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的五树六花是哪些(由佛教供花到花道盛行)
佛教寺院的五树六花是哪些(由佛教供花到花道盛行)同时期盛行的还有“七夕花合”的活动,即在七夕节时,陈列插花供奉织女、牵牛二星,同时以吟诗、和歌、蹴鞠等七种游戏为娱乐方式,而其举行的场所被称为“花座敷”。而这个活动看似是全民活动,但其实质为贵族武士之间的插花竞赛与展览。室町时代,也出现了新的住宅形式——“书院造”。书院造的基本特点是一栋房子中有一间称为“一之间”的主要房间,并将该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稍宽,称床,右侧为古架,称棚。称为床的龛,在正面挂上中国式的卷轴画或书法,并且在上陈设“三具足饰”。这样的规定,使得书院早中拜访插花作品称为定式,也使得花道成为日本室内装饰艺术之一,走进凡俗生活。早期的佛前供花的形式相对简单,因主要效仿中国插花,所以常用于寺庙、佛堂及佛坛的祭礼中,而花材则用能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莲花为主。而这种方式主要是用莲花的三种状态来体现的,即用结果表示过去,开花表示现在,蓓蕾表示未来。而之后用于因圣武天皇发
引言随着古代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发展,中国的花卉和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在隋唐时期,佛教及花器经中国传向日本,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插花的兴起,并促进了日本花道的产生。花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之一,在日本的文化生活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日本花道在室町时代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花道已从敬畏走向鉴赏,从神坛走向人间,最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日本花道,是截取植物的枝叶、花朵插入花器中的方法和艺术。花道作为日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日本社会中依旧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日本花道源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风俗之一“佛前供花”,并在室町时代正式成立。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掌权,他崇尚佛教,并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日本国内积极推广佛教,广建寺庙,使得佛教迅速在上层社会扩散开来。在圣德太子派遣的使者中,最有名的便是出使隋朝的小野妹子。小野妹子曾先后三次出使中国,潜心研究佛学,并将一些佛教风俗引入日本,其中之一便是佛前供花。由于当时大批中国僧人、工匠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了大批中国工匠人才,以此带领日本工匠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寺庙,并聚集众多的僧侣宣传佛法,极大地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
完成使节任务的小野妹子,回国之后皈依佛门,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并取池边僧侣之意称“池坊”。他在此结合中国佛前供花的精髓,创立了日本祭坛供花的规则。日本花道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流派“池坊流”便源自于此。也正因此,小野妹子被奉为池坊之祖。同时,也可以看出,日本花道的产生,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期的佛前供花的形式相对简单,因主要效仿中国插花,所以常用于寺庙、佛堂及佛坛的祭礼中,而花材则用能体现过去、现在、未来的莲花为主。而这种方式主要是用莲花的三种状态来体现的,即用结果表示过去,开花表示现在,蓓蕾表示未来。而之后用于因圣武天皇发愿所建的东大寺中的莲池,不仅表现了莲花常被用于日本的佛前供花,同时这种形式也体现出了中国佛前供花的翻版。
但是,对于日本花道的发展而言,佛前供花是其成长的基石,也可以说,佛前供花孕育了日本花道。同时,古代日本人认为万物皆有灵,自然的花草树木是其“依代”,这也决定了当时日本人无论是赏花还是祭祀都不许在室外进行。但是,佛前供花是供与佛祖,因供奉的佛像立于庙宇,供花也将在室内进行。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固有意识,为插花成为室内装饰奠定了基础。
二、室町时代,插花脱离宗教,成为具有艺术性的花道,并出现众多插花活动和形式自9世纪开始,供花开始走出佛堂,从庙宇传入宫廷与贵族官邸。平安时代,贵族们通过将佛画挂于墙上代替佛像,再在其面前供上鲜花。而此时,花材的使用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到达室町时代,池坊专庆的出现,使插花作品超越了早期神之依代和佛前供花的界限,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使他成为了花道的集大成者。从这开始,日本花道真正地剥离了宗教色彩,将花道从宗教性活动转变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插花艺术上加上“道”的精神,成为了真正的日本花道。
室町时代,也出现了新的住宅形式——“书院造”。书院造的基本特点是一栋房子中有一间称为“一之间”的主要房间,并将该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稍宽,称床,右侧为古架,称棚。称为床的龛,在正面挂上中国式的卷轴画或书法,并且在上陈设“三具足饰”。这样的规定,使得书院早中拜访插花作品称为定式,也使得花道成为日本室内装饰艺术之一,走进凡俗生活。
