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诸葛亮为秦末名将葛婴的后人,因居于琅琊诸县,故称诸葛。东汉光武帝时期,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刘秀封子刘京为琅琊王,建都于莒(莒县),这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西汉刘泽先为琅琊王,很快成了燕王。)之后琅琊国就成了刘京一脉的了,也就是在此期间,琅琊国的治所从莒县迁到开阳(今临沂)。濒临沂水河,正是《论语》里曾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里的沂水。秦朝初立,废分封,设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郡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琅琊郡很大,辖山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治所在琅琊县(黄岛区琅琊镇)。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分琅琊郡北部为胶东国,封给了胶东王田市。西汉时期,郡县与分封并行,琅琊地区几次拆分之后,剩下的琅琊郡缩水一半,治所改为东武城(山东诸城)。此时的琅琊郡下辖51县,相当于现在的青岛,日照,临沂,连云港北。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1)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琅琊”最早写做“琅玡”,琅:是一种洁白无瑕的美玉。玡:是一种像玉一样的象牙,两种宝贵的物品结合在一起,组成了“琅琊”这个名字,这也注定了这个名字的不凡。

琅琊这个名字非常的古老。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之初,姜子牙封于齐,在齐地供奉八位神主,其中就有琅琊四时神主。《史记》中记载 “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在这之后,春秋时期齐国建琅琊邑(现临沂黄岛区琅琊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伐齐,迁都琅琊邑,并建琅琊台(观台)。

始皇帝一统六国,封禅泰山,祭祀琅琊, 《 史记 ·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并在琅琊上筑琅琊台,之后秦皇汉武几代雄主都曾登琅琊台祭祀。

秦朝初立,废分封,设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郡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琅琊郡很大,辖山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临沂),治所在琅琊县(黄岛区琅琊镇)。

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分琅琊郡北部为胶东国,封给了胶东王田市。

西汉时期,郡县与分封并行,琅琊地区几次拆分之后,剩下的琅琊郡缩水一半,治所改为东武城(山东诸城)。此时的琅琊郡下辖51县,相当于现在的青岛,日照,临沂,连云港北。

东汉光武帝时期,改琅琊郡为琅琊国,刘秀封子刘京为琅琊王,建都于莒(莒县),这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西汉刘泽先为琅琊王,很快成了燕王。)之后琅琊国就成了刘京一脉的了,也就是在此期间,琅琊国的治所从莒县迁到开阳(今临沂)。濒临沂水河,正是《论语》里曾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里的沂水。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2)

诸葛亮为秦末名将葛婴的后人,因居于琅琊诸县,故称诸葛。

诸葛亮的祖上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曾为御史大夫贡禹属官,后荐举为文学侍御史。汉元帝时,曾授其为司隶校尉,继而为光禄大夫。后因弹劾权臣被免官,贬为庶人,老死在家中。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字君贡,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为兖州泰山郡丞,诸葛亮八岁那年(189年),父亲诸葛珪又因病去世。(诸葛亮的母亲章氏于184年去世)。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已经十五岁,承担起奉养继母的责任,八岁的诸葛亮、年幼的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琅琊距孔子故里曲阜,以及当世大儒郑玄故里高密都很近,幼年的诸葛亮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孔子家喻户晓,郑玄则是当世大儒、经学大师,郑玄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回归故里之后,客居于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规模浩大,显赫一时。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他遍注儒家经典,注疏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学经典,家藏经籍逾万卷。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经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3)

诸葛亮应该是在191年被迫逃难,当时青州(今山东淄博北)黄巾军三十万人进入泰山郡,后进军勃海郡,与另一农民军黑山军会合,山东境内战乱不断,烽烟四起,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为躲避战火,不可能不出走。193年曹操进攻徐州时,更是烧杀抢掠,鸡犬不留,故而诸葛家必是在此之前已经出走避难了,不然怎么能躲过这样的鸡犬不留的屠杀。

