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这个追求“酷”的世代事实上内心火热且意志坚强,他们珍视友谊,希望被父母信赖,但在心理上却极其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想要逃脱家长的控制和监督。而周杰伦完美展示了“Y世代”所期望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有“酷”的外表,敢争取足够表现自身独立与反叛的空间,却并不寻求和父辈的彻底疏远。这既是他能够成为“Y世代”偶像的人格特质,也是他成为时尚消费品牌代言人首选的关键。从上一世代对周杰伦歌曲的普遍观感——“口齿不清”“非主流”来看,他的风格确实很难让8090后的父辈们听得惯。但就是那种要表现得和上一代不一样,而且要证明自己并没有错的“酷”,实在太过符合两岸千禧一代的青春期诉求了。正如冯应谦指出的那样,“Y世代”既是一个通过消费文化产品、追逐名牌和潮流来突显自身与众不同的群体,却也始终需要来自社会、父母和老师的认同。这样的评论常见且颇能引起共鸣写周杰伦从默默无名到一鸣惊人的文章太多了,吴宗宪让他“50选1

在周杰伦新专辑刷屏的时候,伴着《梯田》的旋律写这篇文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以他的知名度来说,这算小众作品。发行于2003年的《梯田》是周杰伦对家乡失去田野的自白,以此直击现代人对环境自以为是的改造,它的MV堪称简陋,但歌词直到今天仍然应景,甚至可以说是更为应景。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1)

《梯田》MV主线以周杰伦的自拍镜头完成

应该有朋友和我一样,是在这张《最伟大的作品》中找不到太多值得单曲循环的理由,又默默回到杰伦歌单中去找那些曾被视为伟大的作品。我不是周董的粉丝,充其量只是听过他许多歌曲的熟悉听众。成长在千禧年前后的华人青年,不论喜不喜欢,要说没听过几首周杰伦,怎么可能?论覆盖面,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东风破》和《七里香》们可能是唯一能够和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争一争高下的那种存在。但就像是尖子生在校园里得到的偏爱往往因为成绩单而无关其人格,当然也并非所有听众都与歌手有发自内心的共鸣——他的出名本身就能构成一个听的理由。

从QQ音乐到油管,在周杰伦早期作品的链接下面常常能看到两岸网友类似的评论:“小时候只听旋律,长大才听懂歌词”“以前觉得他的歌没什么,回头听才觉得这是神作。”很有同感。和许多在青春期赶上周杰伦“出道即巅峰”的同龄人一样,当年听最多的是他最广为传唱的情歌,对他的认知也更像是一个抽象符号——“流行歌手”,并不关心藏在歌词背后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最近逐一打开以前听得少的那些题材歌,尤其有些曾被主打歌掩盖光芒的作品,才看见周杰伦在光环包裹下的生动人格,也开始理解他为什么会有一些“真歌迷”,他的音乐又在哪些意义上可以称为经典。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2)

这样的评论常见且颇能引起共鸣

Y世代想逃又渴望认可的“酷”

写周杰伦从默默无名到一鸣惊人的文章太多了,吴宗宪让他“50选10”出了第一张专辑《Jay》的桥段在两岸社交媒体广为流传。关于周杰伦如何红遍华人世界,乐评圈乃至文化研究圈各有说法。评论人黑麦说年轻时的周杰伦作为创作型歌手“出现在传统唱片工业与数字版权工业交接的时刻”“开创了某种音乐风格,也塑造了音乐的影像感”。学者冯应谦则把杰伦从台湾到大陆的爆红,归因于他和公司成功地在流行文化、市场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从而用结合了西方音乐风格和“中国风”文化元素的歌曲开启了华语乐坛的新时代。

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固然都重要,但我更愿意相信,杰伦刚出道便带有的那种令青春期少年难以抵挡的、个性鲜明的“酷”,才是后来那些天时地利向他走来的原因。要知道,在一举成名之前,他是音乐圈标准的边缘人,为当时的一线歌手写歌屡屡因为“风格怪怪”而遭退稿,没人愿意唱他的歌。即便如此也没有让周杰伦通过迎合主流去变得合群,他倔强地以自己的风格不停地创作,才等来由他定义流行的时代。

