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几度秋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从财主底儿女们和丘东平作品选集中探索)
夕阳几度秋最新作品全集在线阅读(从财主底儿女们和丘东平作品选集中探索)我们在讨论《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的情感表达时,可以把它和巴金的《家》这部作品来对照探索,因为陆翎在内容创作上,完全继承了巴金的“家族对立式”写作。蒋捷三的大儿子就是典型的守旧派,但是他又是缺少斗争性的一个人,他的妻子是一个像王熙凤一样精明的女人。按照旧社会文化本来他可以理所当然地继承自己的家产,但是由于战争和新文化的冲击,家族逐渐衰落,争家产的人又多,没有了传统文化保护的他,落了个疯掉的结局。二儿子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新文化的拥护者,但是后来他感到迷茫和虚无,于是中年后变成了自己青少年时最讨厌的那种人。小儿子是新文化运动的“殉道者”,在那个乱世,没能等来黎明。《财主底儿女们》的上部分写的是蒋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故事,下部分写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苏德开战的故事,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真实性和宏伟性。丘东平这个作家
前言:在我国的文艺美学进阶之路上,曾经出现过一个流派,叫“七月派”,绿原、牛汉等人是“七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也许上述流派和代表诗人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艾青这位诗人我们肯定是耳熟能详的,他是“七月派诗歌”的起源。“七月派”作为一个美学流派,其实并不只有诗歌,小说成就也斐然,代表人物是路翎、丘东平等人。路翎的代表作是《财主底儿女们》,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排行榜上高居14位,它也代表了“七月小说”的最高成就。丘东平的代表作,则是他的短篇小说集。
由于如今对“七月派”的美学研究都集中在诗歌上,鲜有研究小说的,但“七月派”小说又是中国文学史绕不开的一环(由“五四运动”开始的现代小说通过“七月派”的探索,逐步走向真正的成熟,并且“七月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流创作美学)。如今我们就以这两人的作品为由头,去看看“七月派小说”的美学风格。
1.从内容创作上来看,作品因为以时代大事件为背景,所以具有宏伟性。据史料记载:“七月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这里的“七月派”创作背景指的是诗歌和小说创作背景的笼统称号。其实,通过我对“七月派”小说的梳理,它的创作背景主要还是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是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拉开序幕的,接着就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日军试图攻占上海,再接着就是1937年的全面侵华战争,直到1945年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七月派”的小说家就是借助这个时代背景来展开创作的。
《财主底儿女们》的叙事结构传承了老舍的叙事结构,都是属于家族体体裁,它分为上下两部。这部作品把原始地点定在了江南,代表人物选中的是大富商蒋捷三家族。里面出场的人物虽然很多,但主要的人物还是蒋捷三的大儿子蒋蔚祖,二儿子蒋少祖,三儿子蒋纯祖。上部的主要人物是大儿子蒋蔚祖,通过写他的故事来表现一个纯粹的旧社会受益者在面对抗日战争和新文化的冲击下所面临的“心碎”与无奈。下半部分主要写的是蒋少祖和蒋纯祖在“出走”之后由性格所致的不同结局。
《财主底儿女们》的上部分写的是蒋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故事,下部分写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苏德开战的故事,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很强的真实性和宏伟性。丘东平这个作家我们对他不熟悉,但是他也是“七月派”小说的战将之一。他是一位军事文学作家,活动在战事中,参加过抗日战争,但于1941年在抗战突围中牺牲,牺牲时才31岁。他的短篇小说集主要以他自我的经验为创作源泉,所以创作背景依然和路翎一样,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
2.从艺术表现上来看,由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取材于社会,所以具有真实感在文学创作上,作家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李白,他属于飘逸型诗人,所以是用想象力在创作。比如杜甫,他是用情怀在创作,所以作品中流露出来的都是具有社会关怀的悲悯之心。“七月派”的诗歌创作美学和杜甫的创作美学有一定的相通性,而“七月派”的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现实感。邱东平在他短暂的生命里,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是以自己为原型,这就让读者能够透过他,去体验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在《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中,主要人物不仅是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连陈独秀,汪精卫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有出现。前面我们说了,这部作品完全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我们也知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所以在那时候不仅有真枪实弹的战争,还有新旧文化的冲突。于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价值观就有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学生更拥护新文化,青年人在新旧文化中挣扎,中来年就是守旧派。
