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在嘉靖多少年罢官(严嵩为何能把持内阁)
严嵩在嘉靖多少年罢官(严嵩为何能把持内阁)更重要的是,从严嵩的话里,我们能够明确得知他对工部超支的情况非常清楚,但在刚才的争吵中,严嵩却始终未发一言。这就能更好地表现出严嵩身为“当家人”绝无偏失的正面形象,哪怕自己的儿子被人冤枉,也绝不帮腔,进而让嘉靖帝明白自己的称职和实心用事。既肯定和支持了张居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又将工部超支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才是“当家人”该有的气度和胸襟。来看严嵩的回答:“当家无非是开源、节流两途。张居正刚才说得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方工部为宫里修殿宇,为什么不在云贵取木材,非要从海面那么远从南洋运木材?是因为云贵山里的木材运不出来,记得嘉靖三十六年朝廷就议过,叫云贵修路,这件事当时臣若是落实了,去年宫里的三百多万木料钱就能省下来。”虽然是说了等于没说的官方回答,但严嵩却在不经意间既照顾了“清流派”的感受,又为“严党”说了话。
初看《大明王朝》,总对严嵩有着些许担心,总对这个站都站不直、走都走不稳的老头子心生怀疑,他到底凭什么控制内阁二十年,凭什么深得嘉靖帝恩宠和倚重?在开局的“御前财政会议”上,严嵩除了会议一开始的总结性发言,会议中进行中对严世蕃的一次斥责,其余几乎全程无话,坐看严世蕃一人面对清流官员。可等到嘉靖帝出场,严嵩开始应对这个大老板的时候,这个老狐狸的威力才开始真正显现——原来,严嵩早已经修炼成精!
将严世蕃迎娶九房姨太太的事情,巧妙处理以后,嘉靖帝对着严嵩问道:
“阁老,你是首揆,内阁的当家人,你有什么打算?”
先确定严嵩的“当家人”身份,明确严嵩身上的责任,让其不能反驳,无法逃避。
来看严嵩的回答:
“当家无非是开源、节流两途。张居正刚才说得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比方工部为宫里修殿宇,为什么不在云贵取木材,非要从海面那么远从南洋运木材?是因为云贵山里的木材运不出来,记得嘉靖三十六年朝廷就议过,叫云贵修路,这件事当时臣若是落实了,去年宫里的三百多万木料钱就能省下来。”
虽然是说了等于没说的官方回答,但严嵩却在不经意间既照顾了“清流派”的感受,又为“严党”说了话。
既肯定和支持了张居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又将工部超支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这才是“当家人”该有的气度和胸襟。
更重要的是,从严嵩的话里,我们能够明确得知他对工部超支的情况非常清楚,但在刚才的争吵中,严嵩却始终未发一言。这就能更好地表现出严嵩身为“当家人”绝无偏失的正面形象,哪怕自己的儿子被人冤枉,也绝不帮腔,进而让嘉靖帝明白自己的称职和实心用事。
既然领导为我设定了“角色”,我的回答就必须始终围绕这个“角色”进行!
这时候,严世蕃站了出来:
“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
既然自己的父亲兼顶头上司都主动承担责任了,应负有主要责任的严世蕃又怎能逃避?更何况,这是严嵩给予严世蕃的明确信号:领导问责了,赶紧承认错误,争取主动。更重要的是,嘉靖帝刚才就明确给出了“跟你爹好好学学”的指示,严世蕃自然要现学现卖,第一时间落实领导的指示精神。
顺着严世蕃的话,严嵩立马追加了一句:
“今年的各项开支,内阁下去要好好议议!”
这句话几乎能够代表严嵩的智慧高度:
1、当着领导的面给予下属指示,是实心用事的表现,更是落实领导指示最好的态度;
2、严世蕃认错后,严嵩立马给予指示,你说他是说给严世蕃听的,但他并未言明;你说他是说给整个内阁听的,但这又是明显针对严世蕃的指示。
将超支的责任归结到整个内阁,还让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这就叫本事!
