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940年诗歌创作的主要趋向(短篇叙事诗的技巧)

1940年诗歌创作的主要趋向(短篇叙事诗的技巧)那真是天堂似的地方,哈瓦那吧——短篇叙事诗的开头,或比、或兴、或开门见山地直陈,都宜简洁,有韵味。并且应该使读者感到亲切。《黑与白》的开头,是诗人向读者的召唤,诗人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说:你去看一看

1940年诗歌创作的主要趋向(短篇叙事诗的技巧)(1)

文/马家骏

短篇叙事诗在容量密度、结构构思、题材的艺术处理方面,不同于长篇叙事诗。就形象的概括,通过生活的横断面揭示矛盾和描绘现实等方面来说,它有类似短篇小说之处。然而短篇叙事诗又不同于短篇小说,因为它要求在选择概括上更集中,在描绘上更洗炼,在语言上更简洁突出、富于警句般的精辟性。作为诗,自然在叙述进程中会插入诗人的抒情成分,这些成分,在叙事诗中,需要富于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叙事成分互相渗透、交融。因此,短篇叙事诗这种体裁,有它单独要求的技艺,有它独特困难之处。的确是这样,在百十行左右的诗中,既要讲清故事,又要刻画人物;既要描绘环境,又要抒情写景;同时还要用响当当的语言,创造出诗意的境界,在读者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方面,中国和外国的古典大师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很丰富的遗产,提供了卓越的技巧的范例。我准备通过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著名的诗篇《黑与白》的具体剖析,顺着原诗,逐次加以阐释,来说明这个问题。

马雅可夫斯基1925年去美国,7月5日路过古巴,逗留了一天一夜,写了短篇叙事诗《黑与白》。他凭着无产阶级文艺战士的敏感,捕捉了哈瓦那大街上的现象,经过高度的提炼,赋予了诗意的想象,给我们了描画了古巴革命前的社会图画,展开了现代国际问题中的巨大冲突,揭示了重大的主题。

优秀短篇叙事诗的标题常是有巨大艺术魅力的,能够概括诗篇内容、显示诗人倾向,同时也具有独创性。黑与白两种颜色,对比鲜明,用以标题,十分醒目,新颖引人。读者自然会想:这中间一定含蕴着什么深刻的意思,不得不去读读这首诗。

短篇叙事诗的开头,或比、或兴、或开门见山地直陈,都宜简洁,有韵味。并且应该使读者感到亲切。《黑与白》的开头,是诗人向读者的召唤,诗人像站在我们面前一样,说:

你去

看一看

哈瓦那吧——

那真是天堂似的地方,

无所不在的国度。

这个开头细语娓娓,亲切,朴素,又富有魅力:“天堂”是说哈瓦那象仙境美丽;“无所不有”是指古巴肥沃的土地十分富饶。读者一定会问:哈瓦那美在哪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吗?“无所不有”?到底尽有些什么呢?几句开头,就把读者的想象引进了异国世界:

棕榈下,

站立着

红鹤 威达多区

开满了

科拉里奥。

这是诗人紧接着的回答。多鲜艳的景色!多新奇的外国名词!棕榈是碧绿的,仙鹤是火红的,有钱人居住的威达多区,开满了哈瓦那独有的万紫千红的科拉里奥花。从马雅可夫斯基这几笔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短篇叙事诗的写景,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过于渲染,最好摄取富有特色的东西。诗人技巧之所在,是他抓住了人们罕见的有特征性的事物,突出了颜色,并加以组合,勾勒出一派五光十色的异国风光、异国情调。这里的色彩缤纷、奇花异草不正象仙境吗?

