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看来,在古汉语里还真有这个“働”字,只是现在基本不用,从意思上看,与“動”,也就是现在常用的“动”相同,没有特别的含义。(图片来自网络)01各位都知道,日本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之深,日语里也有好多汉字,本人不会日语,所以不敢对日语里的汉字信口雌黄。汉语里的这个“動”字,咱都认识,就是“动”的繁体字写法,简体、繁体写法不同,读音相同,意思也一样。但加单人旁的这个“働”,是多年前接触“自働化”这个词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这个字,这次还真下功夫查阅了一番。

作者|杨立福

原标题:无效率的动作不是工作——读《大野耐一的现场管理》

全文总计2875字,需阅读7分钟,以下为今天的益者原创:

先说说本章标题,关于本章标题,译者特地加了一个注释:原文标题直译为“无效率的‘動’不是‘働’”。

01

各位都知道,日本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之深,日语里也有好多汉字,本人不会日语,所以不敢对日语里的汉字信口雌黄。

汉语里的这个“動”字,咱都认识,就是“动”的繁体字写法,简体、繁体写法不同,读音相同,意思也一样。但加单人旁的这个“働”,是多年前接触“自働化”这个词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这个字,这次还真下功夫查阅了一番。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1)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2)

(图片来自网络)

看来,在古汉语里还真有这个“働”字,只是现在基本不用,从意思上看,与“動”,也就是现在常用的“动”相同,没有特别的含义。

这两个字在日语里怎么读,我是不知道,只知道音同意不同,特别是在丰田生产方式的特定语境中,“動”只是表示单纯的动作、移动等等,“働”更强调蕴含了人类的智慧的“動”。

即使不在特定的语境下,汉语里“动作”和“工作”和含义中也有差别的,再结合日语中“動”和“働”的不同含义,译者把原文标题中的“動”和“働”分别翻译为“动作”和“工作”,就更加突显了丰田生产方式中“动作”和“工作”的本质区别。

02

今天花这么多功夫掰扯“動”和“働”这两个字,其实也不是浪费时间,今天把这两个字的弄清楚,后边再说“自働化”就省事了,早晚得这么掰扯一回。下边回来看本章内容。

本章的主要观点:

  1. 1. 身为生产现场的管理者和主管,必须具有分辨“動”与“働”的慧眼,也就是说,必须能够分辨清楚哪些动作是无效率的,哪些动作与工作是无关的。
  2. 2. 对于过多的、多余的“動”,关键在于需要有人明确地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做,这才是主管们最重要的工作。

生产现场的管理者要分辨“動”与“働”,那首先咱得搞清楚它们的区别。

“动作”的外延比较宽泛,只要是没闲着,都可以说在“动作”,比如走路、拿工具、检查、装配、运送物品、看着机床运转、跟别人交流沟通等等行为都是动作,就是你原地转三圈,伸伸懒腰,手机上打打游戏,回个微信、点个赞也都是“动作”。

“工作”的外延就窄了,在丰田生产方式的语境里,“工作”就是促进工序有所进展,并能够使“动作”创造出价值。这么说可能还是不太清楚,上个图吧。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3)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4)

“促进工序有所进展”并没有进一步明确“工作”仅仅是指“增值作业”还是包含“非增值作业”。我个人理解,即使是“非增值作业”也应该算做“促进工序有所进展”吧,所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工作”对应的是这个图中“作业”。当然这种理解是否精准,仍可以探讨。这样,应该就能分辨清楚了,哪些只是“动作”,哪些是“工作”了。

不过有些时候,相同的“动作”,在不同的情境下,意义也不同,有可能只是“动作”,也可能是“工作”,如何区别呢?就看这个“动作”有没有在创造价值。看下边这张图。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5)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6)

具体到生产现场,如果是设备维修工在修理完设备后,开始试运转,维修工在观察设备试运转的情况,那么维修工“观察”这个动作应该是在工作。

如果是一台正常生产的设备,在设备进入自动运行程序后,不需要操作工有操作动作了,但操作工仍在原地看着设备加工零件的过程,那这个操作工“观察”这个动作就只是“动作”。