同时期盛行的还有“七夕花合”的活动,即在七夕节时,陈列插花供奉织女、牵牛二星,同时以吟诗、和歌、蹴鞠等七种游戏为娱乐方式,而其举行的场所被称为“花座敷”。而这个活动看似是全民活动,但其实质为贵族武士之间的插花竞赛与展览。
在书院造和带有竞争性质的七夕花合的影响之下,插花时,人们必须考虑押板的长宽高等因素,且时刻注意书画与插花之间的和谐搭配,并关注花的颜色与形状甚至其文化涵义,同时还需随着季节变化而变换花材。这种规定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花材搭配、插花技巧等问题的兴趣,使人们有意于营造美感氛围,以博取众人赞赏。这一过程体现出强烈的艺术创作和审美鉴赏意识,人们将花道看做自己艺术构思、创作和审美欣赏的对象。同时,人们将自己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投射在花道身上,使得日本花道真正转向室内装饰性的艺术。
而在室町时代,池坊专庆还创造了“立花”这种新的插花形式,即书院造壁龛的装饰花。因为草木向上生长的姿态而采取竖立的形式,故称为立花。为了调整草木的形态,使其呈现挺拔竖立之姿,会以铁丝等辅助。以枝为山,花叶为水,旨在花器之上再现自然风貌,在一瓶之中,创造出大自然的美景。同时,各种花材使得其所,并以其独特之美互相映衬,表现出整体的和谐,以瞬间印证永恒。
而这种改变,不难看出,立花与插花形式截然不同。但最主要的,还是立花在意象内涵上注入了独立的艺术理念,使花道的风尚、意趣尽在其中彰显。花道也不再是简单的把花枝安放在器皿中,而是充分发挥了人道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体现了花道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立花”在日本花道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日本花道极具艺术性,并展现中华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随着插花的流行与发展,专业鉴赏家应运而生,插花也随之进入了理论化和法则化的时期,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插花专著。这些插花专著,通过描绘插花艺术的美感等,表现花道作品的魅力和鉴赏花道作品的方式,并通过书籍,传播花道文化。同时,室町时代花道的集大成之作《池坊专应口传》,不仅提及了立花的理论和技术化系统,还将大自然的山岳景观理想化。这本书不仅将花作为美的观赏对象,还探索了将草木作为源泉的插花,并强调要看透花卉的本质,并借助修习花道感悟人生。
这时期的插花著作,使得日本花道真正呈现出艺术性特征,并确立了花道的精神,使其在观赏性艺术的层面上增加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属性。同时,立花花形的出现及花道理论的确立,也使日本花道在室町时代由宗教性的供花向独立欣赏的艺术转变。但究其原因,势必与室町的变革有着种种渊源。
室町时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对峙,武士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室町文化由贵族和武士双重文化转向武士的一元文化。贵族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之中,固守传统,已经失去了创造的欲望。但武士作为新的阶级,必然带来新的文化兴起。武士们拥有权利与财富,融合了贵族与禅宗文化,产生了诸多新文化,进而促进了日本花道的发展。
在室町时代,日本与明朝建交并往来通商,促使僧侣和商人往来频繁。正是这种往来频繁,促使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及禅宗思想的影响巨大。这个时期的一些插花相关的专著,也因此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的一些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立花各枝叶位置的的严格规定,也受到当时中国盛行的朱子学的登基思想的影响,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窥视出日本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尊重礼法的思潮。同时,从花道的变革中,也能看出日本传统文化中恪守规则的性格。
而在日本传统文化,尤其是这时期的文化中,有着“下克上”的观念。这时期,贵族公家势力开始没落,农民等庶民阶级不断发展。这种社会势力上的交替,使得文化上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新陈代谢”。不仅在阶层上扩大了范围,在地方上也普及到了全国各地。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兴起,使得这时期的庶民阶级不断走上历史舞台,成为新的引领者。同时,在这一进程中,花道无法避免其影响,被迫发生改变。
日本插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从中国吸取了“新鲜血液”,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从佛前供花到花道艺术,是宗教性到艺术性的转变,也是神性到人性的转变。飞鸟时代到室町时代,花道的发展都走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将人道情趣和巧思注入花道当中。
无论是立花的创新,理论的发展,还是花合的神性,都是插花入瓶,执瓶入室。这种自然美与人的创造力的融合,营造出了真实、雅致的艺术空间。在这一氛围中,又能体悟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体悟到花道中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日本文化史》
《日本插花文化史》
《花与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