然而,景物的描写是为了适应于社会风貌的描写。哈瓦那的美丽是表面现象,诗人进而深刻洞察了社会本质,所以笔锋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揭开了革命前古巴的另一面:

在哈瓦那

一切 都划清楚了界限;

白人有金元

黑人——没有一个铜钱。

由描写美景,突然转到议论社会,前后是一个对比。就社会现象看:黑与白的对比,肤色与经济地位的对比更是深刻。这里也写颜色,它与前面写景的光怪陆离不同,而是鲜明的社会本质的概括。

短篇叙事诗在起段写景、写社会,是为了给人物出场布置个典型环境。马雅可夫斯基就在布置好了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才描写他要介绍的人物:

因此 维里

拿着扫帚站在

“亨利·克莱与波克有限公司”旁边。

在这里,诗人的视线由一般的景色,转向了具体的事物。画面的构图很精彩:中心是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公司的大厦,它的旁边是个渺小的黑人——扫地伕维里。叙事诗在环境与人物之间,不仅可以从内在的形象揭示上表现出它们的联系,而且也可以在叙述过程中加以紧密关联。这两句诗开头的“因此”两个字,就把前面提到的贫富界限和这幅对照中的图景联系了起来,把社会的本质和人物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在叙事诗中,像“因此”这样的虚词不是可有可无不说明问题的东西,它有时会起纽带的作用,含有深远的意味。维里所以贫穷,正因为“界限”的一边是有金元的白人的大公司的缘故。在界限这边的维里,诗人只写他拿着“扫帚”。马雅可夫斯基的技巧在这里是:他不在叙事诗中直接地、喋喋不休地去说明他要描写的人物,只选择了“扫帚”这一个最显眼的“道具”,就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和他目前所处的地位、他的作为。

短篇叙事诗为了说明人物和身世,可以追叙他过去的命运,然而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写什么和如何写呢?马雅可夫斯基是这样的:在人物登场后,只选择最“临近的”细节,挑一件最能概括人物命运的事,来补叙维里的一生,那就是紧接着维里那条扫帚,诗人写道:

维里

一辈子 扫啊扫啊扫个不停——

光他扫过的尘土 就可以堆成一座树林,

马雅可夫斯基只用一个“扫”的动作,用一座树林般的尘土堆,就概括了一个黑人劳动的一生。在这里,诗人写维里的扫地的一生,是“扫啊扫啊扫个不停”。两个“扫啊”再加“扫个不停”,就把永不停歇的特点体现出来了。诗人写维里扫下的尘土,夸张为一座树林,这种夸张反倒真实地表现了人物命运。

短篇叙事诗追叙人物过去的命运,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在。马雅可夫斯基在诗篇中写维里劳动一生的结果和现在情状是什么呢?他用了故意重叠的句子加以联结:

因此

维里的头发 已经脱落了

因此

胃里的肚子 也塌下去了。

他那暗淡的快乐实在很少:

只有歪着身子睡六点钟觉……

这里着墨不多,含意深远。劳动得越多,贫困、忧愁和尘土就堆积得越大,可是头发却越落越少,肚子越饿越瘪。一个扩大,一个缩小,给人印象深刻。短篇叙事诗一定得以形象本身来说明问题。抽象的议论是最大忌讳。诗人在这里不是抽象地议论说维里被贫困、疾病和饥饿缠住了,而是形象地写了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头与肚子。这样,不仅说明了本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一箭双雕地勾画了人物的外貌肖像。当短篇叙事诗以事件进程的急剧发展为骨干时,最好不必停下来独立地渲染外貌。如能捎带着就在不同情况中揭示肖象特征,是会节省篇幅的。在刻划了维里的外貌、生活、劳动以后,马雅可夫斯基进一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生活中最深邃的一面:维里的“欢乐”。这里,语言的使用达到了高度精炼的程度,没有一个字不含有深刻的意义。在哈瓦那这座“天堂”,维里也有所谓“快乐”,但是这是什么样的快乐呢?诗人惊心动魄地使用了“暗淡的”这个形容词来形容他的“快乐”。“暗淡的快乐”造成一种矛盾统一的印象,这就尖锐地指出了快乐的性质。然而就是这样的快乐也“很少”。一个“很少”就点出了维里一生的悲惨。至于这“快乐”的内容,原来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本是痛苦,诗人偏偏反着说是“快乐”,因为它对劳动终日的维里说来,是求之不得的事。“歪着身子”几个字,描写了睡的姿态,也揭露了生活条件的极端恶劣。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描绘形象达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客观性。契诃夫说过:“你描写苦命人和可怜虫,而又希望引起读者怜悯的时候,自己要极力冷心肠才行,这会给别人的痛苦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那种痛苦在这背景上就会更明显的露出来。”(《契诃夫论文学》第205页)马雅可夫斯基写人物就是这样,他没有拿主观的抽象感叹来代替对形象的客观描写。同时这里客观的描写也正显示着诗人的同情。这种同情表现在对事物的概括中,而不是在于诗人自己不适当地跳出来在读者面前截断描写与叙述而空发议论。可见客观性是渗以倾向的。除了描写的客观性,我们还看到形象塑造的典型性。马雅可夫斯基虽然只写一个维里,然而在维里一生中,却高度概括了整个被压迫的黑人劳工的痛苦命运。

