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阳明心学放空心灵(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

阳明心学放空心灵(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的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叫“岩中花树”。王阳明有一次和学生、朋友一起去游南镇。学生看到南镇山岩中有一棵开花的树,不由地觉得很美、很感动。于是,很多人就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01违心之悖即便如此,很多人在理解阳明心学时却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物”的字面解释就是“在我们自己内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没有物质,世界有没有,全看自己的内心。”

阳明心学放空心灵(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1)

说到中国哲学,我们不得不提到王阳明,王阳明号称“千古第一完人”,可见他有多牛。

中国古代强调“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据说真正能做到的只有两个半,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他创立的“心学”更是被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名人志士所奉行。

从徐阶、张居正到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曾国藩、孙中山,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阳明心学甚至改变了日本的文化,现如今日本的众多文化中无不渗透着阳明心学,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就是阳明心学的实践者。

01

违心之悖

即便如此,很多人在理解阳明心学时却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物”的字面解释就是“在我们自己内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没有物质,世界有没有,全看自己的内心。”

于是,很多人就认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唯心主义。

王阳明《传习录》中记载的一段非常有名的公案,叫“岩中花树”。王阳明有一次和学生、朋友一起去游南镇。学生看到南镇山岩中有一棵开花的树,不由地觉得很美、很感动。

学生转头问王阳明,“先生你说心外无物,但是你看这棵树。如果我们没有到南镇这个地方来,这棵树它就不开花了吗?它就不美丽了吗?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吗?”王阳明笑了笑,说了一段非常有名,但也存在很多争议的话。

他说:“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这句话很玄妙,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对一句话的解读都有各自的想法,所以才会有很多的争议。这句话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寂”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郦波在他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中是这么解释的:

“寂”的宝盖头在古代解释为祭祀用的场所,下面的“叔”是祭祀用的器皿,“寂”可以解释为一种内心的价值归属、精神依托。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王阳明的意思就是说,你没来看这棵花时,这棵花和你的内心都是以单一的价值客观存在。但是当你来看这棵花时,这棵花一下子就明朗起来了,因为我们赋予了这棵花颜色的价值、审美的价值。

要知道,“颜色”这个说法是我们人类所赋予的,世界上是没有“颜色”的,只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颜色”是我们的眼睛特有的构造机制跟电磁波的一个化合产物。

“美丽”也是人类主观价值判断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审美是不同的。王阳明的意思是说,东西一直都在那,但是美不美这和我们自己的内心有关。“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其实一直都在,关键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我们认为是精彩的,那世界就是精彩的。

回到我们开头所说的,很多人认为“心外无物”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意识第一性,意识决定物质。所以,阳明心学就是唯心主义,这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02

价值之辩

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物”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存在。现在很多人一谈到价值,就觉得很虚、很空,做事就做事,按照步骤一、二、三,不要谈什么价值,不要画大饼。用郦波教授的话来讲,“不要以为价值存在就小,物理存在、客观存在就大,事实上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价值存在包含物理存在。”

没有个人内心的价值支撑,很多事情是根本做不好的。

前不久我在一次大会上说:“我们要赋予自己使命感,要赋予工作意义感。”我相信很多人还是会觉得这话就是假大空,工作就是“我给你干活,你发我工资”,如果只是单纯地建立在利益上,一方面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因为心中无追求在工作上也不会有太大作为。

个人内心的价值就像是大厦的地基、植物的根茎,地基牢固,大厦怎么造都没问题;根茎健康,就算枝叶全部砍去,过段时间又能长出新叶。个人价值不正,做什么都是枉然。

前两天,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辅警在群里妄言,称“不想一辈子当个辣鸡辅警,要考上公务员,就可以骑在你们头上拉屎拉尿了。”这种人价值观就极其扭曲,这样的人即便是考上了公务员,我相信也是反面教材,毫无建树。

《大学》之八条目中有一条叫做“正心”,所谓“正心”就是使人心归正道,也就是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心正了,才能“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

“心外无物”的最大本质就是人的一种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而这种价值存在也正是儒家一直所提倡的。

03

根源之寻

“心外无物”,向内从心,我们自己才是根源。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有一种治疗模式叫做“理性情绪治疗法”,我们称为“ABC理论”。“A”就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 ,“B”就是非理性信念( Belief),“C”就是结果( Consequence)。它的核心观点是:导致C最终结果发生的不是A事件本身,而是B非理性信念。

我曾经有个同事,他和我说,总觉得领导和同事故意针对和排挤他,领导故意给他困难的项目,经常责备他;而他向同事们寻求帮助时,别人也总说忙,不想理他,他觉得非常气愤。

后来有一次在项目汇报会上,他因为说错一个方案内容,回公司后被领导责备。他一气之下,把桌上的杯子扔地上,愤然离职。事后领导也做了反思,他坦言,自己想要重点培养他,所以给他压了重担。而同事们也因为各自的项目无暇顾及他,导致他最终做出了过激的行为。

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最终的结果谁也不想发生。如果运用ABC理论来解释,导致我这个同事做出过激行为这个结果的并非是他所谓的“领导针对他,同事排挤他”,而是他自己的内心的非理性信念。

一张卡牌两个面,是正是反全凭自己,自己就是一切的根源。

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就是想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世界相当于一个显示器,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子。

■■■

王阳明经历过命运波折,生死关卡以后,悟出了非常重要的奠基“心外无物”,而这也为他的心学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石,才有后面的“知行合一”,才有后面的“致良知”,才有整个心学的大智慧。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阳明心学,首先就要理解何为“心外无物”。一旦理解了,我们就拿到了第一把通往大殿的金钥匙。

版权申明:图片来源于Pexels,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阳明心学放空心灵(阳明心学之心外无物)(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