对于严嵩的小心思,嘉靖帝自然非常清楚,于是,他立马将话头扔给了“清流派”:
“张居正,你刚才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阁老说的这个意思吗?”
这句话换成白话就很容易理解:严嵩的甩锅和袒护,你们没意见吗?
身为“准内阁”成员,张居正迫切需要得到嘉靖帝的认可,也同样不能得罪严嵩,所以,他只能按照常规的吹捧态度予以回应:
“是这个意思,但阁老说得更透彻一些!”
谦卑、内敛、明确自身态度的同时,还充分维护了顶头上司的权威和形象,张居正为何能在贪腐半生的情况下,还将大明推向中兴?这种让人无可挑剔的为人处世态度,或许就是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嘉靖帝说得很对,哪有什么“忠臣”、“奸臣”之分,只是责任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而已!
张居正的这句话却让嘉靖帝有些不满,内阁真要如此和谐,自己还怎么控制!所以,他必须再进行一次惯用的手段——挑拨:
“朕刚才在里面听你算账算得很透彻,你说只要海面的商路畅通,我大明的商船就可以把货物运到波斯、印度一带,每年可以开源一千万两以上白银。”
在“内阁当家人”严嵩的跟前,肯定“准内阁成员”张居正的能力,严嵩会怎么想?张居正会怎么想?
这就好比总经理当着部门经理的面,肯定部门科员的能力,甚至暗示科员能堪大用、能有大前途以后,这位部门经理还能容得下这位科员吗?在接下来的对话中,部门经理会如何针对,甚至打压这位科员,可想而知。
事实证明,嘉靖帝的挑拨极为有效,在张居正认真分析东南沿海稳定对于“开源”的有利影响过程中,严嵩蛮横地打断了张居正的发言,给出了这样的态度:
“这件事,张居正给朕商议过。”
领导感兴趣的建议,领导会给予肯定的建议,怎么会让你轻松捞走,这份功劳是我的!
注意张居正此时的表情,震惊、不忿,甚至将视线转移到了徐阶、高拱的身上,以求得到帮助。
皇上啊,严嵩没有和我商议过;徐阁老啊,快帮我说说话;我好不容易找到一次表现机会,就这样被严嵩抢走了!
对于严嵩的抢话,嘉靖帝难道看不出来吗?
当然不是!
那嘉靖帝为何不予理会,甚至还立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严嵩的身上,重新开始了和严嵩的对话?
1、维护严嵩的领导地位,这对于内阁工作的平稳推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保持这种矛盾冲突,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阁才是嘉靖帝能够轻松控制的内阁;
更重要的是,张居正的这条建议确实可行,嘉靖皇帝想要将其迅速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让其变成严嵩的功劳。只有这样,严嵩才会实心用事,才会愿意将其贯彻落实。但如果让张居正落实这件建议呢?处处受阻、时时掣肘并最终不了了之。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更是领导的无奈。摆弄这种艺术,嘉靖帝似乎是天生的高手,无人能敌。
张居正的教训告诉我们:和领导一块汇报工作的时候,不能越位,更不能贪功!
成功抢得这份功劳后,严嵩又顺势推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严党”的敛财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于这项建议,嘉靖帝给出了这样的态度:
“好啊!好好好,吵架好啊,这不一吵就吵出好办法来了嘛。”
注意严嵩的动作,顺着嘉靖帝的话,连连点头。
表面上看,严嵩的表现属于标准的谄媚,一副奴才相,相信大家在职场中也会经常看到这种情形。
只是,像严嵩这种修炼成精的老狐狸,为何会有这种低级的表现呢?
几乎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几乎都拥有强烈的控制欲,其中嘉靖皇帝、乾隆皇帝就是控制欲望最强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帝王,不需要大臣,只需要奴才;不需要建议,只需要听命;身为“内阁当家人”,严嵩就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朝臣面前,自己是阁老,一言九鼎;在嘉靖面前,自己只是奴才,点头哈腰。
这不叫谄媚,不叫巴结,而是面对具体对象,身处具体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活得坦荡、不卑不亢,有个球用,能活着才是大前提。
接着,嘉靖皇帝给出了关于“改稻为桑”的具体安排:
“这件事让司礼监和工部去办,当然还有户部,多赚的钱都要入在户部的账上。”
嘉靖帝难道不清楚司礼监和“严党”沆瀣一气,暗中敛财吗?
