10年的沉寂期。
“浪漫三部曲”中的三位男主角
也是在这10年无电影可拍的无奈沉潜之后,铃木清顺才于1977年重执导演筒,开始筹拍了“浪漫三部曲”之《流浪者之歌》,再也无须顾虑片厂老板的个人意志,其人生虚幻乖谬之如镜花水月,又岂不如戏如梦?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日本版宣传册封面
【《流浪者之歌》:力压黑泽明作品成年度第一】
当拍摄完《流浪者之歌》时,铃木清顺终于完成了一部真正意义上全盘异色的独创作品。
“流浪者之歌”在德语里是“吉普赛风”的意思,这首歌的作者帕布洛·德·萨拉萨蒂于1884年出生于西班牙,既是作曲家也是有名的小提琴家。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流浪者之歌》这个曲子虽然在国际上没那么出名,但在日本却非常有名。这部电影从两位主人公一起欣赏着帕布洛·德·萨拉萨蒂亲自录制的这首曲子的唱片这一场景开始,之后的故事情节十分不合理且跳跃。
大概即便是编剧或导演也不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电影中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十分模糊,且很正常地描述着看似活着,实际上可能是幽灵的人物。
原田芳雄在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还有一些看似在描写死后世界的场面,这两个场面的区别也十分模糊。但这些迷幻的地方正是电影的有趣之处。
故事描述中砂(原田芳雄 饰)及青地(藤田敏八 饰)二人曾同为军校教师,有故旧交情,但中砂经常四处流浪,貌似传统日本浪人,青地则总是著现代西服,处处追寻中砂的足迹。
藤田敏八在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两人同时认识了艺妓小稻(大谷直子 饰),三人有着错综复杂的情欲关系,之后青地亦发现自己的妻子周作(大楠道代 饰)与中砂也有不伦奸情。
其后中砂过世,小稻则在夜间来到青地家中,要求归还中砂借给他的书籍以及一张西班牙小提琴家帕布洛·德·萨拉萨蒂的唱片《流浪者之歌》.......
大谷直子在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流浪者之歌》看起来十分混乱,现实、幻想和梦境的区分很模糊,一切都难以确定,却又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奔放感。画面犹如魔幻般红艳,如女尸中爬出的红螃蟹,自杀而死的弟弟鲜红的骨头,裹中砂尸体的红樱花……
吃的东西非常夸张,如巨大的鳗鱼,锅里小山般的摩芋丝……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三角关系复杂得多……
藤田敏八在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也许《流浪者之歌》是要让观众从一种温柔和悲哀的感觉中体验到人之生存的不确定性。
在叙事手法上则是不断地跳跃,在想像与现实之间随意切换,但是导演在许多人物动作及姿态上别有新意,可见到不少舞台剧化的处理。
原田芳雄(左)和大谷直子在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中的影像
这部电影虽然是关于19世纪20年代受到西洋教育的知识分子的故事,但可以看作是以前的日本人对生死观幻想的苏醒。
将幽灵美化,并描写人类同幽灵之间的爱情的电影,有沟口健二(1898-1956)导演最出名的电影《雨月物语》(1953)这样的先例,在日本电影界不算是罕见。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日本录影带版封面
但《雨月物语》中,美丽的幽灵却仅执着于与活着的异性发生关系,或是为活着的家庭祈福。而《流浪者之歌》中,我们并不知道幽灵对人类有什么要求。但说不定只是希望人类能够记住他们吧。这一点让人十分不可思议,既悲伤又感人。
铃木清顺导演曾经被人问到过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他的回答十分精彩:“简单地说,就是活着的人其实死了,死了的人其实还活着的故事。”
电影《流浪者之歌》(1980)日本版宣传册内页
一般幽灵或死后的世界都是恐怖的东西,而将他们描绘得可怕,丑恶,毛骨悚然才是常识。但《流浪者之歌》这部电影里,本是幽灵的女人却很美,死后世界不可思议地拥有精神上的宁静。本应活着的人类能够自由穿行于现实与死后世界之间。
1980年,《流浪者之歌》的推出标志着铃木清顺真正地复活,以大师的面貌再现影坛,还力压黑泽明(1910-1998)的《影武者》夺得《电影旬报》的年度第一。
1981年2月下旬《电影旬报》決算特別号将年度导演颁给了铃木清顺,这张图片为该刊当年内页图文并给出评语,该期还有对导演的访谈
该片获选当年《电影旬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女主角、女配角,蓝丝带电影奖最佳导演,日本奥斯卡学院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是1980年日本影坛最受瞩目的影片,并于1981年获得柏林电影节获评委会银熊奖。
1981年10月下旬《电影旬报》封面为电影《阳炎座》(1981)的剧照,松田优作和加贺麻理子
【《阳炎座》:展现出庄周梦蝶般的玄妙意蕴】
“阳炎”一词出自《万叶集》,指曙光、光明。《阳炎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大正末年(1926年),即将迎来新时代——昭和时代的黎明曙光。
日语中“阳炎”发音与“蜉蝣”同音,在日光强烈的时候,地面蒸腾的水气使眼前的景象轮廓氤氲,就好像水面的倒影微微晃动。“阳炎”一词形象地反映出大正时代短暂、虚幻的风貌,也概括了《阳炎座》故事本身。
