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3号b型火箭总设计师(让我们缅怀长征3号火箭总设计师)
长征3号b型火箭总设计师(让我们缅怀长征3号火箭总设计师)他就是谢光选奠定了中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基础从自行研制中国的第一枚导弹到主持设计中国的运载火箭他用一生的心血
他是钱学森的手下大将
他是“没有喝过洋墨水的土专家”
但他不把自己当作“土包子”
而是凶猛的“土豹子”
从自行研制中国的第一枚导弹
到主持设计中国的运载火箭
他用一生的心血
奠定了中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的基础
他就是谢光选
谢光选(1922.11.5-2016.2.22),江西南昌人,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中国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
2016年2月22日
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他的故事
缅怀这位为国铸剑的老人
研制中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
1922年11月5日,谢光选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
1946年,谢光选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兵器制造系毕业,并于次年进入沈阳九〇兵工厂(后改称中央兵工总局第七二四厂)工作。
△ 谢光选的兵工学校毕业证书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当时,兵工厂组建了火箭弹研究“七人小组”——包括吕去病、徐兰如、李乃暨、谢光选等。他们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火箭弹的设计与研制。
△谢光选(左二)、徐兰如(左三)和兵工厂的同事在一起
经过努力,他们小组总共研制成5种火箭弹和5种火箭炮,有力地支援了前线的战斗。后来,谢光选和同事们又创新了TNT不经溶化、以螺旋杆压入弹丸内装置,这些创新让谢光选及其团队获得了国家发明创造奖。当时,这种方法被全国许多兵工厂借鉴,并延续至今。
△谢光选荣获沈阳市劳动模范证书
由陈赓大将“点兵”入航天
谢光选的兵工生涯在1956年有了变化。
1956年年初,兵工厂里来了一位身穿便衣、头戴皮帽的中年男子,另有八名陪同人员。这天兵工厂的厂长和书记都不在,于是,谢光选临时负责接待。
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参观,可是,这位中年人要到生产车间去看一看,并向谢光选询问工厂的研制生产情况以及火箭弹性能等。谢光选十分警觉,严肃地回答:“对不起,你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保密问题,没有组织的批准,我不能告诉你。”
面对此情,一位陪同工作人员连忙说:“这是陈赓大将,你回答他的问题吧。”
谢光选坚持拨通了厂办公室的电话询问,在对方明确告诉他可以向陈赓大将汇报生产情况后,他才开始详细而认真地讲解炮弹的性能及参数等。
△陈赓大将
陈赓大将提出了许多问题,谢光选答得认真仔细,特别是对导弹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谢光选表述得清晰明确、有条有理,让陈赓大将十分满意。参观结束时,陈赓大将拿出个小本子,记下了工厂一些技术人员的名字,并对谢光选说:“准备调到中央工作吧。”1957年3月,谢光选奉调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时他才知道,这次,他要干的不再是炮弹、火箭弹,而是导弹。
仿制中国第一枚导弹
来到国防部五院后,谢光选被分配到总设计师室。此时的国防部五院共有十个研究室,总设计师室是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这里,已经有十年兵工经验的谢光选却成了一名“新兵”。
接触导弹之初,谢光选最早参加的工作是测绘苏制Р-1导弹,并进行“反设计”。随后他又参与到仿制苏联Р-2导弹的工程中来。此时,我国的导弹与火箭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看着苏联运来的导弹实物,谢光选不免惊叹。
△1958年谢光选与家人合影
他说:“搞导弹,我知道的太少了,只能努力学,不能总当外行或者‘新兵’啊!”
