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江津红苕粉(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
四川江津红苕粉(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史载,从汉武帝通夜郎,唐蒙建驿道,司马相如再走西南边,到唐初李世民派程知节(程咬金)出任泸州大都督,治理西南边3000里远的疆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北方农耕技术的交流、植物的移栽使泸南边夷各民族融入了长江文明大文化圈。普照山海拔963米,是纳溪区最高山峰,包罗金花山、金龙山、青龙山、五峰山四座山脉。景区森林掩盖率达86%,大多呈原始生态,植被留存完好,珍稀古木数不胜数,景区内无污染,无噪声,无危害,是一个自然绿色天下。原始森林、茫茫竹海、幽谷平湖、古道、古碑、古寨、普照日出云海、瑞雪奇观、佛教圣地、宁静天国奇观、川南游击队陈列馆、苗家寨等景点景观美不胜收。这个地方在泸州纳溪打古镇,当地手工苕粉曾经比较出名。打古镇,它地处中国酒城泸州纳溪区南端,位于川黔公路旁,东邻合江南接叙永,镇政府驻地打古场,有370多年历史。古为纳溪边贸大镇。幅员面积134平方公里,据说是纳溪面积最大的乡镇,平均海
按语:本文参考泸州非遗文史,另外我曾经看到当地包装写成手功意思应该是手上功夫,可惜系统识别有的写功夫的功它会判断是错别字给你修改成手工,所以文章出现两者混用是正常现象。
在泸州,吃火锅有一种宽粉,吃酸辣粉有一种细的,但是不管那种形态,要好吃必定是要用红苕粉,而且还要手工制作。
你问啥子是红苕粉啊?朋友如果是外省人,你们说的红薯烤地瓜就是那个东西,我们泸州叫红苕,红苕这个东西,挺管饱的,属于粗粮,你说它好行销或者价格多好,倒是不见得,因为红苕都分好多种类,在泸州有的红苕种来是喂猪儿的。
但是用红苕做的红苕粉就不一样了,反正沽酒客喜欢。不过这些年吃得少了,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机械代替了人工,而还添加了东西,以前粉条容易断,虽然好的苕粉也经久煮,但是不会煮不烂,今天煮一天都不断,反正我是不敢买来吃。这使我想到了泸州出红苕粉比较有名的地方,当然这个名气在老一辈泸州人当中流传,今天我不说,几个人又想得起呢?
这个地方在泸州纳溪打古镇,当地手工苕粉曾经比较出名。
打古镇,它地处中国酒城泸州纳溪区南端,位于川黔公路旁,东邻合江南接叙永,镇政府驻地打古场,有370多年历史。古为纳溪边贸大镇。幅员面积134平方公里,据说是纳溪面积最大的乡镇,平均海拔450米,它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夜郎古道的重要地域地段。
打古镇境内有驰名西南的普照山,(当然这个还是小部分人晓得,泸州旅游资源做的一般不是今天的问题了,算了不多说了),自然资源丰富独特,风光旖旎,人文景观秀丽多姿。自然资源以碧水丹霞、山、水、岩、谷、林、瀑为主。丹岩古洞、奇山飞瀑、茂林珍竹、幽谷奇观、景遇景观,溪湖山色妙不可言。
普照山海拔963米,是纳溪区最高山峰,包罗金花山、金龙山、青龙山、五峰山四座山脉。景区森林掩盖率达86%,大多呈原始生态,植被留存完好,珍稀古木数不胜数,景区内无污染,无噪声,无危害,是一个自然绿色天下。原始森林、茫茫竹海、幽谷平湖、古道、古碑、古寨、普照日出云海、瑞雪奇观、佛教圣地、宁静天国奇观、川南游击队陈列馆、苗家寨等景点景观美不胜收。
史载,从汉武帝通夜郎,唐蒙建驿道,司马相如再走西南边,到唐初李世民派程知节(程咬金)出任泸州大都督,治理西南边3000里远的疆土,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北方农耕技术的交流、植物的移栽使泸南边夷各民族融入了长江文明大文化圈。
宋祥符元年(1008年)到元丰四年(1081年),泸南边夷部族为争夺粮食、水源、盐井、人口而发动战争达73年。
后又从公元115年开始,纳溪24生夷与生界鸟蛮部族为争夺盐井、粮食、人口、水源而战乱又生。宋王朝为平息泸南边夷的战乱,调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之兵卒、将军,携民夫前往平乱,大军数十万,民夫十数万,载粮秣、军马、食品、器具、工匠参与平乱之役。面对朝廷之兵,边夷纷纷归顺大宋王朝。为了安抚泸南边夷各族民众,朝廷在政治上实行羁縻州政策,委以土司、头人为地方官,以安抚边夷,另一方面为解决军队粮食之需实行军电、军垦,三是将中原耕作技巧、种子教与边夷民众,以安居乐业。
