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秦纮一生经历了明代宗、明英宗、明宪宗和明孝宗四朝,是四朝元老,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治国、治军有方,深得皇上和同僚的赞誉。他所治之所,爱民如子,惠泽百姓,深得民心。因杜坚诬告下狱,雄县百姓5000人齐集京城为之请命。广东之百姓为他立生祠祀之,祈其益寿延年。于是,年近耄年的老人不顾族人劝阻,家人亲朋的担忧,义无反顾地戎装向西陲边疆出发了。他,就是曾任南京监察御史、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因有治世之才而名震朝野的廉吏秦纮。公元1501年9月,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单县黄堆集镇秦家大院门口,一位松形鹤骨,精神矍铄,身躯略显佝偻的老者,迎着晨风,面对冉冉升起的旭日,捻须沉思。他再次展开命他为三边统制、镇守西陲的手中圣旨,眼前出现了蒙古铁蹄进犯花马池,在孔坝沟大败明军,直逼平凉,西北防御全线告急的情景。耳边响起同僚王鏊的举荐之声:“秦纮谙练兵务,素有威望。又尝巡抚前项地方,边人至今思之。虽老,尚可用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1)

郭志杰,男,山东省单县曹庄乡人东郭庄村人,194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协会员,单县楹联学会副会长,单县楹联学会常任评委;单县琴台诗社会员,苏鲁豫皖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教育学会菏泽地区教学研究会会员。退休前任单县二中副校长,退休后,任单县二中老教协主任。

板荡识忠臣

——一代名臣秦纮镇边筑城的故事

文/郭志杰

公元1501年9月,一个天朗气清的早晨,单县黄堆集镇秦家大院门口,一位松形鹤骨,精神矍铄,身躯略显佝偻的老者,迎着晨风,面对冉冉升起的旭日,捻须沉思。他再次展开命他为三边统制、镇守西陲的手中圣旨,眼前出现了蒙古铁蹄进犯花马池,在孔坝沟大败明军,直逼平凉,西北防御全线告急的情景。耳边响起同僚王鏊的举荐之声:“秦纮谙练兵务,素有威望。又尝巡抚前项地方,边人至今思之。虽老,尚可用也。”杨一清谏言:“秦公文吏,其所治边,虽古名将何以过之。”“秦老将军,有廉颇之风,驱虏固边非秦老将军不可。”殿上一片附和之声。“若是赴京便去,或是巡边便辞。”这是族人的提醒。“你都76岁了,怎么能到那苦寒无人烟的边境出征?你忘了,你是怎样被一次次罢免的了吗?”这是家人的愤怨不平。

“罢免”,他眼前出现了一次被贬、三次下狱的情景。明景泰二年,26岁的他考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因不容内官傅锁儿肆意搜罗江南的奇珍异宝,中饱私囊,上书弹劾内官未果,却被贬到湖广任驿站站长。1457年,被举荐为雄县知县。忠国公石亨索求雄县南坛旧基,并以知府职位相许,他不畏淫威禄诱,坚决不答应。太监杜坚奉旨捕天鹅,在雄县恣意骚扰,残暴横行。他不惧杜坚官高势大,把其随从捉住打了一顿,遭杜坚诬告而治罪下狱。第二次牢狱之灾是在巡抚山西期间,发现当地庆成王之子、镇国将军朱奇涧贪暴成性,强取豪夺,草菅人命,多任巡抚都因畏惧权势而不敢追究。

他于是上疏揭发其罪行,结果反被庆成王诬告贪腐,被缉捕下狱。太监尚亨奉旨抄家,除抄到破衣几件而无所得。皇帝感叹“紘贫一至此耶”而被释放。第三次是以左副都御史身份,到两广督办漕运。弹劾总兵安远侯柳景与盗贼勾结,扰乱商贾,私设公堂,擅杀无辜,贪婪暴戾,坑害百姓。但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皇上怕得罪太后,他反遭逮捕,后虽判无罪,却被罢官回乡。“今胡寇猾夏,正臣子效命之日。怎能念私怨,而不为国尽忠。”他似乎听到内心发出的激荡之声。

于是,年近耄年的老人不顾族人劝阻,家人亲朋的担忧,义无反顾地戎装向西陲边疆出发了。他,就是曾任南京监察御史、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因有治世之才而名震朝野的廉吏秦纮。

秦纮一生经历了明代宗、明英宗、明宪宗和明孝宗四朝,是四朝元老,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少保。他治国、治军有方,深得皇上和同僚的赞誉。他所治之所,爱民如子,惠泽百姓,深得民心。因杜坚诬告下狱,雄县百姓5000人齐集京城为之请命。广东之百姓为他立生祠祀之,祈其益寿延年。

