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可以推荐一下(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
国产剧可以推荐一下(国产剧能不能别发疯了)婆婆是麻将狂人,烫头抽烟一个不落,带起孩子来马虎大意,人还固执,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坐月子,却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至暗时刻。老婆就要生了,生死一线的紧张时刻,老公却毫不紧张,甚至在家喝酒、看球、睡大觉;老婆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在丈母娘电话催促下终于赶去医院的老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老婆孩子。而是着急忙慌地偷偷拿着胎盘,送去给自己的妈妈做大补馄饨;
继路透式诈骗、片花型诈骗、嗑CP诈骗后,国产剧又添“诈骗”新类型——剧名式诈骗。
一看剧名,《亲爱的小孩》,温馨暖意,扑面而来。
再看剧情,救命,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窜到天灵盖。
感受一下令人窒息的生育三连——
老婆就要生了,生死一线的紧张时刻,老公却毫不紧张,甚至在家喝酒、看球、睡大觉;
老婆好不容易生下孩子,在丈母娘电话催促下终于赶去医院的老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关心老婆孩子。
而是着急忙慌地偷偷拿着胎盘,送去给自己的妈妈做大补馄饨;
好不容易熬到了坐月子,却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至暗时刻。
婆婆是麻将狂人,烫头抽烟一个不落,带起孩子来马虎大意,人还固执,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生前说自己包揽一切的老公,生后理所应当做起了甩手掌柜,没给孩子换过一次尿不湿。
每天半夜喂奶哄睡时只有自己。
真·生前太后待遇,生后丧偶育儿。
仅仅几集,就把一个女性生育前后的困境与不安揭露无遗。
难怪观众大呼真实、压抑、再也不相信婚姻......
也可能是因为太过真实,《亲爱的小孩》遭到了“贩卖焦虑”的批评。
有一说一,将贩卖焦虑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劣质剧,我觉得帽子戴的太高了。
但不可否认,近年来的确有很多国产剧将焦虑当成“流量密码”,试图通过集体情绪,制造话题和热度。
教育、买房和独立女性生活,绝对是国产剧焦虑重灾区。
先说前几年火得不行的教育题材——
孩子们还没成为打工人,就早早体验到了内卷的滋味。
从“小系列”三部曲《小离别》《小欢喜》和《小舍得》,到《少年派》 《虎妈猫爸》 《陪你一起长大》等。
无一例外不把升学、考试、学区房、培训班等老生常谈的问题摊开面前。
这边教育部大力提倡教育双减,那边电视剧告诉你教育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小舍得》里,一个班只有四个学生没上奥数班,奥数成了孩子们的交友砝码和新型攀比对象。
是奥特曼没有光了,还是迪士尼公主全跑光了?
小孩子竟只知奥数了!!
《小欢喜》中,为了让林磊儿上清华,方圆夫妻竟然要卖房。
许多孩子一脸黑人问号:亲,如果清华学费不是百万起,勤工俭学了解一下,助学贷款了解一下呗!
《三十而已》虽不是讲教育,却将教育焦虑推到了天花板。
顾佳为了让儿子上好的幼儿园,花能买一套房的价钱买个包,跻身上流交际圈。
院长不禁疑惑,难道这个幼儿园有“直通北大清华”的服务?
咱就是说,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
为什么只一味地展现家长的教育观念,夸大中产阶级的家庭金钱比拼,父母“鸡”“佛”教育观念的撕扯等。
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困境和成长蜕变?
比教育还难的恐怕只有买房了。
聚焦买房的国产剧不算多,但部部都扎心。
除了热度较高的《蜗居》 《心居》外,还有《买房夫妻》 《房奴》 。
从剧名就能看出主人公的生活不易。
都说愚公移山难如登天,你让愚公买套房试试?
《蜗居》里,几套房折射了人性的复杂和凉薄;
《买房夫妻》因为执念最终婚姻破裂;
《房奴》将普通人买房的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
《心居》则是点出了绝大多数国人对房子的态度,买房=心安,却容易顾此失彼,自我迷失。
要说这两年国产剧的新宠,那必须是女性题材。
“她经济”的崛起,让一些想挣女生钱的资本打造了一系列所谓满足女性诉求的“她题材”。
但女性观众到底是被满足了,还是更焦虑了呢?
看了的都懂。
《三十而已》的顾佳,颜值身材能力各个在线,却仍然逃不掉老公出轨,大战小三的戏码;
《北京女子图鉴》中,北漂逐梦的陈可依独立好强,然而三份工作都要依靠男人才能得到;
《流金岁月》的朱锁锁找到理想工作,是因为跟老板女儿长得像(这也算另一种意义上的靠爹妈??)
