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禄山简介(从典型人物安禄山)
安史之乱安禄山简介(从典型人物安禄山)神龙至开元员外官人数庞大,因此开元年间对于员外官置授十分严格,安禄山在开元二十年(732年)擢升到这一官职,说明军功不可忽视,受到了唐王朝重视。安禄山以捉生将这一官职敲开了唐朝官场的大门。捉生在中国古代的官制史籍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从安禄山领职后所做的“以五骑擒契丹数十人”事件中,可以推测出“捉生将”应该是对某种职能官兵的统称。员外左骑卫将军是在正员编制以外添授安禄山的军职。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因偷羊事发被捉,与张守珪相遇,“守珪奇其言貌,乃释之,留军前驱使,”自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安禄山早期的晋升、削官都是在张守珪麾下。《安禄山事迹》《新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732年)“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后为守珪偏将,所向无不摧靡,守珪遂养其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在张守珪麾下这四年对安禄山意义重大,不仅使他摆脱了下层生活,还为他后进京发展
安禄山,是安史之乱之首。在唐朝原本担任蕃将。
在唐朝建立及发展过程中,蕃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安禄山凭借这一制度,从一名小士兵做起,不断立下战功,受到了唐朝的册封或得以授官。
这一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也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早期发迹:无名士兵到将军安禄山为营州杂种胡人,解九蕃语,做互市牙郎,寒族出身并没有阻碍他在官场上加官进爵,多年贫苦生活更是练就了他“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的性格,使其在战场官场上游鱼得水
开元二十年(732年),安禄山因偷羊事发被捉,与张守珪相遇,“守珪奇其言貌,乃释之,留军前驱使,”自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安禄山早期的晋升、削官都是在张守珪麾下。
《安禄山事迹》《新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732年)“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后为守珪偏将,所向无不摧靡,守珪遂养其子,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
在张守珪麾下这四年对安禄山意义重大,不仅使他摆脱了下层生活,还为他后进京发展、在幽州建立自己的权力范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禄山以捉生将这一官职敲开了唐朝官场的大门。捉生在中国古代的官制史籍中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从安禄山领职后所做的“以五骑擒契丹数十人”事件中,可以推测出“捉生将”应该是对某种职能官兵的统称。员外左骑卫将军是在正员编制以外添授安禄山的军职。
神龙至开元员外官人数庞大,因此开元年间对于员外官置授十分严格,安禄山在开元二十年(732年)擢升到这一官职,说明军功不可忽视,受到了唐王朝重视。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战败于契丹,负罪削官,“玄宗惜其勇锐,但令免官,白衣展效”削官免职后,安禄山回到幽州仅用了四年时间就晋升至平卢兵马使、幽州节度副使。职权比免职以前更重。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利贞到访平卢,安禄山“曲事利贞,乃至左右皆有赂。”利贞回京述职,对安禄山赞不绝口,唐玄宗对此尤为满意,对安禄山“授营州都督,充平卢军节度使,知左厢兵马使、度支、营田、水利、陆运使副,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顺化州刺史。”
天宝元年(713年)唐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之任对于安禄山以及整个唐朝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平卢节度使的设立主要是防御东北地区的奚和契丹,与范阳节度使镇守幽州,互成犄角之势,具有前锋的作用,领兵三万七千五百人,受职时双旌双节,总领军旅民政,专诛杀,外任之重,无与伦比。
自天宝后,唐玄宗对于安禄山的荣宠更是史上少有。除了金银以外,更多地也表现在对官职的加授上。
天宝三载(715年),授范阳节度使。天宝六载(718年),授御史大夫。天宝七载(719年),授柳城开国郡公,赐铁劵。天宝九载(721年),赐爵东平郡王,授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安禄山一生的发迹史,在唐代蕃将中既有其时代共性,又有其特殊性。马驰先生在《唐代蕃将》中谈到:“蕃将参政为时代之需要。”。
很多学者认为安史之乱是由于节度使权力坐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引发的。王兆刚先生写到“节度使制度在唐玄宗“有吞四夷之志”驱使下高度发展,已萌生了乱机,到了天宝年间,已变成瓦解唐国的重要因素”
其实不然,安史之乱的是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等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安禄山在整个节度使制度中只是个例,有其特殊性。如果单单将唐朝衰落归因于节度使制度,未免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