地方史载,早在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朝廷在泸南边建立纯州,属泸州辖羁縻州,领九支、安溪二县。到宣和三年(1120年)废纯州及九支县为城,以安溪美利为寨。纯州位于贵州赤水以西,今纳溪、合江、叙永、赤水交界处,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今古纯村内有纯州县衙、东岳庙、街坊、城墙、护城河、古桥、古碑等遗址、遗存,见证了纯州那段历史)。
《叙永县志》载,宋宣和三年(11年)以安溪、米利城为寨,不久废米利城。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升为纳溪县。
从唐宋以来,朝廷把安抚边夷之策为粮有余、民亦安、妇子宁。于是大量引种玉米、红苕、芋头作为民之主食。唐宋时期,当地就有将红苕加工制作成苕粉、干薯条等干粮的传统。清康熙、乾隆年《直隶泸州志》载:“红苕民之半年粮”。可制粉,易储藏、携带。清嘉庆《纳溪县志》记云“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
兴隆村黄葛沱岸有《兴隆桥碑记》,该碑立马于清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碑文载,此乃古驿,走合江天堂、黄湾、黄家祠堂入白庙、九支,进贵州入夜郎古道,过天台驿,去习水……(这是一条古驿道,也是川盐入黔的运输走廊,云贵川各民族贸易的商业通道)。
清同治年间,兴隆、莲花“边界”这个地方(纳叙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地名)有雍氏人家得到苕粉制作工艺秘方,经在家中反复试制而成功,后传邻里。雍氏后人又将工艺改进,以大岩子上山泉水磨浆、过滤,使苕浆淀粉揉合有粘性,解决制苕粉之关键工序,成为近代手工苕粉的祖师爷。雍氏在兴隆莲花大岩湾广种红苕,以苕为原料制作苕粉,后又引种适宜丹岩斑鸠沙土生长的板栗苕优质品种,使粉更加绵、柔、细、长,经煮不烂,年久清香,而成为川滇黔边地方名优土特产品。
关于打古镇手工苕粉制作,据说共十二道工序:山泉水清洗红苕表面泥沙至净,垛刀切苕成小块,石磨成浆,麻布泉水过滤两次;吸干淀粉中水份;淀粉打欠;熟欠与生淀粉合一揉合;铁锅沸水100℃;木漏瓢将揉好淀粉团拍打,粉入沸水中定型;长筷捞起进入清凉水中,捞起竹竿上晾晒24小时;人工将粉梳理分开;按长短、粗细包装(干燥、恒温、保鲜)入库待发。
而苕粉生产过程中的工具有:板锄地中挖出;引泉水清洗红苕竹箩筐推板;用刮子搅动木桶内红苕;大石磨磨苕;大木桶盛浆;滤布、三角架滤浆去渣;陶钵、陶缸装粉;金盆烧水;木漏子起粉;泉水缸漂粉;竹架、“竿”凉粉。
一般来说,手工苕粉小作坊用工7人(烧火1人,搓粉,拌粉,碾缸4人,捞粉1人,晾晒1人)(分粉包装若干人),以漏瓢眼孔形状而出圆形条粉,亦可出扁形宽粉。
手工苕粉的制作工艺流程具有科学性,十道工序,说起容易,而做起来每个环节十分考究,从业者学习制作一般三五年方能行,七八年可师满,十年后还跟师三年。因此,制作苕粉的程序的掌握、熟悉无章可循,必从师言传身教,在实践中方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的工匠。
打古镇的手工苕粉从唐宋时,作为征战士兵的携带口粮,川滇黔边民众外出经商,狩猎、追山、耕作最快捷、方便的食品。千百年来世代相传,成为养育一方民众的经济产品,在不断地制作和改进中,形成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名优土特产品。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戍边将士,不管是商旅还是贫家百姓,四季常食的佳肴菜品中,苕粉成为居家度日、婚寿宴席的必上美食。
手工苕粉不仅历史久远,而且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地人还有“红苕半年粮”的说法,因为经过加工制成可久藏、方便携带、煮食快捷的美食。
其吸取了北方民族携带干粮的做法,把地方种植的大宗产品红苕制作成粉条,改变了食品的种类而增强营养价值,不仅满足了生活要求,增强了食欲感,使苕粉进入了宴席大雅之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前人伟大的创举食用价值,苕粉吃法讲究,可干烧、红焖,也可清炖,尤以配以酸菜、花椒、葱花、姜蒜做成地方名小吃泸州酸辣粉、肥肠粉更受消费者喜爱。有代表性的是“蚂蚁上树”、“土鸡炖粉丝”、“香辣苕粉”、“凉拌粉丝”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