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迅速崩盘是什么原因(从水太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迅速崩盘是什么原因(从水太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许因为水太凉太出名的缘故,人们对他后来的变化没有过多关注,其实水太凉如钱谦益,仍然有让人值得尊敬的一面。图2,名言“水太凉”的钱谦益和柳如是自私的人终究会露出本性,这批人最终在清廷也是郁郁不得志,少有重用。因为对任何一个政权都暧昧,是所有统治者都无法容忍的事情。而作为士族领袖的钱谦益在明朝灭亡后一段时间内的所作所为更被世人所不耻,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典故就是"水太凉"。据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考证:“至《若蘼芜纪闻》引《扫轨闲谈》云:‘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一句冷极奈何,将当时明末士绅自私形象跃然纸上!正因为如此,乾隆年间,编《贰臣传》时他为榜首。
初入关|集体失声,甘做顺民公元1644年,明与清与大顺三足鼎立。面对内忧外患,明朝已经有了倾覆之危,而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士绅此时选择了集体失声,南迁?筹饷?抗顺?抗清?似乎和他们都没关系,仿佛国家不是养士两三百年,而是两三天……
国家兴亡?朝代更替?不影响自己新朝的高官厚禄就无所谓,这就是东林,所谓崇祯初年的众正盈朝、所谓当时社会的精英阶层。
礼乐崩坏,人间失格。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清朝很快定鼎中原、统一北方,并很快兵锋直指南明。当然旧事物腐朽之后被打破理所当然,很难去评论对错,但是单从他们当时的行为上来说是极度自私的。
图1,东林党石雕
自私的人终究会露出本性,这批人最终在清廷也是郁郁不得志,少有重用。因为对任何一个政权都暧昧,是所有统治者都无法容忍的事情。而作为士族领袖的钱谦益在明朝灭亡后一段时间内的所作所为更被世人所不耻,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典故就是"水太凉"。
据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考证:
“至《若蘼芜纪闻》引《扫轨闲谈》云:‘乙酉王师东下,南都旋亡。柳如是劝宗伯死,宗伯佯应之。于是载酒尚湖,遍语亲知,谓将效屈子沉渊之高节。及日暮,旁皇凝睇西山风景,探手水中曰:冷极奈何!遂不死。’
一句冷极奈何,将当时明末士绅自私形象跃然纸上!正因为如此,乾隆年间,编《贰臣传》时他为榜首。
图2,名言“水太凉”的钱谦益和柳如是
或许因为水太凉太出名的缘故,人们对他后来的变化没有过多关注,其实水太凉如钱谦益,仍然有让人值得尊敬的一面。
虽然有《清史稿》所记:
顺治二年,豫王多铎定江南,谦益迎降。
的黑历史。但是之后钱谦益在豫王多铎召见南明投降诸臣,在洪武门入内目睹故国满目疮痍时也曾突然下跪伏地嚎啕大哭,这件事来看他倒也不是完全泯灭良知。《江南见闻录》有所载:
谦益引清朝官员从洪武门入城,即涕泣下跪四拜,北兵问其故,谦益曰: “我痛惜太祖高皇帝三百年王业一旦废坠,受国深恩,能不痛心乎?”
在其晚年虽未反正,也曾散尽家财资助永历君臣抗清。在明末那样的乱世下,大多数人不过是求一时得安,精英阶层只是其中代表,这才有了他们的复杂心理。
近代以来,也不乏大家在为他们正名,如陈寅恪、顾城等文坛泰斗,他们在阐述这些观点时也相对中肯,比如顾诚先生评价钱谦益时我个人就认为比较客观:
钱谦益在弘光朝廷覆亡的时候有苟且贪生之念固然是事实;但他内心念念不忘回复明朝,实际行动上多次冒杀身之祸从事反清复明行动,也不容抹杀。如果抓住钱谦益1645年投降过清朝,短期被迫出任清礼部侍郎作为定论,那么王之仁、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瓖等人都可以一笔抹杀。
这才是一个真实的钱谦益,人性是复杂的,切勿盖棺定论。
图3,清朝定江南后,钱谦益曾迎降
剃发时|奋起反清,矢志报国而除了钱谦益的自私苟安,明末的这群精英阶层也不乏忠臣烈士:史可法扬州殉国,张惶言杭州就义,但最悲壮的还是阎应元的江阴八十一日。
1645年,明朝南都失陷,弘光政权覆亡,清军颁布剃发令。当年六月,常州府公告就下来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江阴守备想投降,被杀害后,江阴百姓公推前典史阎应元领导他们抗清。
之后阎应元率领军民坚守江阴八十一日,让清军折损三王十八将,士兵七万五千余人。足以和唐朝安史之乱发生时死守睢阳的张巡一样载进史册。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这是对于江阴八十日的肯定,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悲壮!江阴以一小城,抗清八十日之久,成为明末抗清的标榜与奇迹,启第一次反清高潮。
《江阴野史》也云:
『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以蒙面乞怜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时为之语曰:「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次年正月朔,閤城百姓无一人不披麻者,惨甚!及十一月十一日,江阴复纠众,不克而走。抚臣土国宝欲屠之,赖刘知县不从,指名擒获;一邑遂安。
图4,领导江阴抗清阎应元的绝命诗
个中评价之高,可见一般。这是明末精英阶层的另一面:矢志报国。但是之后随着清政权的逐渐稳定,顾炎武、黄宗羲等大思想家又提出了提出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这几乎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同一时期。
清定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作为明末的大思想家、当之无愧的精英阶层,曾分别把国家与天下分开。比如黄宗羲曾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正所谓: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而脍炙人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根据顾炎武《日知录 ·正史》中的: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概念而延申出来,可以说都是清朝统治成既定事实最后反思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先进思想。
图5,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思想而衍生出来的八字名言
纵观明末的这批精英阶层:有自诩遗民、孤臣而隐居避世者;有矢志报国、奋起反清者,其实最多的还是求一时苟安、随波逐流的普通士绅。他们大多只是一个复杂体,没必要以今天的道德去要求当时的人。因为水太凉如钱谦益也曾在洪武门为故明失声大哭,晚年更数年如一日的暗地反清;奸诈如马士英城破后也自杀殉国;英雄如李定国两阙名亡天下震动后沉迷功业、小富即安致使永历皇帝入缅。
他们大多数人的人心变化只是当时时代做出来的自然反应,明末乱世,神州沉陆,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求一时苟安也无可厚非。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错误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版权为日月千年依旧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柳如是别传》、《清史稿》、《江南见闻录》、《江阴野史》、《日知录 ·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