从上一世代对周杰伦歌曲的普遍观感——“口齿不清”“非主流”来看,他的风格确实很难让8090后的父辈们听得惯。但就是那种要表现得和上一代不一样,而且要证明自己并没有错的“酷”,实在太过符合两岸千禧一代的青春期诉求了。正如冯应谦指出的那样,“Y世代”既是一个通过消费文化产品、追逐名牌和潮流来突显自身与众不同的群体,却也始终需要来自社会、父母和老师的认同。

这个追求“酷”的世代事实上内心火热且意志坚强,他们珍视友谊,希望被父母信赖,但在心理上却极其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想要逃脱家长的控制和监督。而周杰伦完美展示了“Y世代”所期望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有“酷”的外表,敢争取足够表现自身独立与反叛的空间,却并不寻求和父辈的彻底疏远。这既是他能够成为“Y世代”偶像的人格特质,也是他成为时尚消费品牌代言人首选的关键。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3)

周杰伦第二张专辑《范特西》

反叛形象背后的爱与真诚

只是想要“做自己”的周杰伦真的算是叛逆吗?细细听他的歌,恐怕真正的“坏孩子”会不服气: 不会吧,就这?

看看那些他曾尝试引起社会反思的曲目:揭示家庭暴力的《爸,我回来了》、直言“大人始终不明白”何为亲情的《外婆》、带有“反卷”精神的《三年二班》、嘲讽人类破坏环境的《梯田》,还有反毒的《懦夫》和反战的《止战之殇》……你会发现,除了青春期的懵懂感情,他歌中所唱的无非是家庭和睦、保护自然、摆脱你输我赢的无谓竞赛乃至对爱与和平的期待。在他不循规蹈矩的风格之下,我们听到对妈妈和外婆的孝顺、对世间人事物的善意、对真诚表达的坚持,也看到他长年累月的勤奋和努力,每一项似乎都更像是正能量?如果他只是因为不听老调重弹、敢于直言而被叫做叛逆,只能说这社会太经不起哪怕善意的质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4)

周杰伦和“不唠叨、不指责、不胁迫儿子”的妈妈叶惠美

早年那个“年少轻狂”的杰伦只不过是用看似随意的唱腔拆穿了歌词中的“大人们”不愿承认的事实和这个社会的虚伪,把我们宁愿过一天是一天也不愿直面的那些羞愧难当或是从未和解过的人际关系就那样轻描淡写出来。这种真诚当然会令一些被戳中的人难堪,却也令同样真诚的人共情。

“你们并不想听 我知道 但我没办法 我就是要写 你们可能永远不能体会”

——《梯田》

或许他最开始唱的时候也不过是单纯的不吐不快,但当曾被视为正当的价值渐渐被人们流于口头抛于脑后,我们偶然回头听到这些过去的独白,很难不被杰伦当初对社会是否可能更良善的认真期待所触动。

是当年杰伦太超前,还是我们停滞不前?

欣赏杰伦“神作”的歌迷常用“超前”一词形容他早期的歌,但在各种留言年份不同的评论中不断看到这个词,还是让我不禁自问:重点是超前吗?

其实超前本是年轻人的宿命,他们最纯粹的状态本就应是超前于当下社会主流的。我相信与杰伦同时代的两岸青年中绝对不乏曾与他志同道合者,但超前也意味着孤独,多少人在外界的否定中早早接受现实?所以杰伦真正可贵的不是作为年轻人的“超前”本身,而是对这种“超前”所拥有的不屈自信,让他在无数个当下忍受孤独,最终才守住那一份多年以后始被人们称为“超前”的光亮。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5)

