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的吃法大全家常菜做法(荠春日里最鲜的菜)
荠菜的吃法大全家常菜做法(荠春日里最鲜的菜)因其叶茎清香浓郁,味道鲜美,荠菜一直被视为一种富有田园风味的时蔬。早在《诗经·谷风》中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吃起来没有丝毫怪味,初苗口感嫩得出奇,就算是清炒也令人无限留恋。据《武康县志》记载:“荠菜野生,无栽种之法。煮食之,气味亦香。”荠 菜荠,是十字花科、荠属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地米菜、清明草,地菜、香荠等。在我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多生长在山坡、田边及路旁。荠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白居易”
初春季节,各种野菜铆足了劲地钻出地面,挖野菜的阿姨们说,初春是荠菜最鲜嫩的时候,味道鲜嫩没有杂味。将挖好的荠菜回家清洗干净,过水后切碎,与肉泥调成饺子馅,下锅煮熟,咬上一口,味道清香怡人。
这大概就是春天的味道吧。
荠 菜
荠,是十字花科、荠属植物。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地米菜、清明草,地菜、香荠等。在我国各省几乎都有分布,多生长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荠
据《武康县志》记载:“荠菜野生,无栽种之法。煮食之,气味亦香。”
因其叶茎清香浓郁,味道鲜美,荠菜一直被视为一种富有田园风味的时蔬。早在《诗经·谷风》中就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吃起来没有丝毫怪味,初苗口感嫩得出奇,就算是清炒也令人无限留恋。
古时,人们将荠菜捣泥,做成荠菜糊,称之为“百岁羹。”部分地区还有以荠菜作馅做春饼的习俗,至今还广为流传,如用荠菜与肉馅一起包馄饨,饺子,包子,更是味美可口。
虽是野菜,但荠菜也是上得了宴席的大菜。不过吃荠菜要趁早,因为荠菜开花后口感就变老了。
古人到底有多喜欢吃荠菜?
有谚语称:“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
吃了一冬天的白菜,到了春天,当然要换换口味了。“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在“咬春”的春盘里,一定少不了荠菜。
小农翻翻古籍,
找到了不少与吃荠菜有关的记载:
“时绕麦田求野荠。”——苏轼
“今日食荠极美……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砚壳,当于羹面上……不得入盐醋......”——苏轼《与徐十二书》
“君若知此味,则海陆八珍,皆可鄙厌也。天生此物以为幽人山居之禄,辄以奉传,不可忽也。”——苏轼《与徐十二书》
苏轼不仅自己爱吃荠菜,写信推荐给友人,更是附上了详细的烹饪方法。
多年以后,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居乡间,吃到了荠菜粥,想起与他一样命途多舛的东坡,于是作诗云:“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一碗荠菜粥,将两个时代的人联系到了一起,感受彼此之间的心意相通。
荠菜的营养价值
荠菜是“菜中甘草”,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在促进肠道健康的同时,又有健胃消食、明目降压等功效;其所含的登皮甙不仅能消炎抗菌,还能抗病毒、预防冻伤,对糖尿病和白内障病人也有疗效。
据《名医别录》记载,荠菜“主利肝气,和中”。《本草纲目》记载荠菜“明目,益胃”。其对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疼等有一定疗效。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荠菜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荠菜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荠菜花
“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每当春天桃红柳绿时节,百芳争艳,荠菜花儿也在静静地展示着自己的美。
当然,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寻找美的眼睛,古人们对荠菜花的评价也是极高的。
花
俗话说,“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这随地盛开的,一丛丛像碎米般的,白茵茵的小花,竟可以和牡丹媲美呢!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对于辛弃疾来说,只有溪边的荠菜花开了,才算是春来了。
陆游更是在诗中把荠菜引为知己:“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勿忘归”。
要说野菜作为食物最大的意义是“好吃”,那么荠菜就是集好吃、美丽与营养为一体的“野菜之王”。
“三月三,荠菜似灵丹。”
是不是您也十分好奇,为何不少与荠菜有关的谚语都与“三月三”有关?他们之间有何关联吗?
《周礼》“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
相传,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偶遇大雨,去一老者家中避雨时,看到老者被头痛、头昏等病症,折磨得厉害。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荠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
老者在吃了以后,头很快就不痛了,眼睛也不花了。于是,人们纷纷效仿,用荠菜煮鸡蛋吃。由于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与荠菜就有了联系,更有了“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说法。
这天,人们还会将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戴荠菜花于头,可不犯头病,晚睡香甜。
在您的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呢?
◆ ◆ ◆ ◆ ◆
关注小农,和小农边吃边追溯果蔬的人文历史,探寻植物文化,从自然界中寻求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