短篇叙事诗的写作,应该有着自己风格的统一性。马雅可夫斯基就一再以对比为主要表现手法来写这篇《黑与白》。他写完了维里的快乐之后,就在人物身旁又写阔人们的快乐,把人物与环境通过对比置于密切联系与对比中:

旁边 就是 华丽的普拉多大街。

三里长的爵士音乐

一会儿轻啭

一会儿爆响。

两种“快乐”的对比紧扣着“黑与白”的对比。这里不同于写维里的“暗淡的快乐”,而是有声有色,反复渲染。“华丽的”一词概括了嚣张沸腾的闹市;又用“三里”的长度巧妙形容音乐,以揭露剥削者们淫逸享乐的无度;再用“轻啭”和“爆响”来渲染美国黄色音乐的特点。不同的生活、鲜明的“界限”都叙述了,诗人才发出了自己的沉思:

但是,只有傻瓜

才会认为

哈瓦那就是

过去的天堂。

短篇叙事诗中的抒情插笔,应该用得是地方,使它对现实情状的描写与叙述起补助和加深的作用。马雅可夫斯基在这里运用抒情插笔象是一个扣系,扣住了在诗的开头所说的“哈瓦那是天堂”。

到这里,诗篇可以说告了一个段落。因为在此以前,有对社会的批判,有对人物的描述。作为一个素描画可以算是完整的。然而,诗人的世界观对他的创作起着应有的指导作用。怎样结构、怎样深化主题、怎样进一步在事件中开展冲突?不同思想与不同艺术认识的诗人是各异的。马雅可夫斯基尽管只在哈瓦那停留了一天一夜,就他所知,能够作出这样的批判和素描就已经很可贵了,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写维里的外部状况,他以自己对当时生活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想象,要在直接的社会冲突中深化主题,要根据当时一个普通黑人劳工的觉悟程度来发掘和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世界,在社会矛盾中进一步表现他的命运,要扩大诗篇的结构、增添它的容量,使之成为战斗风格鲜明、艺术完整、思想深刻的诗篇。

短篇叙事诗中,叙事是经络而不是目的,应该在叙事线索中写人。而写人,要突出其个性特征与典型意义,又不能停留在外部描写上。马雅可夫斯基紧接前面的抒情插笔,揭示了维里的内心世界:

维里的脑子

不够复杂,

播下的种子不多,

哪能有很多的苗芽。

维里只牢牢地相信

一个 道理。

他毫不动摇,

赛过马赛奥的纪念碑:

“白人 吃着

熟透的菠萝。

黑人吃

腐烂的。 白色的工作

由白人做, 黑色的工作

由黑人做。”

诗人写维里的精神世界,是由叙述进入人物内心独白的。人的思想,很复杂纷繁,而诗人只抽出人物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对这一主要信念,说起来,要写它,是会变得抽象的。而诗人用巧妙的暗喻使它变得富于感性和直观特点了:土壤——头脑;种籽——革命的意识;苗芽——觉悟的成长。诗人没有把维里超过当时现实可能地加以理想化,他指出了维里的有待启发。但是诗人又刻划出,维里经过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观察,他有着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就很真实可信。马雅可夫斯基用“牢牢的”、“毫无动摇”、“赛过纪念碑”来强调维里信念的坚定和不可动摇,拿十九世纪古巴人民反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民族英雄马赛奥的纪念碑比喻维里的信念,则激起读者作更多的联想。在揭示维里信念的内容时,诗人再一次把黑与白作了对比。如果说诗开头的“白人有金元,黑人没有一个铜钱”是诗人的观察,那么这里却是社会的意识自然地出现在人物心中,比之前面,是一加深。写信念,不抽象地写某种观念与逻辑,而是写菠萝和工作。马雅可夫斯基揭示维里内心所感到的社会不公平时,只选取了两件本质的问题来说明:一件是分配,一件是生产。他用古巴盛产的菠萝概括人民的劳动果实,表现殖民者的掠夺;又用白色形容细活、黑色形容粗活来写黑人在一切方面,包括劳动都是遭到歧视。可见诗人是以维里所想的社会本质问题来揭露了维里心灵中最深邃的思想信念。于是诗人接着说:

