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去云南旅游(2022年暑期云南游11)
十一月去云南旅游(2022年暑期云南游11)师傅见我们进去,并不惊奇,看我们一眼之后,又专心致志地埋头雕琢,任由我们观看。馆内堆有不少木材,3位木工师傅正在粗大的圆木上雕琢。道路顺水塘侧畔向里走。水塘之后是停车场,停车场之后是广场,广场之后是一幢巍峨的城堡式楼房,楼房大门上方隶书“普米博物馆”5字。在停车场下车,大家冒着炙热阳光穿过广场,进入普米博物馆。
2022年暑期云南游(11)——宁蒗县番人古寨2022年7月17日,下午4时许。
我们路过宁蒗县红桥乡抓如村,见公路边独立一座大门坊,其上书“番人古寨”4字。
门坊旁有一大池塘,从池塘向里看,那里的房屋很有特色。
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们开车从大门进去。
道路顺水塘侧畔向里走。
水塘之后是停车场,停车场之后是广场,广场之后是一幢巍峨的城堡式楼房,楼房大门上方隶书“普米博物馆”5字。
木雕艺术在停车场下车,大家冒着炙热阳光穿过广场,进入普米博物馆。
馆内堆有不少木材,3位木工师傅正在粗大的圆木上雕琢。
师傅见我们进去,并不惊奇,看我们一眼之后,又专心致志地埋头雕琢,任由我们观看。
圆柱上,所雕刻图案与金沙遗址出土的某些文物图案颇为相似,便询问他们:“师傅,你们雕琢的图案,与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图案很相似啊?”
师傅说:“对的。我们普米族文化,本身就与金沙遗址是一脉相承的。”
从馆内出来,我还在思索:“木雕琢坊为什么叫做普米博物馆呢?”
“或许是暂时做为木雕琢坊吧!”我自答道。
放下思索,我们出门左绕,按顺时针方向继续参观。
木舂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彝族木舂。
平时,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木舂,大多由舂窝和舂锤组成,而舂锤是由手握住舂柄,高举着往下舂。
而这里的木舂是足踏式的,它利用杠杆原理,让人们能轻而易地扬起舂锤,比手举舂锤要省力得多,效率也提高很多。
虽然汉族也有足踏式木舂,但很少在景区看到。
出于好奇,年轻人还去尝试操作了一番。
祖屋距木舂坊不远有一座木屋,门楣匾额告诉我们,它是彝族祖屋。
是否进内参观?我们有些犹豫,还有点忐忑。
因为这是彝族祖屋,我们害怕冒渎彝族的先祖们。
诚然,祖屋是新建的,或许根本没彝族老祖居住过,但也害怕有违彝族风俗或忌讳。
可是,这里又没有其他人,而且祖屋房门也是敞开着的,想来是允许客人参观的。
于是,我们便大着胆从门口进去。
祖屋分里、外两间。
外屋内比较空旷,还安放了一座石磨。
里屋较宽大,按功能分为睡眠、工作、休息、餐饮等若干小间。
每个小间内摆放相应什物,如衣物、卧榻、茶几、餐桌、坐榻、器皿、饰品等,甚至还有祭祀品。
室内光线较暗,显得神秘而肃穆,我们没在祖屋内久待。
木屋从祖屋出来,迎面过来一位少女,主动与我们招呼,为我们当导游。
她告诉我们:“参观这里有比较固定的路线,大家沿着这条路按顺时针走,基本可以把所有的景点看完,一般不要走回头路。”
她又介绍说:“这里属于普米族,是彝族的分支。我们公司为了继承和弘扬普米族文化,巨资打造了这座‘番人古寨’。
在古寨内,不同区域(房间)展示不同内容。
比如,前面馆内就是展示普米族的木雕刻艺术。
你们刚参观的祖屋,便是展示普米族尊老敬祖的传统文化。”
她又指着木屋说:“番人古寨是一个建筑群,大多为木屋。木屋的墙体为圆木镶砌而成,圆木两端与柱头相交或相接处皆为榫卯,不用一颗铁钉,向人们展示普米族建筑艺术和文化。”
听了少女介绍,联想在其他地方所看到的彝族房屋,我突然有所明悟:
“墙体为圆木镶砌而成”,或许是彝族木屋的显著特征或标志,我们今后可以凭借这个特征,初步判断那里居住的是否为彝族人。
酿酒坊接下来,我们进入普米族酿酒作坊,作坊内飘荡着酒香。
除酿酒设备设施外,作坊内还陈列有酒类产品。
作坊内有一位师傅,从言谈举止判断,他除酿酒外还要负责向游客宣传普米族酒文化,介绍和推销普米族酒类产品。
我问师傅:“这里可以拍照吗?”