周杰伦MV《外婆》截图

19年前的7月,第四章专辑《叶惠美》的主打歌《以父之名》创下了据称全球8亿人在同一天内听过的奇迹,也使7月16日成为“周杰伦日”。然而即便拥有了亿万追逐,那时的杰伦仍不奢求人懂:

“没人能说 没人可说 好难承受 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以父之名》

在歌词里,我们几乎能看见那个早就知道自己很难被真正理解的、低头扮酷的倔强男孩。但那甚至已经是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了。两个十年,在歌迷不绝于耳的“杰伦超前”中,我们一次次记起一个歌手当年的勇敢,也就快接受时代并非总能向前。

自顾不暇的年轻人和挂在墙上的蒸蒸日上

那这个时代的音乐呢?不能说今天没有好歌,而是做好歌的成本更高,也更难被听见。那些在当下理念超前的新锐歌手可能没机会再创造周杰伦曾经的现象级音浪,如果说以周董的地位也不能自外于流量大潮的话,还有多少人能不被时代淹没呢?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6)

比起流量主打歌,更有周杰伦个人特质的题材歌冷门得多

所以今天不止是听杰伦长大的“Y世代”,连00后也习惯了“怀旧”,不时挖出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冷门歌手”。再看眼下那些对新专辑大失所望的老歌迷们对儿时偶像成为中年男人的慨叹,仿佛已成一种必然。他们寄希望于周杰伦的重出江湖能宣泄自己对“网红”音乐的不满,但把音乐分成“杰伦”和“网红”也是一种偷懒的信仰,暴露自己同样已失去那种聆听的耐心,而将一个真性情的人神化只能证明崇拜者的脆弱,不得不寄托于曾经偶像力挽狂澜的拯救。这些歌迷的反应让我想起那些和同学们不慌不忙把一首歌听进去和在心相印纸巾上手抄歌词的青春记忆,在音频和MV唾手可得的今天,这样的行为显得很中二了。

如今我们越把自己可望而不可求的品质推脱到曾作为青春期精神寄托的杰伦身上 ,越证明年轻世代的无力和“酷”的创作者比从前更难得。该怪现在的年轻人吗?今天教室里的阳光依然“没有操场的自然”,《三年二班》的“第一名”,需要比最强更强,过了多少关以后仍有很多关;《梯田》和《稻香》里那种自在奔跑的童年,在从台湾到大陆的田野上不断消失;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回家时轻轻松松地说一句 “爸,我回来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7)

周杰伦MV《三年二班》

两岸先后缔造的经济奇迹均未能带走的社会问题仍摆在那里,从校园到大厂的少年们若非神色匆忙急于长大,就是苦于内卷但求躺平,学校体系能轻易卷出千百支雕刻辞藻的笔,却难遇见一个有创作生命力的灵魂。能写出《梯田》里那样不加修饰却深入人心的词,20岁出头的杰伦靠的不是黑板上的知识,而是童年时对身边具体世界的触碰和关心,让文化课考不及格的他“不会写词都像个诗人”。可惜的是,大自然的土壤所赋予少年的那种敏锐直觉与带有人文精神的呼喊,或许会让“自私的人类”陷入几秒钟的汗颜,但 “年轻人不懂事”又怎么能阻止他们回到引以为傲的事业中去呢?在千城一面的人造景观中,伴随逝去乡村的挽歌,未来的年轻人也在失去灵感的沃土。

“几只水牛 却变成画 挂在墙壁上 象征人们蒸蒸日上

一堆游客偶尔想看窗外的观光景点 但只看到 比你住得再高一层的饭店”

——《梯田》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周杰伦(听周杰伦的人太多)(8)

周杰伦家乡林口城市化现景,《联合报》

几分无奈,见证我们的时代“蒸蒸日上”,却未曾快过周杰伦的陈年慢歌。

又有庆幸,不论我们如何辩论他的变与不变,对于时代又算不算超前。都不能否定年轻的杰伦曾用音乐为一代人谱写教室之外的另一片精神空间,那里至今仍为每一个有耐心和诚意聆听的人,留下不限次回访的乌托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