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在一起需要卸下伪装(两人相见六人在场)
两人在一起需要卸下伪装(两人相见六人在场)而小强的原生家庭里,爸爸负责赚钱、常常在外应酬,妈妈负责管家和照顾孩子,把家里大小事情打理的有条有理,在他的概念中,这才是妻子该有的样子,他作为丈夫,需要被照顾和体贴。其实,在小方的原生家庭里,爸爸是一家之主,从赚钱到家务活,都一力承担,而且对她和妈妈关心备至,她的概念中,这就是未来丈夫的样子,她作为妻子只要温柔、顺从就行了。闺蜜小方,是个温顺、温柔的女生,她男朋友小强则是个性较强又有主见的男生。因为小方希望自己能嫁一个刚强有主见的丈夫,小强希望娶一个温柔听话地妻子,所以他们结婚了。可是婚后不久,就因为买东西谁花钱爆发了矛盾。小方说,他是丈夫,应该给我依靠,怎么能让我去花钱买日用品呢。小强说,料理家头细务本来就应该是妻子该做的事,而且花的钱都是小钱,怎么能不做呢?两人就因为对方跟自己想象中的丈夫、妻子形象不一样,而开始频繁吵架。
去年,papi酱与老公结婚五年不见家长的事,在网络上大热,他们对婚姻和爱情对独立的态度,让网民们羡慕不已。
大家都说,没错,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婚姻就应该这样,没那么多顾虑,也不用父母担心,毕竟两个人结婚又不是跟对方父母结婚。
真的是这样吗?可不一定呢。
01两人相见,六人在场有心理学家提出,两个人见面实际上有六个人在场。除了现实的两人,还有各自想象的自己和对方。而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差距,往往决定着这两人的关系。
闺蜜小方,是个温顺、温柔的女生,她男朋友小强则是个性较强又有主见的男生。因为小方希望自己能嫁一个刚强有主见的丈夫,小强希望娶一个温柔听话地妻子,所以他们结婚了。
可是婚后不久,就因为买东西谁花钱爆发了矛盾。小方说,他是丈夫,应该给我依靠,怎么能让我去花钱买日用品呢。小强说,料理家头细务本来就应该是妻子该做的事,而且花的钱都是小钱,怎么能不做呢?
两人就因为对方跟自己想象中的丈夫、妻子形象不一样,而开始频繁吵架。
其实,在小方的原生家庭里,爸爸是一家之主,从赚钱到家务活,都一力承担,而且对她和妈妈关心备至,她的概念中,这就是未来丈夫的样子,她作为妻子只要温柔、顺从就行了。
而小强的原生家庭里,爸爸负责赚钱、常常在外应酬,妈妈负责管家和照顾孩子,把家里大小事情打理的有条有理,在他的概念中,这才是妻子该有的样子,他作为丈夫,需要被照顾和体贴。
所以他们都活在了自己对自己、自己对对方的想象中。
02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婚姻也好、爱情也好,甚至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的相处模式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对方或者情景有个预期,这个预期就是想像中的对方和自己。
当对方与自己的期待相符,如结婚前的小方和小强,两人就情投意合。当对方与自己的期待不符,如结婚后的小方和小强,矛盾就爆发。这实际上应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好在,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人们都抱有向好的强烈意愿,这就是婚姻和恋爱的不同。在恋爱中,性格不合就分开,不用改变自己。而在婚姻中,有了责任感的束缚,离婚是谨慎的,所以在双方都希望关系能够和谐的前提下,改变自己也就成为了可能。
小方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她也乐意多承担一些家务,以及家庭的开支,小强看到了小方的改变,也对她更加关心,给她经济支持。两个人的矛盾也就化解了。
这大概就是婚姻中常有的磨合期,磨合期里调整了自己的,就能够走下去,而调整不了的,可能一辈子在磨合甚至离婚。
在关系中,环境和他人都不容易改变,所以我们更需要懂得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适应对方。
03懂得适应,需要同理心懂得适应,是高情商的表现之一,不但需要观察身边的环境,有接纳自己和改变自己的勇气,更要有觉察情绪、换位思考的能力。简言之,需要有同理心。
英国文化思想家罗曼·克兹纳里奇长期研究同理心,并在著作《同理心》中提出定义:
同理心是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
换句话说,同理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一个关于同理心的视频,直观地道出了同理心的四个特征:能代入他人立场、不作评判、体察他人的情绪并与之交流、与他人一同感受。举个例子:
当人们遇到令人沮丧的事情,就如同掉进了洞里。一般人可能会说,太糟糕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别太低落了,你至少还能……
而有同理心的人会选择爬进洞里告诉他,嘿,我知道这里是什么感觉了,你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虽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你,但很感激你告诉我这件事。