后来诸葛瑾说起当年,“瑾遭本州倾覆,生类殄尽。弃坟墓,携老弱,披草莱,归圣化,在流隶之中,蒙生成之福。”足以可见逃难之艰辛。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是什么时候到豫章郡的,具体时间史书没有记载,应该是在袁术率领军队占领九江郡,杀死了扬州刺史陈温,而自领扬州牧,又兼称徐州伯,大封部将张勋、桥蕤为大将军的时候,这是袁术兴盛时期,也需要任用贤能,扩大疆域。

李傕等攻入长安后,初平四年(193年)朝廷授袁术左将军,假节,进封阳翟侯。时间不应该再晚。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4)

《尔雅,释祜》“豫,乐也”,章即樟树。据应劭《汉官仪》:“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挺中,故以名郡”。以树命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树。

豫章郡以鄱阳湖平原为主,东南平原,西北丘陵,包络江、湖,左右吴、楚,北连豫壤,西接荆州。豫章水有汝水、彭水、大庾峤水、章水、贡水、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众流,注入大湖中,孕育出军山湖、金溪湖、瑶湖、白沙湖、南塘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百多湖出来,山,陵,城,村,皆如浮于大片的水影之上,就是高高的梅岭主峰,也似在洗药湖中洗浴出来的颜姿,美丽动人。

诸葛玄在豫章郡做太守,诸葛亮正是学习的年龄,肯定也不会放松诸葛亮的学习。“豫章徐家”,徐稚,徐孺子,世称“南州高士”、“布衣学者”,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诸葛亮的一生。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5)

这是诸葛亮处世精神的来源,则被大多数研究者忽视了。是的,诸葛亮到豫章郡时,徐孺子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儿子徐胤,和父亲一样博学多才。

徐胤,字季登,也是个隐士高人,不仅精通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学术思想,通晓天文地理、星算河图,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等。做豫章太守的前有陈蕃,后有华歆,在豫章时都对徐家青睐有加,诸葛玄不可能不重视徐家,可惜是史书缺少记载。正值青春少年的诸葛亮受徐家思想影响也显而易见。

195年,朱皓借刘繇兵来占豫章,诸葛亮再次随叔父诸葛玄出走,这一次就是到了荆州,投奔刘表。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大致是现在的湖南北部、湖北东南)《汉书·地理志下》所描述的荆州范围囊括当今的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区。

襄阳地处华中地区、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是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鄂、豫、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中游重要城市。襄阳,肇始于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襄阳城,置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襄阳遂成为荆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下辖南郡、南阳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章陵郡等八郡。

当时因为战乱,而荆州最为安定,中原包括关中一带的人士多都到荆州避难,刘表对从各地来的名士大都礼遇有加,然而能像诸葛玄一样受到刘表重视的,则绝无仅有。

荆州蒯氏,蔡氏家族,不仅是当地豪族,更是掌控着荆州的军政大权的头面人物,诸葛亮的大姐嫁蒯家蒯祺,二姐嫁庞家庞山民,诸葛亮娶黄承彦女儿黄氏(黄氏是蔡瑁的外甥女,蔡瑁是诸葛亮的妻舅,刘表是诸葛亮的妻姨父),这一切很显然不是诸葛亮年龄(15岁)能力所能及的,也不会是一般落魄的太守能力所能及的,(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也 曾经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这说明诸葛玄自身能力不同一般,而且和刘表、蒯越、蔡瑁等人交情深厚。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6)

诸葛亮在襄阳居住学习过,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像宋忠、司马徽等能教诸葛亮多少学问,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却让人存有疑问,正史中也没有相关记载。

诸葛亮能与崔钧、石韬、孟建、徐庶为友,这些人都比诸葛亮要大得多,崔钧还曾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很显然诸葛亮在叔父诸葛玄的教导下,才学、人品皆是出类拔萃的,只有自身学识修养高,才有可能和年长者成为忘年交。

我们再看看诸葛亮是否会在襄阳西一二十里的地方躬耕。

诸葛玄于197年病逝,(有一种说法是在西城被杀送于刘繇,显然不可能)。

诸葛玄病逝前后,刘表有郊祭越礼行为,这对于忠心汉室的诸葛亮,显然是不能容忍的,不然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隐居就是为了避开刘表的征召,避开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亲戚蒯家、蔡家。