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阳炎座》改编自泉镜花的短篇小说,编剧则依旧是铃木清顺的搭档田中阳造,而另两部也沿袭了泉镜花文学与日本新派戏剧融合的格调。
松田优作在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这是一部颇为难懂的作品。泉镜花写的是一个关于现代剧作家的故事,影片把背景放在1926年,大正末年也是昭和元年的东京,新派西洋话剧作家松崎春狐与几个谜一样的美丽女子相识。
开场便是蓄须的松田优作(1949-1989)在黄昏的公园台阶上,遇到身着深色和服的大楠道代。
加贺麻理子在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大楠道代在一年前的《流浪者之歌》中是妖冶的青地妻子,在本片中则化身成仪态雍容、气质深沉的贵妇,是富商玉胁的妻子。
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片中充满了毫无逻辑、悖离现实的诡异场面,主人公白日梦中的场景和真实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而死后的世界与生者的世界也交替出现,这令整部作品展现出一种庄周梦蝶般的玄妙意蕴。
松田优作和加贺麻理子在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影片的画面十分艳丽,从充满日本传统艺能特色的构图,到大胆奔放的色彩运用,无不体现出导演所崇尚的美学理念。
整部影片就仿佛是一场奇幻与美的旅程。本片入选电影旬报评出的年度十佳影片榜,出演玉肋的中村贺津雄凭借此片获得了当年度多座最佳男配角奖杯。
松田优作在电影《阳炎座》(1981)中的影像
《阳炎座》是继《流浪者之歌》获年度《电影旬报》十佳第一位之后,再获第二位,耽迷于歌舞伎世界和死亡幻想的情绪再上层楼,唯美的影像营造也更进一层,若说耽美和幻想死亡的情绪任谁都会有,但这种表达方式就只有日本人才有了。
《阳炎座》动用舞台戏剧手段之多,鲜有电影能与之相比。
电影《阳炎座》(1981)日本版海报
甚至新派剧和人形净瑠璃版《阳炎座》也以戏中戏的形式在电影中上演。
但与众不同,小孩子充当了新派剧演员,表现出幽默感。而净瑠璃人偶由真人女性上阵,从中也遵从了歌舞伎禁止女性登台的传统。
电影《梦二》(1991)日本录影带版封面
【《梦二》:飘离身体的灵魂四处游荡】
1980年和1981年,复出不久的铃木清顺接连拍摄了以大正时期为背景的《流浪者之歌》和《阳炎座》,为他赢得了久违的赞誉。
1991年《梦二》上映,宣告“浪漫三部曲”最终完结,也构筑起铃木清顺个人意念中的“大正浪漫”世界。
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可想而知,田中阳造编剧的《梦二》也不是一部意在“让人看明白”的人物传记片,而铃木清顺用一段介于虚构与梦幻之间的故事,描绘出他所理解的竹久梦电影里,由泽田研二扮演的梦二流连于不同性格的女人之间,却不能真正相爱,同时一直被一幅无法完成的画作困扰,因为始终想不起自己要画的女人的脸。
原田芳雄在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这些看似玄虚的情节设置,其实也是竹久梦二人生与创作的另一种“客观”呈现。
现实版本的竹久梦二,1884年生于冈山县一个富足的乡绅家庭,本名竹久茂次郎。
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年轻的梦二不断给刊物投稿,除了插画还有诗歌散文,1905年《读卖新闻》首次刊登了他的文章,“梦二”这个笔名浮现在公众眼前。
直到1909年,处女作《梦二画集 春之卷》出版发行,25岁的竹久梦二开始受到大众追捧,才成为真正的职业画家。
泽田研二在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和很多艺术家一样,竹久梦二的创作与情感经历密不可分。
梦二几乎从未缺少异性的陪伴,人到中年后,画室里也经常有少女出现,除了模特,还有不少倾慕者甘当他家的食客或者女仆。
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梦二》中,灵魂的象征则是竹久梦二画不下去的画作,影片中一副屏风上,只有和服与扇子,梦二因为浪荡许久,沉溺欢愉,忘记爱情,他不能补出女人的脸庞。
直到最后,他从对手的妻子身上看到真的爱,才在影片最后补全了这幅画。
电影《梦二》(1991)剧照,泽田研二
这些影片里,人物的情绪常常凝重极了,仿佛是要用沉重的,挣扎的肉身,说出一个颤栗着飘离身体的灵魂。
影片将梦二对生命的态度、生活中追求美和享乐的行为、作画的过程、与女性模特的艳遇,用想象的方式融汇在一起。
泽田研二在电影《梦二》(1991)中的影像
影片里本来是白天,画家出了屋门,发现外面变成黑夜的草原,布满了点点野火,同时叠印着树与乌鸦的幻象。
这部作品显然不如前两部那么受关注,但它仍然像铃木清顺此前的影片一样的水准。
“浪漫三部曲”中的三位男主角
《梦二》富于感官的、肉艳的色彩,但铃木清顺要求演员的表演“阳光气”一些,同时又是从画家的眼光来反映世界的,全片的色彩相比此前作品的阴郁和暧昧,明亮些、爽朗些,与生活中实有的、画风甜美的梦二气质相合,就是一个画家甜美的梦。
铃木清顺“浪漫三部曲”试映会海报
- 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饱受争议的惊悚气息震惊影坛
- 法斯宾德的女性三部曲:残酷冰冷中的爱情只是为了满足欲求
- 詹姆斯·伊沃里的英国三部曲:美丽的风景背后隐藏着初恋之痛
- 《处刑的房间》让青春的反叛就在残酷的青春岁月中肆意挥霍掉
- 桥口亮辅的同性三部曲:世界真实的模样及在私人的寂寞中借精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