《明史》赞其“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岷州少数民族叛乱,秦纮率军三千兵将其击败。成化十七年(1481年),鞑靼小王子率数万骑兵入侵大同,长驱直入顺圣川,劫掠宣府。秦纮与总兵官周玉奋力迎击,击退小王子。不久,小王子劫掠兴宁口,秦纮等又与之接连交战,迫使其退兵,并追还被抢掠的物资。宪宗亲下玺书,褒奖秦纮的功劳,升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仍巡抚宣府。这次在边境告急,国家有难之时,他不惜七十六岁高龄的年迈之躯,星夜驰抵固原,担负起总制三边,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镇守西北的重任,进驻固原。

固原,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位于黄土高原之上,地势高远,足以俯瞰关中平原。又坐拥六盘山天险巨障,西遮陇道,扼守在山脉天然形成的通向关中的狭长通道上,南距十三朝古都西安仅300多公里,唇齿相依。“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就是关中通往塞外西域的咽喉要道上的关隘和军事重镇。在战事的棋局上,如果说六盘山如水坝能阻挡住汹涌浪潮,那么固原则是大坝上最为关键的那一道闸口。自秦汉以来,虽数次易主,名称更替,却始终是一座以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而闪耀的“名城”。

大明为防御蒙元残余势力南侵,在国防线上先后设立了九大军镇,史称“九边重镇”,布排兵力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占到了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二。然而,庞大的边防设置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由于防线漫长,各据一方,封疆大吏遇事容易各为所否,有警不相救援。而甘肃、宁夏一带又是最为关键的防守重地,为了更有效地提调九边防军,朝廷设置了三边总制府,命秦纮为三边总制,节制调度诸镇。固原与宁夏南北垂直,东牵榆林,西顾甘肃,堪称“为中制之地”,于是秦纮把固原作为三边总制的驻地。

他到任后,不顾鞍马劳顿,首先察看了延绥、固原、宁夏三镇的形势;到战场祭奠阵亡将士的英灵;上奏录用为国捐躯的指挥朱鼎五人;抚恤战死的家属,逮捕了败将杨琳等四人治罪,更换守将;挑选壮士,兴设屯田;重申号令,使军威大振。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2)

接着,调整防务,重设四道防线。把固原由原来的第二道防线改为第三道防线。他认为“御戎之道,当以守备为本。平凉北四百余里旧有豫旺城、固靖环三百余里旧有石峡口及双峰台,此皆达贼入寇总路,最宜设备。此处东与环庆,北与韦州烽火相接,互为应援,是第一道防线。进而稍南内有野处,军民已为随山修堡,使皆险固可依。又有西安州、镇戎所、海剌都、大剌赤、黑水口、乾盐池、撒都城,犬牙参错,此为第二道防线。又进而南,则有固原卫、靖虏卫、平难堡、一条城、东山城、白杨城分布守御,此为第三道防线。又进而益南,则有火龙沟、虎山沟、金佛峡、麻张沟、海子口,乃贼深入腹地之路,亦皆山间蹊径,用力不多各以石甃为墙,仍各留门以便军民出入。其门俱有铁里,墙上各建营房,分兵防护。一夫守险,百人难过,此为第四道防线。这四道防线上蒙古兵入路固然很多,但我们严加防守,则蒙古兵就无路可入。即使能入,跋涉路迷,必然使其人马力疲。何况各堡屯兵随处设险,我欲夹攻容易,敌欲入寇者难。这应该是防边之得策。”

在《九边图论》中,对秦纮的这段论说解释为:花马池一带是阻挡蒙古铁骑南下的第一道防线,响石沟至花儿岔为第二道防线,固原为第三道防线。“(固原)镇与宁夏为唇齿,花马池一带边人谓之大门,若并力坚守花马池,则固原自可无虞。” 固原在宁夏之南,为总制驻地,它“东向可以顾榆林,西向可以顾甘肃,总兵、游击、守备皆驻扎于此,犹至家有堂奥也。东之于胡也,以花马池一带为门户,西之于番也,以西、兰一带为门户。门庭有故,总制运筹于中,总兵、参、游提兵会各镇折冲于外,处置得宜,全陕无忧矣”。

总制驻守堂奥之固原,秦纮加强固原的防务设施,固原城池迎来原建城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秦纮架构和修建的基础上,历经三任三边总督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坚固、具有强大防御功能的巨大城池雄踞明朝北方门户。据《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内外城防共同构造了一个“回”字形,这是防御史上所罕见的。

内城:周围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十八座。外城:周围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台三十一座。城外修嵌壕,宽深各两丈。南门增筑瓮城一座,外城增筑瓮城一座,东西内城增筑瓮城一座,构成南门四座、北门一座、东门三座、西门两座,共计十道城门。外城关门四座,南称镇秦、北称靖朔、东称安边、西称威远,光是看到名字,就透出一股作为军事要塞的威猛和霸气!垛口森然,炮台丛列,如一把精心铸造的锋剑,锋利逼人。固原真正成为“北控塞外,南屏关中”的军事要塞,堪称西北最杰出的军事建筑之一。

三是,开垦荒田,屯垦助边,招徕商贾,繁荣经济。原来临洮、巩昌、甘州、凉州边军轮番赴延绥、固原边防,劳军伤财,秦纮令各镇返归本镇,重新选拔知兵宿将防守其地,人以戍为家,军以将为命,不再轮番远戍。