“可以。”师傅回答。
品茶室从酒坊出来,我们又进入茶室。
这里有一位茶师,如酿酒师一样,他要向游客宣传普米族的茶文化,介绍和推销茶类产品。
室内,有茶桌、茶器、茶杯,还有茶类产品。
织布坊从茶室出来,我们又进入织布作坊。
一位中年妇女(织女)正在织机上织布。
无数根不同颜色的经线绷直在织机轮轴上。
织女一双巧手,将银梭掷于经线中,牵引着纬线循环往复。“穿梭往来”,便是对织布的描述。
在织女巧手挥动下,纬线与经线完美结合,布幅缓慢变长,花纹图案缓慢增多。
墙上晾挂有不少成品,类似哈达的长巾上编织了美丽的花纹和图案。
我问织女:“这样一条长巾,你要织多长时间?”
织女答:“需要2天时间。”
“一条长巾2天时间完工,售价200元。按如今市场艺人工价比较,真的很廉价啊!”我想。
又问:“可以拍照吗?”
“可以。”
榨油坊从织布坊出来,我们又参观了榨油坊。
屋内没有工人,只有一架新仿制的老式榨油机。
榨油原理,与我们老家的老式榨油机是一样的,都是利用人力敲击木楔,对密闭空间内的油料进行挤压,将油液从油料中挤压出来。
其造型和结构,与我们老家的老式榨油机有所不同。
从榨油坊出来,其他地方还有几座木屋,尚在施工建设,我们便没有去参观了。
祭坛道路另侧的平地上,建有一座祭坛。
祭坛由石头垒砌,成棱台型,高数米。
顶部平台中央竖立一个下部为瓶状、上部为杆状的标志物。
祭坛斜面有阶梯,我们便从阶梯登上祭坛顶部平台。
导游说:“这是普米族的祭坛,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祖先、神鬼。”
金字塔(蛮子坟或向天坟)在祭坛外侧不远处,垒砌几座石塔,呈四棱锥。
从侧面看过去,石塔就是一座小小的金字塔。
导游说:“你们汉族人称之为‘蛮子坟’或‘向天坟’。不过,在古代只有地位高的彝族人死后才会葬入金字塔中。”
玛尼堆从祭坛下来,继续前行,遇到一个石堆。
我前几年去青海和西藏时,也在见过这样的石堆,但不知道名字。
导游说:“这是玛尼堆。”
导游没有做详细介绍,我还误为是“蚂蚁堆”,觉得这个名字很有趣,以为它也是坟墓。
注:下边这段内容,是笔者为方便读者了解玛尼堆,而提前写在这里的。
离开番人古寨后,我们去了泸沽湖。
在泸沽湖又看到了“玛尼堆”,还看到了关于“玛尼堆”的介绍:
“玛尼堆,藏语称‘朵帮’,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一般堆垒在山间、路口、湖边、江畔。
‘朵帮’又分为‘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两种类型。
玛尼堆亦称‘神堆’,它的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或吉祥图案,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
每逢吉日良辰,人们常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每颗石子都凝结着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所以,玛尼堆不是坟墓,而是祭坛,是人们寄托祈愿的所在。
让我有些疑惑不解的是:既然玛尼堆属于藏族信仰之物,怎么会在番人古寨和泸沽湖出现呢?这里是彝区而非藏区啊!
“或许这里有少许藏人吧!”我为自己释疑。
如果想宽泛一些:
“番人古寨”,“番人”就是指少数民族或外国人。
难道番人古寨将要展示众多少数民族文化?
诚如是,这个开发“番人古寨”的企业家真是大手笔、大气魄啊!
马场绕过玛尼堆,又从马场旁边经过。
此时天气很热,所有马都进入室内乘凉去了,外边不见踪影,只有一片空旷的场地以及留在场地上的足迹,偶尔还有一些粪便。
抽水房地角边有一座很小的房子。
导游说:“那是我们这里的抽水房,下边是水井。”
图腾一方水池,水池中央耸立一尊图腾,图腾顶端是一只展翅欲翔的雄鹰。
但雄鹰的造型人性化或神化,有点像《封神榜》中雷震子。
导游对我们说:“这是我们普米族的图腾。”
我想,以雄鹰为图腾应该是彝族的标志或特征,以后看到雄鹰图腾便知道这个地方是彝区了。
但彝族分支中,雄鹰造像或许有所区别的,此处的雄鹰造像与毕摩谷的雄鹰造像就有所不同。
当然,这也可能是造像师的喜好不同。
水磨和塔楼经过一座10数米高的塔楼,塔楼很像村寨的瞭望塔。
导游说:“这座塔楼有两个功能,底层是水磨坊,上层为瞭望塔。”
我们进去参观,果然安放有水磨。
楼外有一条水沟,此时水沟无水,水磨便静静地在那里休息。
塔内有楼梯,曲折向上,直达瞭望层。
参观塔楼之后,参观番人古寨就结束了,导游与我们告别。
导游谦虚地说她做得不好,因为她不是专职导游,而是这里饭店的服务员。她是看到我们进入番人古寨参观,而此时恰好距离开饭时间还早,便主动过来给我们做导游的。
听了她的话,让我感慨不已:
企业员工有这样的主人翁精神,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做好份外工作。
市场经济,唯金钱至上,而她不计较报酬,主动无偿为游客服务,这不正是雷锋精神的再现么?
一个企业有这样的员工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吗?
若一个企业有更多这样的员工,能不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创造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