有人说诸葛亮隐居是为了提高自己身份,一个流浪儿,已经和汉室宗亲,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的刘表是亲戚(姨父),和蒯家(姐夫),蔡家(舅父)、庞家(姐夫)、黄家(岳父)这样的荆州豪族是亲戚,和崔钧这样曾经的太守是朋友,这难道不是身份吗?说这话的是自己太虚伪太势利了。

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诸葛亮布衣短褐,躬耕田畝,在一群权亲贵戚面前,是给谁看?是抬高自己身份,还是在打权亲贵戚的脸,别的还好说,刘表再怎么说也是对诸葛玄、诸葛亮一家人有恩的,诸葛亮怎么也不会在襄阳城边躬耕。不然还叫什么“隐居”?

既然是隐居,岂能尽人皆知。还好诸葛亮本人后来非常清晰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 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阳而得名。正史有记载“南(郡)、南(阳)以汉水为界”,可就有人不顾古代地域划分的原则,在汉水南岸画出一块,说:“这是当时南阳郡管辖范围。”那么我好想问一句,樊城有管辖范围吗?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赤壁之战后分所占地方为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当时南阳郡、襄阳郡并存时,以襄阳为躬耕地的学者,你们确定要让南阳郡的官吏跨过樊城、渡过汉水去征租征税征兵吗?

为了说诸葛亮在襄阳躬耕,甚至有人说:“襄阳无西”,也就是说出了襄阳城门,西边就不是襄阳的辖区,而是南阳的辖区。好吧,这个问题争论好久都没有定论,再争论意义也不大 。只是歪曲诸葛亮本人的原话,是对诸葛亮起码的尊重吗?还是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惜歪曲事实呢?

《尔雅·释山》中注道:“宛中隆山,脊冈。”说的是伏牛山余脉形成高岗,在南阳盆地中间隆起,让南阳的地形中隆起土岗,所以民间称“隆岗”、“隆中”不一。明朝以前南阳卧龙岗也有称为“隆中”的记载,后来民间因为诸葛亮号“卧龙”而多称之为“卧龙岗”,忽视了要保护地名专利,“隆中”一名便被人抢注商标。

其实,诸葛亮在襄阳居住过,是不争的事实,搞个“故居”什么的没人有异议,但把“阿头山”冠以“隆中”,实在不是什么高明之举。(阿头山是襄阳西的名山,东汉初年刘秀大将岑彭曾在阿头山大破张扬)。(也有学者认为“隆中”是位于“沔之阳”的隆中(隆山之中),对应今汉中以西、沔水北岸的陇南山区中部,该处为诸葛亮北伐大军屯住之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诸葛亮躬耕的地方不会是在“汉水之阴”。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7)

我们也不必在名称或是民间传说中争论,我们可以翻翻历史,看看当时的局势。不难发现,汉献帝东归以后,很多士人开始向朝廷靠拢,比如孔融、祢衡,到许都就是想要出仕为官,很多在荆州避难的士人也开始北归,比如有名的杜袭、赵俨等。对于忠心汉室的诸葛亮而言,向北是毋庸置疑的选择,隐居不是为了躬耕,而躬耕则是为了求志。诸葛亮的志是什么?当然是“兴复汉室”。

有人会说,兴复汉室,就直接去许都啊。首先是朝廷上是曹操独揽大权,很多人认为曹操是英雄,是豪杰,可是你看看孔融、许攸、荀彧、崔琰、杨修……都是怎么死的,其次你再看看曹操每攻占一地,“屠之”、“坑之”,尤其是曹操曾经在徐州掠十余城,屠民数万,鸡犬不留,泗水被堵,(琅琊属于徐州),你就会明白诸葛亮为什么坚决匡扶汉室,不会辅佐曹操了。

“大隐隐于市”,南阳是当时全国所谓的“五市”之一,这“五市”是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洛阳,而南阳是南市。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南阳是东汉王朝开创者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和龙兴之地。而且有“南都”之称。科圣张衡作有《南都赋》,描绘了东汉时期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

