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大水时击鼓,或许当时是为再次告知土神,阴气太盛,久雨生涝不见晴天。阴气过盛阳气微弱,非常道所应当,仅凭以口祷告尚且不够,需击鼓相助,与日食时击鼓用牺牲祭祀土神,是同样的道理。同时向土神告急,彰显阴气过盛。事大且急时使用钟鼓,事小且不急时则用铃萧,表明事情告急,辅助以口祷告。大道难知,大水持久生涝,假若因政治所致,仍需先告急,然后考虑国政施行。发生盗贼事时,与此同样处理。发生盗贼之事亦为政治所致,在查找政治过失时,也应先发文告。击鼓献牲祭土神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1)

【原文之九】

大水用鼓,或时再告社,阴之太盛,雨湛不霁。阴盛阳微,非道之宜, 口祝不副,以鼓自助,与日食鼓用牲于社,同一义也。俱为告急,彰阴盛也。事大而急者用钟鼓,小而缓者用铃篍,彰事告急,助口气也。大道难知,大水久湛,假令政治所致,犹先告急,乃斯政行。盗贼之发,与此同操。盗贼亦政所致,比求阙失,犹先发告。鼓用牲于社,发觉之也。社者,众阴之长,故伐鼓使社知之。说鼓者以为攻之,故攻母逆义之难,缘此而至。今言告以阴盛阳微,攻尊之难,奚从来哉?且告宜于用牲,用牲不宜于攻。告事用牲,礼也;攻之用牲,于礼何见?

朱丝如绳,示在旸也。旸气实微,故用物微也。投一寸之针,布一丸之艾于血脉之蹊,笃病有瘳。朱丝如一寸之针、一丸之艾也?吴攻破楚,昭王亡走,申包胥间步赴秦,哭泣求救,卒得助兵,却吴而存楚。击鼓之人,伐如何耳;使诚若申包胥,一人击得。假令一人击鼓,将耐令社与秦王同感,以土胜水之威,却止云雨。云雨气得与吴同,恐消散入山,百姓被害者得蒙霁晏,有楚国之安矣。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2)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3)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4)

论衡第二十六卷第七十八章(顺鼓篇第四十六)(5)

【字词】

1、篍:(qiū)竹箫;吹筒,古代用于警戒或督役的哨子

2、瘳:(chōu)病愈;损害,减损

【拙解】

大水时击鼓,或许当时是为再次告知土神,阴气太盛,久雨生涝不见晴天。阴气过盛阳气微弱,非常道所应当,仅凭以口祷告尚且不够,需击鼓相助,与日食时击鼓用牺牲祭祀土神,是同样的道理。同时向土神告急,彰显阴气过盛。事大且急时使用钟鼓,事小且不急时则用铃萧,表明事情告急,辅助以口祷告。大道难知,大水持久生涝,假若因政治所致,仍需先告急,然后考虑国政施行。发生盗贼事时,与此同样处理。发生盗贼之事亦为政治所致,在查找政治过失时,也应先发文告。击鼓献牲祭土神,是为让土神发现察觉阴气过盛。社,为众阴之首,所以击鼓以使社得知。解释鼓字之义者认为是指攻击,所以对“攻母”、“逆义”的质疑,由此而生。如今说击鼓是为告诉土神阴气过盛阳气微弱,那么攻击尊上的责难,又从何来?而且祭告土神应当用牺牲,既用牺牲便不应解释为攻击。祭告事情需用牺牲,此为礼制;攻击土神却用牺牲,何来此礼?

以红丝为绳围绕祭坛,表示阳气。阳气实际上很微弱,所以所用之物也显微弱。在经络上施以一寸银针,放置一丸艾绒,重病亦可愈。红丝如同那一寸银针、一丸艾绒吗?吴国攻破楚国,楚昭王逃走,申包胥偷跑至秦国,哭泣求救,终得到救兵,退吴军而使楚国幸存。击鼓之人,需看其击鼓诚意如何;假使其诚意如申包胥,一人击鼓即可。假如令一人击鼓,会让土神与秦王一样受感动,以土克水之威力,便可消云止雨。云雨之气则会与吴国军队一样,消散退入深山,遭受水害之灾的百姓可得雨停天晴,获得如楚国一样的平安。

【小议】

面临自然灾难,人们难以抗拒,束手无策,心生疑惑:究竟做错了什么,要承受那些无妄之灾?既然实在找不出缘由,就只能将灾变归于天降谴告。于是,祭天地神灵的各种礼仪应运而生,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攻社”。社,是指土神。那么“攻”是何意?古人曾图绘雷神,便是击鼓状。霹雳雷声震人心魄,似在警告地上生灵大雨将至。“攻社”者击鼓是何用意?击鼓且有伴舞,或许是欲以脚跺大地并震鼓之法呼唤土神,求其升天告知人间灾变之惨,地上生灵祈盼赐福消灾。上古时记载世事,实在的太过简略,且晦涩难辨,有简画图刻,有象形文字,更有如天书般的甲骨传文,故很多古传礼仪,实为后人揣度渐而成形,原意或早已不见其踪。汉字中,一字多解是常有的事,所谓的圣者之书便成了人们的尊崇,笃信其中解释便为真实之意。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但如王充般欲究其实者,以实事探究经传中载事解意的虚实,古时甚少,其所论虽常与圣者之言相悖,却也不无道理。圣者当敬,却不宜盲目信其所言。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