搞清楚了“動”和“働”的含义,再回到生产现场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时候只是在“动作”而不是在“工作”。

比如在第三章中讲过的电机端盖组装的例子,操作工把20个端盖摊在15米长的辊道上,装完这20件端盖,操作工需要从头到尾走10个来回,每个来回就算30米,组装完20个端盖需要走300米,平均组装一个端盖,光走动距离就是15米。这就是典型的“动作”而不是“工作”。看着操作工挺忙,挺辛苦,但真正没有效率。

发现这些不是在“工作”的“动作”怎么办呢?生产现场的管理者,主是要班长、车间主任、经理、部长们,一定要管这种事儿。只有你去管,才能弄清楚为什么工人这么做,问题在哪里,才有可能改变。

这种事怎么管呢?作为日常管理,可以说就两个事,一个是维持,一个是改善。

如果是没有按照目前的标准作业程序产生的这种不是“工作”的“动作”,那先得纠正,使其按目前的标准作业程序来做事。

如果现在就是按标准作业程序做的,仍然只在“动作”而没有“工作”,那这就是改善点,就需要改善了。

03

来看一个电机定子组切割玻纤管下料的例子。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7)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8)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9)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10)


工人手拿玻纤管,从这头向那头,边走边开线卷把线放在地上,大约20米长剪断,之后再从那头回来,到这头之后再剪断,放多少根也没准数,总之估摸着放的线最后对折之后一只手能掐住就不剪了,图中是放了10根。

然后先从一头找齐,再走到另一头,把两边的头一并找齐,回来之后按着在桌子上画的尺寸,用剪刀剪成需要的长度。

就按图中工人手里拿的20根来算,需要放线10根,光放线这个步骤,一共走了6个来回,一个来回40米,合计240米。走这240米那毫无疑问就是“动作”,而且还有其它诸如放线、收线、折线、对齐线头等一系列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都是“工作”吗?肯定不是的。

我就问,那边的电脑自动切管机就闲着呢,可以设定切管长度、切管数量,为什么不用呢?工人说是切管机总是卡住不进料,维修工也没修好,所以就只好这么做了。

那咱就别找维修工了,自己先看看吧,虽然咱没修过切管机,但咱可以跟其它切管机对比研究啊。经过对比发现,切管机的切刀之前有个压管的横梁,上下方向装反了,横梁下沿降低了,所以会经常卡管,调正横梁方向再试,不卡了。

既然不卡了,那就用机器吧,把整盘的料安装,设定好长度,切管的数量,机器切完自已就停了,也不需要工人看管,工人设定好参数就可以去做嵌线的工作,再不需要工人那么多忙忙碌碌的“动作”了。

使用切管机之后,每切一刀只切一根管,机器能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后边又做个小改善,做了个送料盘,由一路送料改为三路送料,试用效果还真不错,机器切管效率一下又提高了2倍。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11)

全局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无效率的動不是)(12)


对于只在“动作”而非“工作”的,如果现场管理人员不去纠正,不着手改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订单量不大的时候,生产效率不高,即使订单交付没有压力,可也有其它压力吧?比如成本、效率指标的压力。

等到订单高峰时期,要想准时完成订单,正常工作日不够,就得安排加班。工人会觉得,我每天正常班次时间已经很忙了,很辛苦了,再天天加班,谁受得了啊?你可能说了,加班你不多挣点钱吗?可现在这年轻人,你以为他只看见钱,他有时候宁可不挣加班费,他宁愿下班就走人。加班安排就会有阻力。

即使工人不说,加班肯定会增加各方面的成本,设备运转时间加长,能耗增加,工人疲劳,安全风险增加,质量风险增加。即使把站位放低点,不站在老板的角度考虑,就只为自己考虑,增加那么多的安全、质量风险,增加各种成本,咱自己作为现场管理者,能不揪心吗?

所以,生产现场的各级主管们,减少无效“动作”,任重道远啊。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