很少有问题使维里苦恼。

但是有一个问题

最难解答。只要

这个问题 来到维里心中,

扫帚 便从他的手里

掉在地下。

马雅可夫斯基写人的内心的手法,是多样化的。他不仅写内心独白,在这里,还通过人物的外部行动来显示人物的内心。问题(重复用了三次以显示其萦绕心田)来到维里心中,而扫帚从手中掉下——从掉扫帚的动作,我们可以用眼看见而不是仅仅体会和感觉到维里的苦恼。马雅可夫斯基发挥了“扫帚”这个道具的巨大作用,不再另选新的细节,只把以前写“扫帚”这个伏笔在这里点出来,将维里抽象的苦恼加以具体化,这点非常高明。

短篇叙事诗既然是叙事诗,情节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一是应该高度的提炼情节,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必着力的布置每一个情节,可以使用跳跃的手法,突出主要环节。二是开端的布置得有充分地准备过程,它必须是合理的也应该是新颖而巧妙的,落入俗套会索然无味。马雅可夫斯基在我们所谈的章节以前,是充分地为情节展开作了准备。由于那一切还没进入情节,所以只用连环画的手法,一幅一幅的勾画出来加以组合。当着进入情节,开展冲突,就要描写动作,写动作的连续发展,所以诗人用电影的连续画面加以交接。下面是:

这件事也是活该发生, 恰好那时候

最大的一个砂糖大王——

比一团白云还要白——

来拜望 雪茄大王

亨利·克莱。

维里

向这个大胖子

走了过去。

情节的开始很凑巧。何以刚好故事要发生在大王与维里之间?然而它又是必然的。一方面是夺取古巴财富的美国大王,另一方面是被某种信念苦恼着的黑人劳工;一个人来到有限公司,另一个早就站在大厦的旁边。这里的双方,不是象征的形象,而是生活实际中的人。故事的开始也是生活实际里诸种必然性在偶然交叉上的“爆发”。同时,将要开展的冲突,也是典型的,诗人情节虚构得很有意义。短篇叙事诗的情节发展中的每一环,应有很大的含量,能在一个地方说明二三个问题时,绝不单说明一个。这里,情节的开端处,附带用“比一团白云还要白”和“大胖子”两个词语,顺利就突出勾勒出反面人物的漫画式肖象,为理解冲突双方的本质特点作了补充。黑与白的对比,在进入情节后,成了现实的冲突。维里把他的信念了对大王的质问:

“艾 拜格 尤尔 帕尔登,密斯特勒勃列格!

为什么白白的,白白的

砂糖

要由

乌黑的黑人来做?

黑色的雪茄

衔在您的咀里也不大适合——

让长着黑色嘴唇的 黑人去抽,那才正好。

如果您

喜欢喝

咖啡放砂糖,

那么

就请您自己 去炼糖好了。”

维里爆发了一连串的抗议。第一句是英语的译音,意思是“请原谅,勃列格先生”。接下来的是,一再形容黑与白,用皮肤颜色、白砂糖和黑雪茄,把劳动和享受对比着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人物对殖民主义者的抗议。通过人物语言和敢于抗议的行为,维里性格的主导方面揭示了个清清楚楚。

我们刚才说过,短篇叙事诗的情节要作高度提炼与集中,即是:为了压紧密度,必要时合并情节的要素。在情节的开展中,诗人应该把握住契机。《黑与白》里,维里的质问,由于是爆发式的,因此解答他的问题,成为了契机。情节刚开始,就被推向了高潮。维里提问的结果是什么呢?诗人只写大王的行动来显示答案。行动的描写,不仅突出反面人物,而且扭转了情节。写大王的行动,是三个连续的动作,发展急促,诗人省去了任何多余的环节。开始是:“砂糖大王的 白白的脸 忽然变得焦黄。”接着是:“大王 打了黑人一个嘴巴 就算是摆脱了难题”。最后是“扔掉两只手套 回转身愤愤而去。”写得多么简炼、深刻、有特色。写人物动作要善于显示本质的细节。细节的真实是为了写出典型性格。这里,面孔颜色的改变,扔手套的细节都鲜明有力。“变”、“打”、“扔”的紧密衔接,有力讽刺了大王的丑态,揭露了他的凶恶以及他对劳动者和殖民地人民的刻骨仇恨。在大王的性格中,诗人概括了殖民主义者的本质。