为了了解Р-2导弹的总体结构、组成部分、单元配制、器件、材料,他不但掌握了英语、德语,还攻读了俄语,自学了陀螺力学、控制论等专业知识。
到了1960年7月,谢光选已经是第一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管大型试验、组织发射等工作。面对苏联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谢光选和同事们憋住一口气,自力更生,不断推进仿制工作。
△东风一号导弹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60年11月5日,在谢光选38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钻“牛角尖”的工程师
谢光选生前一直珍存着一张发黄的《人民日报》号外,上面的日期是1966年10月27日星期四,这是中国人进行“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日子。谢光选就是当年“两弹结合”技术协调组的组长。
这个组长可不简单,他需要协调导弹和原子弹这两个“从未谋面”的系统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还要协调各种试验和方案。
1966年10月19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里,由周恩来总理主持,部分国家领导人认真听取了来自导弹发射基地的汇报。周恩来总理提出,“两弹结合”工作要坚持一个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就在总理说完话不久,并不起眼的谢光选举起了手,认真地说道:“万无一失?我做不到。”
见到这么“钻牛角尖”的一线科研人员,周恩来总理笑了,解释说:“什么叫万无一失?只要你们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够发现的问题都找到了,就是做到了万无一失。如果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还有没认识到的问题,属于吃一堑长一智的问题……”
周恩来总理又说:“如果你们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应该做到的没有做到,造成损失,我总理不答应,不严肃不认真,我不允许。”这些话语使谢光选受到了鼓舞,也受到了鞭策。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谢光选的心里反复出现四个字:万无一失、万无一失……
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时0分10秒,一声“点火”令下。刹那间,大地轰鸣,震天动地。导弹托举起核弹头,尾部喷着浓烈的火焰,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向空中疾飞而去,直冲蓝天。
10月27日上午9时9分14秒,从弹着区传来的消息:导弹命中目标,成功实现核爆炸。
研制长征三号火箭
1977年谢光选被任命为一院副院长,随后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
△谢光选(中)在西昌发射场
然而,长征三号火箭不同以往。虽然一二级仍然采用常规推进剂,但第三级首次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而且,它采用二次启动方案,技术难度很大。
作为总师,谢光选带领同事们对于长征三号火箭研制的“三大难关”——低温技术、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纵向耦合振动,进行攻关。
1983年底,一系列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当年9月,长征三号火箭试验队带着产品,向着西昌进发!
但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1984年1月,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只获得部分成功。谢光选和同事们苦干70天,一枚新的长征三号火箭再次矗立在发射场上,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次发射的成功,意味着中国航天攻克了液氢液氧发动机这项重大关键技术,成为当时少数成功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在高真空失重条件下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45吨,在当时居世界第四。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法、日之后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谢光选(右)在西昌发射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载着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圆满地完成了长征火箭第一次对外商业发射服务的重任。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而在这次发射以后,68岁的谢光选退居二线。到这时,谢光选以总体设计负责人的身份参加的各种型号导弹、火箭飞行试验达49次,成功率为93%。
我是“土豹子”但不是“土包子”
晚年的谢光选依然十分关心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位理性的火箭专家拿起笔,撰写文章,把积累了一辈子的管理经验、研制体会与工作感悟写了下来。他总结中国运载火箭的特点,总结质量与可靠性管理的经验,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2007年,谢光选做客人民网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00次发射
谢光选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航天专家。虽然没有留过洋,但是,谢光选很自信。他不止一次地告诉身边的同事:“我没吃过洋面包,没喝过洋墨水,但是我觉得自己这个‘土专家’的业务能力不比‘洋专家’差多少。他们的书我都看过,都是自学的。”
谢光选曾说:“我的人生算是成功的,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是一个‘土豹子’,当然不是‘土包子’,豹子可是凶猛动物啊,厉害啊!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经过努力,一样能有成就,一样能报效祖国。没留洋的人也能当院士,老谢就是个例子。年轻人,加油!”
为国铸剑,虽逝犹生
谢光选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他的事业还将在航天人的手中继续
他的精神将激励着航天人不断前行
致敬,缅怀!
猜你喜欢
-
这些人就睡在钱堆上,但看完你却会心疼他们
-
《军事嘚吧》:你发现《流浪地球》里的那些军人情结了吗
-
来军营吧!你会成为真正的电影主角
-
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
走进科技创新的春天
声明:内容来源于我们的太空,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赵雨莹
投稿邮箱:js7tvwxwb@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