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色诗词译文(红色诗词鉴赏甘蔗林)

红色诗词译文(红色诗词鉴赏甘蔗林)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红色诗词译文(红色诗词鉴赏甘蔗林)(1)

甘蔗林——青纱帐

作者:郭小川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的芳芬!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以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点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你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作者简介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省丰宁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到三五九旅做文艺战士。在此期间,郭小川与陈笑丽、张铁夫合作,用“马铁丁”的笔名创作了大量思想杂谈。代表作有《投入火热的斗争》《望星空》《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一个和八个》等。

红色诗词译文(红色诗词鉴赏甘蔗林)(2)

创作背景

1962年初,郭小川再度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蔗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甘蔗林——青纱帐 》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红色诗词译文(红色诗词鉴赏甘蔗林)(3)

在这首诗中,诗人赋予两个物象“甘蔗林”、“青纱帐”以特定的象征意义,以南方香甜而严峻的甘蔗林、北方遥远而亲近的青纱帐,分别象征过去和今天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作开端交替吟咏,将两个意象并置,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接着描绘了甘蔗林与青纱帐之间的相似之处:都有“随风摆动的长叶”,都“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并“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展”。眼前的蓬勃鲜活的现实场景,让诗人不禁感慨过往时光,两幅生活画面剪辑叠印,形成对照。然后诗人行走到历史之中,呼唤战争年代的同伴,用了整整四节诗、一连串的“可记得”回忆起昔日青纱帐里的战斗生活,青年时种种期待与畅想,连绵展开,革命的热望和对未来的愿景层层涌来。情感逐渐递进,愈发饱满、充沛、密集,富有感染力,表现了革命者的情感、理想、信念、誓言,并点明了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明天”的主题。诗人在今夕对比中表达了不忘过去,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始终坚守革命斗志的决心。结尾处,再次歌唱甘蔗林与青纱帐,使二者真正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新生活的开拓者。郭小川将革命战争时代的生活体验作为一种精神传统,贯穿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对时代情绪的把握之中,寻求现实与历史的联结。

诗歌在语言和艺术形式上的创造也十分新颖。郭小川善于从民歌和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通过押韵、对称和首尾回环,全诗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气势和韵律。行与行、节与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整体又呈现整齐协调之美,尽显铺陈整饬之势和丰厚深沉之感。诗情在回环往复中层层推进,这种复沓回环的节奏一方面把不忘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使饱满的政治激情在一唱三叹的咏叹中得到充分的抒写。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窦金龙、余仁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