《都挺好》的苏明玉和《安家》的房似锦虽然感情顺遂,事业有成,也逃不了原生家庭拖后腿。
看完这些“她故事”,不禁感慨一句:
咱当代女性就不配拥有平淡的幸福吗?!
绝大多数女性题材作品仍然停留在聚焦表层矛盾。
利用扁平化的负面角色,建立对面,增加戏剧性,引发讨论。
却无法真正令人共鸣。
毕竟,同时遇上爹不疼妈不爱,男朋友出轨、闺蜜是小三,工作被穿小鞋、回归大杀四方的人生,也不是随便谁就能拥有的。
你要说电视剧里的事情在现实中不会发生,当然不是。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远没有生活狗血。
但大多数国产剧的问题在于,还没能把故事讲清楚、说好看,就抱上了“贩卖焦虑”的大腿,在致郁观众的路上越走越远。
究其原罪,第一是视角悬浮,缺少真正的小人物。
看内卷神剧《小舍得》时,观众看着主角们忙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很难替他们着急。
因为他们要么手握价值不菲的学区房,要么工作体面不差钱。
我等凡人还是操心一下自己晚上吃啥吧!
其次,过于戏剧化导致情节失真。
《心居》整部剧最大的矛盾冲突就是姑嫂不和,两人从第一集就斗得不亦乐乎。
结果到了大结局,不仅强行让两人握手言和,还彼此告白。
冯:“我一直最佩服的就是你!”
顾:“这么多年你为顾家付出了很多!”
Excuse me? 之前你死我活的,是让观众看个寂寞吗?
最后,打着女性题材的幌子,本质却是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刻板印象。
比如母亲天生具有奉献精神,初恋总是清纯甜美,妻子就该贤良淑德等等。
虽然大多数国产剧中的女性,不再像《娘道》里的女主一样哭着闹着要给丈夫生儿子那么离谱。
但仔细琢磨,价值观仍存在相似固化。
比如《小时代》 《七月与安生》 《我的前半生》等剧中女性的友谊,默认以男友为中心。
好好的姐妹花,变成了扯头花。
这也是为什么网友一听说《我的天才女友》要翻拍国产后,立马哀嚎一片:
还女性友谊一片净土吧!
同样是现实主义题材,与我们文化观念相近的日韩是怎么拍的呢?
真实永远最打动人。
日剧《女王的教室》,全程聚焦不苟言笑的女老师带领全班24个学生顺利毕业。
常见的早恋、父母干涉、学区房等元素一概没有。
却莫名热血、感动。
试问,谁不想要天海女王做老师呢!
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真正做到了男性可有可无。
认真讲述三个女性的职场生活,没了对女性职场的刻板印象。
开播豆瓣评分9.2,三年过去了,依然保持在8.4。
当然了,用魔法打败魔法也不是不可以。
极致的戏剧化,有时反而能达到讽刺现实的作用。
没错,说的就是韩剧《天空之城》。
一群生活在富人区的上流人士,为了孩子的高考各种手段轮番上演。
将阶级差异、婚姻关系、豪门、复仇等元素融为一炉,将畸形教育展露无遗,令人看得欲罢不能。
同样是讲述40 女性,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个前夫》从设定开始就充满戏剧性。
四十多岁的大豆田突然被三个前夫追求,想想就嗨刺激。
可是就当观众坐等三个男人打起来时,他们四个人却开始共处一室,小酌怡情。
甚至三个前夫常常彼此谈心,互帮互助。
用最安静日常的镜头记录最不可思议的人生,会还是日本人会。
贩卖焦虑不等于一部剧不值得看,但只有焦虑也的确难以让人愉悦。
事实上,国产现实主义题材并不是没有走出“焦虑”舒适圈,并取得不错成绩的例子。
去年的女性群像戏《爱很美味》,从剧情来看同样充满很多焦虑因素,比如:
刘净大龄单身被催婚、夏梦在女强男弱的爱情里被抛弃、方欣在五年全职太太生活后发现丈夫出轨......
更致命的是还有疫情背景。
但是,作为没有一线明星的小成本剧,《爱很美味》不把女性分为三六九等,不搞雌竞,不说教,平视生活,用温暖直面磨难,反而真正戳中观众的心。
不悬浮,不撕裂,有痛点,也有温暖。
像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又有谁会拒绝呢?
可惜的是,太少了。
评论区告诉院长——
你看国产现实主义剧时,是笑多还是骂多?你最喜欢的剧又是哪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