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过大司寇(孔子当上大司寇)
孔子当过大司寇(孔子当上大司寇)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开办学堂的时候,有一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办了一个学堂,少正卯经常发表一些颇具诱惑力的言论,孔子的很多门生都曾多次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导致孔子的学堂一度变得非常空旷。很多打算拜孔子为师的学子,转而拜在了少正卯的门下。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17岁时,就有鲁国贵族让自己的儿子向孔子拜师学习礼仪。可是,孔子当时很穷,为了糊口,他做过小吏、做过仓库管理员。孔子一直想步入真正的仕途,因此,他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对治理国家也有很多思考,只是,他没有这样的机会。有一次,鲁国贵族聚会,孔子前去参加,竟然被拒之门外,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26岁那年,孔子决定做学问,他在鲁国开办了一所私人学堂,广收学生,开始了自己传道授业的生涯。孔子的学堂一度非常火爆,他的很多门生,诸如子路、颜回、子贡等人,便是在此时拜入孔子门下。但好景不长,孔子遇到一个竞争对手——少正卯。据《智囊全集》记
作为中华儒学的奠基人,孔子在中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连皇帝见到孔子的牌位,也需要称他为“至圣先师”。笔者今天通过西汉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和明朝冯梦龙的《智慧全集》,来分享孔子杀竞争对手的故事,发人深思。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实际上,孔子只是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宋襄公的后裔。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笔者对他没有不尊重之意,但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是父亲和一个叫颜氏的女子“野合而生”,出生时,孔子的头上有一个凹陷的“圆顶”,因此取名为丘。这就是孔丘之名的来历。
关于孔子的童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3岁的时候,孔子的父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孔子因此说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艰难,因此干过很多粗活重活。
孔子小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不同,别的小朋友都玩很寻常的游戏,孔子却经常带着祭祀的礼器来模拟祭祀。因此,孔子的对“礼”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在春秋时期,“礼”是社会文明的精华,很多文化都蕴含在“礼”中,这件事对孔子的人生影响深远。
孔子17岁时,就有鲁国贵族让自己的儿子向孔子拜师学习礼仪。可是,孔子当时很穷,为了糊口,他做过小吏、做过仓库管理员。孔子一直想步入真正的仕途,因此,他对天下大事非常关心,对治理国家也有很多思考,只是,他没有这样的机会。有一次,鲁国贵族聚会,孔子前去参加,竟然被拒之门外,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
26岁那年,孔子决定做学问,他在鲁国开办了一所私人学堂,广收学生,开始了自己传道授业的生涯。孔子的学堂一度非常火爆,他的很多门生,诸如子路、颜回、子贡等人,便是在此时拜入孔子门下。但好景不长,孔子遇到一个竞争对手——少正卯。
据《智囊全集》记载: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
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开办学堂的时候,有一个叫少正卯的人也办了一个学堂,少正卯经常发表一些颇具诱惑力的言论,孔子的很多门生都曾多次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导致孔子的学堂一度变得非常空旷。很多打算拜孔子为师的学子,转而拜在了少正卯的门下。
少正卯的如此做法,让孔子耿耿于怀。直到25年后,孔子仍然“记恨”此事。当然,这25年间,孔子的人生历经坎坷,先是鲁国发生内乱,孔子被迫逃到齐国;然后,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又逃回鲁国。再然后,晋国招揽贤才,孔子带着徒弟们投奔晋国。经过多年的周游,孔子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的故乡鲁国。此时,鲁国的季氏重掌政权,孔子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大司寇,主管一国的法律和刑罚。
大司寇有丞相之权,位高权重,这是孔子政治生涯中的最辉煌的时刻,他在鲁国地位超然,连国王都敬他三分。而此时,孔子把矛头对准了少正卯。虽然事情已经过去25年,但孔子没有忘记昔日的这个竞争对手。
于是,孔子一声令下,将少正卯抓起来,诛杀于城门之外,并且将少正卯暴尸三天,以警示天下。
孔子的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非议,众人都认为孔子是在报复当年的事情,就连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也如此怀疑。子贡问老师:
“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
子贡的意思是: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你这么杀了他,似乎有些不合适?
其实,子贡说得太委婉,他是想说:老师啊,少正卯和你竞争,是老黄历了,现在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你这么报复他,影响不好啊!
没想到,孔子却说:我杀少正卯,并不是为了报复他,而是为了天下人。
这个逻辑,子贡没听明白,孔子解释道:
少正卯侃侃而谈,看上去有大才,然而实际上却是用妖邪之言来蛊惑众人,连我的学生都能被他引诱,那天下还有谁能幸免?小人若无才华,大家都能容忍,若小人拥有非同一般的才能,他就能将国家带上邪路。所以,这样的人,必须死!
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说:
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即:孔子杀少正卯,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少正卯妖言乱政,更是为后世处理那些假借学术而祸乱国家的人,树立了榜样。
多年后,韩非子写了一篇《五蠹》,和孔子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韩非子把小人分为五种,大概意思是说:若小人无才,大家都能接受。若小人有才,则很危险。若小人有才华,而且不听从指挥,那这个人必然会祸乱国家,因此必须除掉。孔子和韩非子,一个儒家、一个法家,在看待“小人”的问题上,思路竟然如此相似,值得思考。
本文通过引用《智囊全集》来讲述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您读完是否深有启发呢?
《智囊全集》里记载了从先秦到明朝合计1000多个这样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有历史依据,这些故事中包含着人生的智慧、人性和权谋,可读性极强。因此有人说,一套《智囊全集》,只要理解其中十分之二,便能安身立命、趋吉避害,让人立于不败之地。
《智囊全集》曾一度和“四大名著”齐名,相比于其他名著,《智囊全集》有一个优势,它的每则故事都是孤立的,可以让你避免长篇累牍的疲惫,你可以每天读一篇这样的智慧故事,让人生智慧起来。
因为文言文不太容易懂,笔者今天推荐一本文白对照的《智囊全集》,这里面不仅有历史故事的原文记载,还有白话文的翻译以及冯梦龙的点评,其中蕴含的道理绝对值得您多次回味。
读书,是最划算的投资。这本书原价88,头条特惠,现只要49。只要一顿饭钱的投资,就可以让你学到几千个古人的智慧。之前5000本已经买完,现在新上一批,下面是链接,赶紧下手吧,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