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神圣化在哪里(神秘化与神圣化)

神圣化在哪里(神秘化与神圣化)从第一部的横空出世让人充满期待,唐探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所以,当真的有一个IP隐隐显现出打造宇宙的潜力时,你很难去忽视它。不过坏也就坏在这个潜力上。潜力是潜力,实力是实力,当实力撑不起潜力,或者潜力无法兑现为实力时,潜力的反噬效应,是巨大的。

李焕英总票房反超唐探3,闲着没事儿,就着电影聊一些有的没的的东西。

前排提醒,这篇不是影评。

神圣化在哪里(神秘化与神圣化)(1)

“宇宙”大概是这几年拍电影最时髦的词,但其实也是最乏善可陈的词。

事实上,任何垃圾无比的幻灯片,只要在后面加上一个“宇宙”,B格立刻会有质的提升,比如逐梦演艺圈宇宙、小时代宇宙、DC电影宇宙(狗头)等等

所以,当真的有一个IP隐隐显现出打造宇宙的潜力时,你很难去忽视它。

不过坏也就坏在这个潜力上。

潜力是潜力,实力是实力,当实力撑不起潜力,或者潜力无法兑现为实力时,潜力的反噬效应,是巨大的。

唐探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从第一部的横空出世让人充满期待,

到第二部的布局宇宙,剧情抄袭,

再到第三部的谜底掉底子,推理拉跨,调度尴尬。

一鼓作气,二而衰,三而竭,很完美。

一个像素级复制的刺客信条内核(Q和圣殿骑士团有什么区别),披上一个名侦探柯南(800集之后)的外衣(唐仁像不像毛利小五郎),再没有节制得使用怀旧音乐(有些地方的硬插真的尬到抠脚),很难担得起宇宙二字。

此外,着重说一下,回忆里的歌,第一次用惊艳,第二次用油腻,三次之后再用,尤其是不合时宜的滥用,就属于糟践东西了。

如果照这个套路,其实完全也可以搞一个贾玲宇宙:

第一部, 你好李焕英

第二部, 你好贾文田

第三部, 你好牛肉面

第四部, 你好小龙虾

后续还可以拍,鱼梁洲的日与夜、二桥头的夜与雾、宜城岁月、保康往事……

内核就是,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作为一个襄阳女婿,我肯定给七大姑八大姨们包场支持。

作为春节档的卧龙凤雏,李焕英就像唐探的反面,

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噱头,

没有那么多跑来驻场的明星,

神圣化在哪里(神秘化与神圣化)(2)

甚至没有合家欢的结尾,

但是却完整地讲好了一个故事。

表达感情和消费感情,差别真的很大。

不过这两天,随着口碑的持续发酵和票房的逆袭,

吹拍摄手法的、吹演技的、竟然还有吹颜值的……

平心而论,开心麻花式的调度难称专业,演员们的小品式演技也真的就别拿出来吹了,

现在这么高的评分和票房,多多少少是因为同行的陪衬,

其实,当年唐探1畏畏缩缩地出来和观众见面的时候,也是经历过口碑爆炸的。

须知,捧和杀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么吹下去,《你好贾文田》怕不是要烂尾了。

神圣化在哪里(神秘化与神圣化)(3)

说完了电影,说事儿。

上面说的全是瞎扯,下面才是我想说的话。

所谓神秘化,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为原属于普通范畴的东西,披上一层复杂、神秘、难以言说的外衣,拉开它与人的距离。

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处显而易见。

一方面,一件事物被神秘化了之后,就被赋予了很多本与它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内涵,这样就会分散评判人的关注点,批判的火力也就不那么集中了。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明明其实电影的内容根本不重要,但我却非要拉过来先大讲一通。这样,你本来要说我说的是歪理邪说,但是现在可能会说我影评写得不好,道理讲得也一般。

歪理邪说→讲的一般,这中间就拉开差距了。

另一方面,一件事物被赋予了神秘的意味之后,很多人就不敢贸然评价了。因为神秘就意味着未知,未知的东西,如果贸然评价,闹了笑话,就会贻笑大方。

就比如,讲电影,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但我要是套上神秘化和神圣化这种词汇,就兀的显得自己有点儿逼格,仿佛在进行学术探讨,有一些该说不说的,可能就不说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部电影,号称自己是做的是原创、搞笑、动作、推理。

结果原创“洗稿”、搞笑尴尬、动作一般、推理拉胯。

为了掩盖这些,只有大谈“宇宙”“IP”这种玄学、吹嘘所谓运镜和构图、拉来中外老中青三代给你煲回忆杀,每个剧情衔接不下去的地方都来一段怀旧音乐,拿出“本格”推理这种侦探迷之外的人不太在乎的概念忽悠人,这就是神秘化。

格物,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不要像我一样,虚头巴脑华而不实,拽一些押韵蹩脚的概念就想掩盖自己理论的虚弱。

因为如果不是像我这样真的傻,那你多半是遭遇杀猪盘了。

再说到神圣化。

所谓神圣化,是一种仪式感。是把一种人间的东西,推到极高的地位。

用这种仪式感,外化成一种精神,去感召更多的人。

被神圣化的东西本身,多半已不再重要,而它所代表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神圣化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在这种仪式感当中,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有真切的参与感。而自己亲身参与所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将会是最刻骨铭心和无比认同的。

就比如,李焕英被顶到如此高的地位,故事本身,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不再重要,而被提炼出来的,“真挚的感情是讲好故事的第一要务”这种精神,让每个参与其中沐浴圣光的人,都感同身受,奉为圭臬。

神圣化,自然是好的,但神圣化和神秘化的界限,却并不明显,往往是会相互转化的。

稍不留神,神圣化就会滑落向神秘化。

当被神圣化的东西本身的精神内核,无法撑起被提炼出的精神概念时,为了维护这种神圣化的表象,就不得不向神秘化去发展,通过眼花缭乱的操作,拉开与普通人的距离。而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形成反噬。

格物,还是为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神圣化做好精神感召,又防止其向神秘化转变呢?

那就得一方面,旁人别捧得太高,一方面,自己别入戏太深。须知,神秘化,是会自我强化的,自我催眠,自我生产,自我重塑,最后忽悠得自己都信了。

说完了,最后再说一句,这篇不算是影评,主要是借着最近读的书,偷来概念借物喻人,但是因为水平不够,前后有点脱节。各位权当一乐,切切不要发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