秦纮站在固原城头,向北瞭望,广袤千里,闲田数十万顷,胸中勾画起屯田助边的宏大构想。但千里广袤紧靠边境,无城堡可守,要屯田助边,必须加筑防御工事。于是,他急急走下城头,把心中所想规划成文,上书建议从花马池以西(在今甘肃盐池西)至小盐池200里,每20里筑一堡,堡周48丈,驻军500人。

固原以北诸处也各筑屯堡,募人屯种,每岁每顷土地,政府收赋5石,可得50万石。规划已定,却受到宁夏巡抚刘宪阻梗。秦纮只得向朝廷上奏,申述自己的理由,并要求与刘宪对调,自己任宁夏巡抚,刘宪总制三边军务,以便于规划圆满实现,切实巩固西北边防。皇帝看到奏章,下诏责备刘宪不顾大局,刘宪承认错误,终于同意实行秦纮的决策。依《万历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军队屯田城堡达40处,修筑诸边城堡14000余所,挖濠堑筑垣墙6400余里。垦荒助边,不仅巩固了固原军事重镇,同时满足了官兵所需,为国库节省了大量的军需开支。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3)

继而,他又疏通盐利,在外关城设盐引批验,人们“以为其地乃商贩之所,走集,又通盐利,众皆乐从” “商旅日集,官征真直,岁可得银四五万两。”秦纮又在固原城东、西、南、北四座关城内,设置盐厂五座。从此,固原城“商旅云集,物货流行,人有贸易之利,官得经费之资”。商贸兴隆,物资充盈,百姓生活好转,军营粮草满仓,因而“人以戍为家而乐于趋役,军以将为胆而自奋战心,内可以壮根本,而外可以固封疆”。

秦纮在整饬边备之暇,看到固原城“庙学草创,狭陋弗称”,便增修儒学学宫。以通盐利所入之银,选择城中平整宽阔之池,建造大成殿八楹,高四丈,另有其他大小房间如数。自此,固原地区“诗书之化,人才彬彬焉相继出矣”,开边陲文治修德之先声。于是,蒙元不敢觊觎,四镇安然太平,民富物丰,经济繁荣。

四是,修筑固原边墙(即明长城)。固原古城处在六盘山下清水河畔之高地,六盘山是关中西出北上的军事屏障,贺兰山不但是军事屏障,而且守护着阡陌纵横的宁夏平原。黄河穿两座大山之间而过,孕育了这里富庶的江南景观。清水河由南向北纵贯,将宁夏平原与南部山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天然通道。这样一个自然地理格局,在冷兵器时代是无法超越的。

明朝时期一直沿袭朱元璋“固守封疆”积极防御的北部边备政策。为加强北对胡人的防御,秦纮到任伊始,就对三边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自榆林神木堡黄河至甘肃兰州黄河之间,其中经过宁夏的这1000公里地带,东西山势联络,中间深沟悬崖,逶迤相接。其间约有十分之六七的地段,稍加铲削,筑墙立营,就能够设险扼守,组成一道防御线,阻挡北方敌人的南侵之路。唯独在东起固原卫与甘肃环县交界的响石沟,西至甘肃靖虏卫(靖远)的花儿岔,长约600余里的地段,平漫可以通行,无以阻挡入据河套蒙古火筛部的南下侵犯,需要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当时称为边墙,是指与经过宁夏西北部的长城相对而言之)。

史料载:“尚书秦纮,奏起陕西八府民夫,铲山挑沟,设险以备胡”修筑边墙。据《九边考》记载:“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纮奏筑固原边墙,自徐斌水(今名徐冰水,在同心县城东北80里)起,迤西至靖虏(即今之甘肃靖远县)花儿岔,长六百余里,迤东至绕阳(古堡名,在盐池县城以南,今陕西、甘肃、宁夏交界一带),长三百余里,即今固原以北内墙也”。秦纮修筑了近千里的长城,筑成了一道坚固的军事防御线,使长城内的军民安全生产,让长城外的蒙古人不能南来侵犯。

秦纮在固原镇守三年,患商以实塞,经济繁荣。明末史学家谈迁感慨道:秦纮“屡挫不屈,惠泽及民,始终全节,称一代完人。”明武宗时内阁首辅杨廷和赞赏他“许国之心,老而弥笃……始终全节,可谓一代名臣”。清代编修的《明史》赞其:“经略著西陲,文武兼资,伟哉一代之能臣矣。”

如今,当你站在固原旧城墙上,抚摸着苍老、残缺的墙体,眺望远处连绵的旧城堡和断壁残垣的明长城,仍能从它的残破中看到昔日的巍峨风姿,感受到一位耄耋老人为国戍边的恢弘而博大的心胸,体味到极富智慧的攻防机关的伟重和文化的传承,感悟到厚重的历史文明。固原古城和明代长城与丝路文化相融,让人在活化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地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喟一代名吏的丰功。

郭守敬的文字故事(郭志杰板荡识忠臣)(4)

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