南阳位于长江、汉水、淮河三水路与关中来往的要道,北接许县,京洛,汉室显贵多出于此,洛阳新丧,许县始建,皆未有南阳之富庶,皇亲国戚,络绎不绝,王侯将相,第宅相望,汉室之兴,可居南阳而期之。

诗仙李白也对南阳大加赞赏,颂扬南阳的诗篇有四首之多。其中《南都行》里写道:“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8)

南阳的“召父杜母”让诸葛亮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水利;南阳的“木圣”张衡,让诸葛亮娴熟制作,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借鉴方法,奇思妙想;南阳的豪族也为诸葛亮博学多识提供了方便,南阳的名士更为诸葛亮辅佐蜀汉提供了人才,史书有没有记载有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史书所没有记载到的,或者说要看到史书背后的真相,分析出历史的真实。

诸葛亮在南阳等待时机,等汉献帝主政,等朝廷清明,等明主出现……

那么诸葛亮辅佐刘备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有人说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挚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刘备要兴复汉室,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了诸葛亮。况且刘备也在徐州多年,重要谋士孙乾是郑玄的学生,地缘关系不能不考虑在内。

刘表、蒯越、蔡瑁等人本来就忌惮刘备,还有人非要让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跑到襄阳,越过汉水去挖人才,可能吗?刘关张特点那么明显,一次就会有人告诉 刘表、蒯越、蔡瑁等人,还能有三次?说诸葛亮隐居襄阳的专家,多少也应该懂一点人情世故。

刘备在新野七年之久,不敢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就是怕刘表等人疑心。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还好有点成就是生了阿斗,平时编编牛尾,种种桑树,和在许都曹操那儿种菜是一样的。至今南阳新野尚有一株“汉桑”,据载是关羽手植。

有人说南阳是曹操的辖区,对吗?也对,也不对,正确的说是朝廷的辖区,平时没有战事,城防是不严格的,有记载的建安六年(201年),荆州牧刘表派步骑一万人攻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北石桥镇。属南阳郡。),西鄂县令杜袭得到消息,召集所有担负守城的官吏百姓共才五十多人。

202年刘备进兵叶县,南阳郡的城防何在?刘备在博望大败曹军,因兵力不足又撤回新野,来去皆未见记载宛城有守军。所以208年以前,民间往来非常方便的。况且诸葛亮是在郊区荒岗上躬耕。

诸葛亮是怎么把兵权夺过来的(诸葛亮到底是在哪里躬耕)(9)

想想当时的刘备,听说曹操就跑,长坂坡刘备丢弃妻子女儿,也就是诸葛亮躬耕多年,身体倍儿棒,跟着队伍跑的快,不然真是有性命之忧。

但诸葛亮让刘备人生开始了转折,不再依附于别人,(刘备曾依附于公孙瓒、田楷、陶谦、吕布、袁绍、曹操、刘表等)而诸葛亮让刘备和孙权是联合,这和依附有本质不同。经过赤壁之战,赶走了曹操,轻而易举的占据江南四郡,而周瑜围攻江陵用了一年多。

有人说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显然是违背史实的。那么司马徽向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话吗?如果司马徽对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刘备求贤若渴,找个荆州名士应该很容易。

可史实上庞统是在周瑜攻下南郡后,准确的说是周瑜攻下江陵后,被周瑜征为功曹的,“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是一个好言过其实的人,和诸葛亮是不在一个层面的。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后,刘备向孙权借来了江陵,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官。

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庞统。(庞统是诸葛亮二姐夫庞山民的堂哥)。于是,刘备召见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后又任命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是鲁肃,诸葛亮共同一再推荐,而不是因为司马徽推荐,刘备才用庞统为“军师中郎将”的,与司马徽没有半毛钱关系。《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所谓的史料,显然是后人附会,坊间传闻。

在南阳,诸葛亮是隐居躬耕的“布衣”,走出南阳,诸葛亮终成“千古良相”。

白居易《咏史》曰:

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 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