大王的打维里,使情节的“发展”全变了。情节到这里,尖锐的冲突和苦恼着维里的问题,一瞬间完全解决了。维里苦恼一生的问题就如此算了吗?遭到侮辱的黑人会追上去作出下一个行动吗?黑人的命运何以如此呢?这就是读者关心的。然而诗人善于在情节发展中,留出想象的空间给读者,他是意在此,而言在彼,他非常高明地把笔锋转向了描写哈瓦那这座“天堂”的自然风景:

各种奇异的植物

在周围 开着花。

香蕉树

交织成了

严密的屋顶。

短篇叙事诗中写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布置环节;一种是在情节发展中插入写景。当着情节开展非常急剧的时候,插入写景,本是一大忌讳。而这里呢?写景只是表面的。因为处在黑与白的尖锐斗争中,诗人和读者是不会去欣赏美景的。然而偏偏要写,可见用意不在写景,而是用幽静美丽的天堂景色,从反面衬托这场斗争;使读者目触景色,而用想象去填补情节。把诗人匠心与感情细剖开来看,原来是寓万端情绪于事件之外的景物,而在有意抑制中让人们体味出他的激动。这就把情节、写景、抒情三者纽在一处,因而味道深远,诗意隽永。

《黑与白》的情节,以维里的一连串动作告终:

黑人

把从鼻子上抹去鲜血的 手

在白色的裤子上 擦净。

黑人

呼哧着被打破的鼻子 拾起了扫帚。

短篇叙事诗的情节结束了,不必同时让读者的感受也停止住。戛然而止也罢,余音袅袅也罢,总要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越品越有味道。在这里,诗人用红血、黑手、白裤的斑驳颜色渲染这场悲剧结局,指出几十年前黑人的遭遇和命运。不过,他强调了维里的手,手不但擦血,并且拾起了扫帚。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诗行在这里又一次特殊地与内容吻合:“手”字单独占了一行,它拾起了那个特设的家伙——扫帚。手拿起扫帚将会干什么?这中间的含意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味道就出在斑驳的颜色和这把扫帚之中。

马雅可夫斯基不仅是艺术大师,而首先是苏维埃人。短篇叙事诗人可以比他写的人物站得更高。马雅可夫斯基同情黑人劳工,但也看到当年缺乏斗争的可悲。诗人用一段特有韵味的抒情诗段结束了全篇:

他哪里会知道,

这样的问题

应该提到 莫斯科

共产国际去。

当时,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它是解放的灯塔;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援与斗争才会解答黑人的问题。一首描写旧世界冲突的叙事诗,主题却升到了共产主义思想高度。这一自然的抒情诗段不是加思想性的尾巴,而是诗人观察与表述事件的必然结语。

由上所叙,可以看到写作短篇叙事诗中诗人的思想、风格与才能,更可以学习马雅可夫斯基的技巧。归结起来不外:

短篇叙事诗的诗人要善于精选有意义的事物,把自己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提炼出来,以巧妙虚构,把人物、冲突典型化、集中化。在人物刻划与环境描写之间,在开展情节与突出个性之间作最经济的统一。人物应该是具体的,有它独特的生活历程与精神面貌,同时更应该有充分的典型意义。短篇叙事诗很少可能叙述较久的过程,描绘巨大纷繁的场面,那么就集中一个场面,使人物处于最能显现特色的激情中,选择最生动的情节加以开展;在客观描绘中自然流露倾向。此外,人物语言、抒情插笔、细节、诗的形式等应具备鲜明的特色。诗的语言虽不一定字字珠玑,也必须没废话,应该炼字炼句。这些抽象的原则,需得在创作实践中加以丰富与发展。

(原载《延河》文学月刊1962年11月号)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