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90年代,在那个打工潮兴起的高潮年代,以笔者家乡为例,私家长途大巴汽车,基本成了长途运输的主流,从固始至苏州、吴江、盛泽、王江泾(嘉兴)、杭州、温州……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长途大巴汽车,基本被私家长途车垄断。91年至97年,那时我在江苏吴江盛泽北京一家纺织报驻华东工作站当记者,当时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从来回家乡选择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选择跑到城里乘坐公家的长途汽车,而选择在乘坐来回能接送到家门口私家长途大巴汽车。说起摄影,80年代,在家乡公社邮电所当邮递员时,为了学习摄影,为了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省吃俭用一年,花一百多元,购买了一台“海燕”相机,相机虽然早就不能用了,但至今仍带在身边,说句不怕丢人话,这台相机拍的照片,虽然没一张上过报纸,但她让我学到了不少摄影知识。“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那时笔者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在我的记忆里,80年代初,农村并

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

---农民工老吴与春运的故事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4)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5)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6)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7)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8)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9)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0)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1)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2)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3)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4)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5)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6)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7)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8)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19)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0)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1)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2)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3)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4)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5)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6)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7)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8)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29)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0)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1)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2)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3)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4)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5)

摄影师眼中春运(老吴2008至2022年春运纪实摄影)(36)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约70亿人)的3/7,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中国春运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

1998年2月,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河南农村报“帮帮忙”栏目刊登了一条求职启示(免费),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求职启事,不但让我在郑州找到了工作,我这个喜欢走南闯北的人,从此不但留在了郑州,把家也安在了郑州。

说起摄影,80年代,在家乡公社邮电所当邮递员时,为了学习摄影,为了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省吃俭用一年,花一百多元,购买了一台“海燕”相机,相机虽然早就不能用了,但至今仍带在身边,说句不怕丢人话,这台相机拍的照片,虽然没一张上过报纸,但她让我学到了不少摄影知识。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那时笔者在生产队担任民兵排长,在我的记忆里,80年代初,农村并没有多少人外出打工,85年后,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为了填加家庭经济来源,才陆陆续续选择离开家乡到深圳、东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农村并没有出现大规模迁徙和流动。

90年代初,农村青年出现大规模迁徙和流动,91年,笔者在“打工潮”的影响下,为了圆心中的“记者梦”,辞去公社邮电所邮递员工作,身背装满衣物沉重的“蛇皮袋”(化肥袋),加入浩浩荡荡打工大军队伍,从此踏上了颠沛流离漂泊不定吃尽各种苦头的流浪生活。

91年至97年,那时我在江苏吴江盛泽北京一家纺织报驻华东工作站当记者,当时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从来回家乡选择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选择跑到城里乘坐公家的长途汽车,而选择在乘坐来回能接送到家门口私家长途大巴汽车。

90年代,在那个打工潮兴起的高潮年代,以笔者家乡为例,私家长途大巴汽车,基本成了长途运输的主流,从固始至苏州、吴江、盛泽、王江泾(嘉兴)、杭州、温州……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城市长途大巴汽车,基本被私家长途车垄断。

那时私人长途大巴汽车,除了司机和售票员外,大都配有押车员(保安),严格地说,这些腰大腰圆看着就渗人,所谓的押车人员,用地坯流氓和打手来称呼他们,笔者认为一点也不过过分,春节假期返乡高潮,这些所谓的押车人员,在途中都干些啥,除了明目张胆蹂躏车上漂亮女人和扒窃,有人敢出面阻拦,伸手就拳打脚踢打人外。毫不夸张地说,丧尽天良的坏事被这些人做尽了。

在那个地坯流氓、扒手盗窃无恶不作的混乱年代,面对一些不堪入目的场景,作为一个农民工和亲身经历者,也只能选择睁一眼闭一眼,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就是想管也管不了,也不敢管,笔者多次撰文呼吁,盼望春节假期,加强对私家长途客运汽车的管理。从此笔者不仅与春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便关注上每年春节期间的“春运”。

2008年1月24日,我背着从二手市场买来的相机,来到郑州火车站东广场,准备购票回固始老家办事,来到购票大厅门前一看,大厅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打听火车站工作人员,原来是一位副省长在售票大厅调研春运,掏出相机随手拍了几张,心中有个拍春运的计划。

我不但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也是个干什么都会坚持干下去的人,每年春运开始,我都会挤出时间,背上相机,骑上电动车,无论刮风下雨,都会跑到火车站东西广场,在春运大军里寻找自己心中想要的镜头。2008年以来,一年不拉地坚持至今。

原以为存在电脑里十几年,这些近万张春运照片,因为没有太多闲余时间去整理,恰巧小院这次因疫情成封控区,院门上锁被封控家里,打开电脑从万余张春运图片里粗略选出30多张,让大家见证一下,2008年至2022年春运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所拍的春运图片,不但被报纸杂志刊登,几幅还被中国抗疫年鉴临摹使用,老吴拍春运的故事上了大河报、国际在线等新闻媒体。声明:本组图片未经作者同意禁止下载使用。(文/图吴贤德)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