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此炉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打破了“钧不过尺”的说法,也因此尤为珍贵。香炉直口,圆鼓腹,圜底上饰三兽足,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三个麒麟,其间为一方形题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己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197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炉器型硕大,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而形成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国宝级文物。

这件花鸟绣夹衫通长65.5厘米,袖长43厘米,为对襟直领,广袖直筒。这件夹衫的主要面料是褐色四经绞素罗。这件衣服的衣领和前襟处所用的却是另一种有固定绞组的绞经组织,在这种绞经组织中还插入了挖花工艺,挖花则与后期流行的妆花工艺有着直接联系。夹衫的前襟还有丙个用于系带的花形钮,衬里则为米黄色的绢。夹衫表面的刺绣针法有些类似于现今的苏绣,采用了平绣针法,以平针为主,并结合打籽针、辫针、戗针、鱼鳞针等针法。夹衫上刺绣的花纹图案极为丰富,多达99个,花型均为散点排列,大小不同,绝大多数为5~8厘米的散点花鸟纹样,当时称为“散搭子”。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件棕色罗花鸟绣夹衫,虽然为元代制品,但其形制仍具有南宋服饰的风格,与北方元墓出土的具有游牧民族风情的衣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织造技术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是目前所知元代刺绣服饰中最为重要的佳作,国宝级文物。

21. 元印金花卉图案长袍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1)

在集宁路古城的西南部一大瓮内发现印金丝织品6件,提花罗锦2件,提花、素绫2件,还出土有绣花鞋、瓷碗等器物。特别重要的是在一提花绫缎表面印写有“集宁路达鲁花赤总管府”字样,由此得知这是集宁路达鲁花赤总管府的遗物。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元集宁路古城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这件印金花卉图案长袍为锦地,左衽,窄袖,长身,在长袍表面装饰印金花卉图案,显得富丽堂皇,为元代丝织佳品,为研究元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物资料。

22. 元八思巴文圣旨鎏金银牌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2)

此牌长30厘米,宽8厘米,厚0.1厘米,牌端有圆穿,圆穿缘刻有“丁字八十号”汉文,牌面的文字意为“皇帝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尊敬服从的人将会被定罪处死”,这块银牌曾经在考古界引起很大的轰动。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块长方形元代圣旨鎏金银牌,十分珍贵,为研究蒙元历史和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3.元青花双凤纹高足杯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3)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通常用作酒具,是元代常见的器皿。此杯高9.5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3.4厘米,碗状式的杯口,竹节似的高圈足,细白的胎质散发着幽光,弦纹装饰着内、外壁口,两只青花发色浓翠的凤鸟伸着细细的脖子、舒展着双翅,似乎要从外壁上飞跃而出。2003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遗址,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杯造型优美,青花发色浓翠,纹饰精美,凤纹是中华传统文化惯用的纹样,出现在元代常见的高足杯上,可见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融合,其烧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代表着元代高超的制瓷技艺。

24. 元钧窑“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4)

此炉高42.7厘米,口径25.5厘米,打破了“钧不过尺”的说法,也因此尤为珍贵。香炉直口,圆鼓腹,圜底上饰三兽足,口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直耳,颈部雕贴三个麒麟,其间为一方形题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的楷书铭文,己酉年为元武宗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197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区太平庄乡白塔村出土,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此炉器型硕大,通体施天青色釉,因施釉较厚,以致烧制时纵横流于器表,而形成独特风格,为国内罕见的元代钧窑瓷器,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器型最大、最完整、制作最精湛的钧窑香炉,国宝级文物。

25.元钧窑镂空带座摩羯耳瓶

内蒙古博物馆高古瓷:塞北风采 草原雄风(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