蒋捷三的大儿子就是典型的守旧派,但是他又是缺少斗争性的一个人,他的妻子是一个像王熙凤一样精明的女人。按照旧社会文化本来他可以理所当然地继承自己的家产,但是由于战争和新文化的冲击,家族逐渐衰落,争家产的人又多,没有了传统文化保护的他,落了个疯掉的结局。二儿子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新文化的拥护者,但是后来他感到迷茫和虚无,于是中年后变成了自己青少年时最讨厌的那种人。小儿子是新文化运动的“殉道者”,在那个乱世,没能等来黎明。
3.从情感表达上来看,作品写的是乱世时期的民众生活,所以具有揭露性和批判性我们在讨论《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的情感表达时,可以把它和巴金的《家》这部作品来对照探索,因为陆翎在内容创作上,完全继承了巴金的“家族对立式”写作。
在《家》这部作品中,巴金以高家为活动场景,主人公是高家的儿女,核心人物是三个儿子觉新,觉明,觉慧。大儿子觉新意识到封建文化对人本身的迫害,但是没有魄力反抗,以至于无论是自己的事业还是婚恋,都不是遵循本心,一生活成了傀儡。二儿子是一个新文化的拥护者,遇上了一个进步女性,一生虽然吃过很多苦,但是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是按照他理想的方向发展的。三儿子是新文化运动的“偏激”拥护者,觉悟得很彻底,但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恋人凤鸣自杀。
巴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以自己亲人为原型来创作的,他自己的亲人就是旧社会封建文化的真实受害者,这也是支持巴金创作《家》的核心驱动力。在这部作品里,他系统又全面地描绘了新旧文化冲突时期的社会百态,塑造了一系列悲剧人物,就是为了批判封建传统的“吃人性”。
而在《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中,写的是大家族蒋家的故事,主要人物依然是蒋家的儿女,核心人物还是家族里的三兄弟。这部作品依然表现的是当时的社会面貌。但是两部作品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家》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百态,《财主底儿女们》写的是新文化运动之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虽然巴金创作《家》时就高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希望新文化能替代封建传统文化。但是到了路翎创作《财主底儿女们》的时候,传统文化已经逐步瓦解,但新文化依然没有真正地得到生根发芽。路翎表达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国民现状,拥护新文化者逃离不了“殉道”的宿命,旧文化捍卫者逃不了被抛弃的宿命,只有那种枭雄才能在乱世存活。
而路翎创作这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家》的第二部,揭露百姓的真实精神面貌,批判侵略战争的可恶和人在乱世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恶。这与邱东平的战地创作所流露出来的批判性,是相通的。
4.从创作目的上来看,作品因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所以具有功效性在“七月派”的历史上,掌舵人是胡风。当时他主编的《七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杂志就是为了刊发“七月派”的作品,小说作品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像邱东平等人的战地创作,一部分是像路翎等人同时具有时态性和精神剖析性的社会创作。他本人提到创办这个流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文艺显露它功效性,毕竟当时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需要文艺来摇旗呐喊。说起文艺的功效性,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鲁迅,而“七月派”的创作者也确实借鉴了他的一些创作理念。
通过上面我们对《财主底儿女们》和《邱东平小说选集》的分析,我们看到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明确的抗战背景,创作的人物形象和主要内容是当时社会百态的浓缩,表现的思想情感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揭露与批判,而其中蕴含的创作目的也就是“司马昭之心”了。邱东平在自己的作品中主要表达的战地情感,所以他的作品主要就是控诉侵略战争的恶毒,也表现了参战人员的英勇,以此让民众能够团结抗日,保家卫国。当然,也有少数小说是拥护新文化运动的。
《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显露出来的创作功效性也很醒目。作品写出蒋家大哥因为没有了封建文化的庇护,所以最后落得个疯死的下场。蒋家二哥由青年时代的进步青年,中老年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枭雄”才得以生存,蒋家小弟一生拥护新文化,但是却惨死异乡。表面上是他们命运的悲惨,实际上是他们在精神上的颠沛流离。作者给了他们这样的结局,就是揭露国民在没有共同信仰时的生命惨况,光是少数人拥护新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地全面开花,才能避免先行者的惨剧。
“七月派”小说是崛起于抗战时期,并且贯穿了整个抗战历程的美学流派。它的出现,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也是现代小说由开端到成熟的桥梁。在我们今天看来,“七月派”小说美学中提倡的文学不能脱离现实民众的观点,依然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