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关东糖、祭灶、扫房子这些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不过,书中提到的做豆腐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喝完了腊八粥,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何大齐先生绘著的《北京的春节》勾起了对儿时新年的回忆,从“腊八”到“二月二龙抬头”,北京的春节在文字间、在图画中鲜活了起来。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的食材特别丰富,每家都不尽相同,除了何大齐先生提到的这十几种食材,我记得小时候喝的熬腊八粥还有松子仁、葡萄干等等。

文:悠然阅读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最后写道: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节。

现如今,距离老舍先生写下这些文字又过了几十年的光影,春节的热闹景象较那时似乎又弱了些。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1)

小时候过年,大年初一和小伙伴手拉手一起挨家串户给邻居家的爷爷奶拜年,走不了几家衣兜里就装满了糖果。每到这时候,小伙伴都会找个角落把衣兜里的糖拿出来看看,遇上没有的还会互相交换一下。

何大齐先生绘著的《北京的春节》勾起了对儿时新年的回忆,从“腊八”到“二月二龙抬头”,北京的春节在文字间、在图画中鲜活了起来。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2)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熬腊八粥的食材特别丰富,每家都不尽相同,除了何大齐先生提到的这十几种食材,我记得小时候喝的熬腊八粥还有松子仁、葡萄干等等。

喝完了腊八粥,就要开始准备年货了。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3)

关东糖、祭灶、扫房子这些习俗,家家户户都有。不过,书中提到的做豆腐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腊月廿五磨豆腐,豆腐谐音是都福。

玉皇下界察民情,家家迎神衣食足。”

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之事,玉帝听说灶王爷被世人贿赂,可能说了许多假话,于是玉帝决定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亲自到人间察访。世上的凡人知道玉帝要来,就把磨好的豆腐藏起来,磨剩的豆腐渣盛在碗里当饭吃。玉帝看到人们生活得清苦贫穷就会降福人间。

传说故事、豆腐的谐音“都福”​,让豆腐成为年夜饭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4)

早先春节逛庙会厂甸庙会最热闹,后来地坛公园、龙潭湖公园等许多地方都办起了庙会,正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庙会集市吸引了大批游人。集市上商品琳琅满目,吃得玩得一应俱全。

说起庙会上的吃食,冰糖葫芦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见着冰糖葫芦眼睛放光,无不想要一串拿在手里,边走边吃,酸酸甜甜的最有节日气氛。

不过,一米多长的荆条穿起来的大糖葫芦孩子可举不动,得大人帮拿着。拿之前孩子就说了,只能拿不能吃啊,我给你你才能吃。

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新衣服、压岁钱、守岁、糖果……对孩子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无拘无束的日子。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5)

北京春节的习俗中,有两样是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的。一个是芝麻秸。

过去除夕晚上,家家户户会把买来的芝麻秸分成小捆,每捆粘上黄纸,卷成元宝形——“聚宝盆”——让孩子们把芝麻秸从房门口一直铺到大门口。晚饭后,孩子们纷纷到屋外踩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另外,“碎”与“崇”谐音,所以,踩芝麻秸也有踩掉一切“邪崇”之意。

“踩岁”习俗现在的确鲜少出现,城市里卖芝麻秸的也几乎看不到了。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6)

还有一个是噗噗噔儿、琉璃喇叭。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噗噗噔儿在明朝时已经出现。

噗噗噔儿也称倒掖气、响葫芦,是用玻璃制成的,有球形或葫芦形。噗噗噔儿有一根细长的玻璃管儿,用嘴含着管头,一呼一听即可发出噗噔、噗噔的声音。

不过,由于噗噗噔儿是玻璃制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渐渐绝迹,我们无缘感受噗噗噔儿带来的乐趣了。

北京的春节每个节日的习俗(喜庆富贵书不尽)(7)

何大齐先生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现恰逢2021年春节之际结册出版了这本《北京的春节》,左侧图画、右侧文字,跟随何大齐先生重温春节风俗,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