他当然知道!
只是,“清流”并非“清廉”,甚至他们还会顶着“清流”的帽子,干着“公知”的勾当。反观“严党”,虽然贪、虽然奸,但却知道将嘉靖皇帝伺候舒服了,却懂得干些实事,填补亏空、维护朝局稳定。
这件事如果交到清流官员的手上,会办成什么样?前往浙江,试图拉拢胡宗宪的谭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只是,将这项工作安排给司礼监和工部以后,嘉靖皇帝还没忘了将户部拉上,一方面,让这些清流官员参与其中,才能堵住他们的嘴;另一方面,也能利用这些清流官员对“严党”形成有效制约、有效监督。
好了,进行到这里,去年的决算和今年的决算总算是糊弄着通过了。只是,嘉靖皇帝接下来的一道命令,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绪:
“吕芳,周云逸的家里听说有一大堆的孩子,还有老母亲要安抚,拨些银子,由大内出。”
安排完今年的工作,嘉靖皇帝为何再次提及了诽谤朝廷的周云逸,甚至给出了安抚指示?
周云逸的后台到底是谁,嘉靖皇帝非常清楚,对周云逸的安抚就等于对清流官员的安抚。就当前的局势而言,嘉靖皇帝同意了“严党”的奏请,但却也不能忽略清流官员的感受,一方面这是内阁平衡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堵住清流官员的嘴的最好办法。
总之,利用周云逸震慑朝野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就是想办法维护自身正面形象的时候了。
纵观历史,有多少耿直铮臣被当成了工具,被当成了“杀鸡儆猴”的牺牲品;这些铮臣被杀以后,皇帝再冠冕堂皇的予以“直言纳谏”的正面形象宣传,以彰显自己的皇恩浩荡、胸襟宽广。然后,更多的铮臣站了出来,更多的铮臣被杀人立威,更多的铮臣再次被载入史册,予以正面宣传。
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状态以后,变成了什么样?不死,就对不起“铮臣”这个称号!
封建帝王为了维护皇权统治,心机之老辣,手段之狠毒,让人胆寒!
处理完公务以后,一身单衣的嘉靖皇帝带着大家吹吹冷风,享受一下掩盖丑恶以后的快感。这时候,裕王妃诞子的消息传来,嘉靖皇帝支开司礼监的公公们,又对徐阶等人说道:
“徐阶、高拱、张居正,你们都是裕王的师傅和侍读,有了这个喜事,朕就不留你们在这吃元宵了,你们都去裕王那贺个喜吧。”
然后,嘉靖帝又针对严嵩父子给出了这样一句话:
“家事、国事、天下事,朕也不是全知。严阁老,现在就剩你们父子二人了,你们说,周云逸到底有没有后台?”
严嵩拦住了想要说话的严世蕃,沉默以对,只是满眼佩服地看着嘉靖皇帝。
我想此时的严嵩,心中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竟然玩不过你一个五十多岁的小伙子,佩服啊!
对于嘉靖皇帝的问话,严嵩为何沉默以对?
周云逸的后台是谁?裕王!裕王又是谁?嘉靖皇帝唯一的儿子!
不管嘉靖皇帝如何看待裕王,裕王都是未来的大明皇帝,这是嘉靖父子之间的事儿,轮不到任何人插嘴。
严嵩,一个站都站不稳,走都走不直的老头儿,为何能牢固把持内阁长达20年,为何能深得嘉靖帝恩宠和倚重?
对上是奴才,言听计从、实心办事;对下是主子,树立权威、牢牢控制。更重要的是,严嵩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该说什么;如果猜不透嘉靖皇帝的真实意图,更懂得适时闭嘴。
总之,严嵩的成功之道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摆正位置、认清形势!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