事实上,前者会令人更沮丧,因为事情往往几乎不会因为几句话而变好。后者虽然并没有说什么,但感同身受,才是心与心的连接。这种连接让人更容易接纳沮丧,只有接纳才能让事情慢慢变好。
同理心,恰恰能帮助人们接受痛苦。
曾获得美国国家设计奖的帕特丽夏·穆尔,她最为人称道的是,她为老年人设计,让他们即便是活动不便也能方便使用产品。
当年,20多岁的她,在脸上涂抹厚厚的乳胶、带上厚重的眼镜、耳朵里塞着耳塞、把身体缠上绷带、穿着高低不一的高跟鞋,装扮成行动不便、患有关节炎的85岁老太太,造访了100多座城市,为了亲身体验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境。
她的贡献不仅仅在产品本身,更在于觉察到老年人活动不便以后的无助、沮丧和失落感,用产品帮助他们接纳老去的状态。
04同理心的缺失同理心适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婚姻里,来自两个不同家庭、成长背景,拥有不同个性的人一同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就更需要同理心去体察对方,考虑如何共同走下去。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出于自我保护、阶层分化等原因,又或者出于权利集团的私心,人们都被教导要以自我为中心,关注内在的感受,往往忽略或者无视外部的世界,更别说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体会别人的感受。谈何容易。
但可喜的是,其实每个人都有同理心。亚当·斯密说,我们的心灵有能力“设身处地为痛苦的人着想”,这是我们道德感和同理心的来源。
有了这个前提,在婚姻里的两个人,就可以通过一定的觉察和行为,共同培养同理心。
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生来就有的同理心会常常发挥不出来?罗曼认为,我们面临着四个根本的社会与政治障碍,使得我们的同理心想象无法充分发挥。这些障碍是偏见、权威、距离与否认。
偏见:贴标签的逻辑,所有的刻板印象都会磨灭人性,造成冷漠。
权威:面对权威,人们往往选择屈服,这会使他们放弃同理心本能。
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社会背景的距离,离我们越遥远,同理心越弱。
否认: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无动于衷予以否认,以免除内心因同理心产生的罪恶感或道德责任感。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摒除这些环境和文化强加给我们的障碍,同理心就能得到发挥。
05婚姻里的同理心:放下印象,真切地关注身边的这个人其实,贴标签也好,屈服于权威也好,又或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对方,和这个人本身的特质。所以,结合《同理心》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培养同理心的角度,探讨改善婚姻关系的方法。
留出谈话时间。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他的外貌、才华、能力,又或是他的身份、地位、金钱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他身上的某个标签。如果要走进婚姻,需要撕下这些标签,让两个人走的更近一些。
而谈话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每天或每周留出固定的谈话时间,列出你们都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放下平时的身份,倾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另一方面,也放空自己,全神贯注地听对法说话,不加评论也不设立场。这样的谈话中,我们能拉近与对方的距离,找到相互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近距离这就是培养同理心的重要条件。
一起去旅行。创立旅游业的托马斯·库克说:
旅行可以驱散传说的迷雾,扫除从襁褓时期开始积累的偏见,借由面对面的接触,使我们获得完全的理解。
而夫妻之间的旅行,让双方共同置身于同样的环境,体验同样经历,更容易让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
抱着合作的心态生活。有人调侃,结婚就是找个队友过下半辈子。不无道理,婚姻本身不是坟墓,婚姻中的琐事才是葬送爱情的坟墓,做家务、养育孩子等等,无一不需要两人的亲密合作。
社会学家理查德·森尼特表示,合作可以让“彼此毫无瓜葛或者利益冲突,彼此相处不融洽或地位不平等,彼此之间缺乏理解的人结合为一体。”而罗曼也提出“当人们共同面对紧急的状况,或 让他们追求共同的目标时,往往容易引发同理心。”
共看一部作品。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往往让人有代入感,我们能因为剧中人、书中人的遭遇或笑或哭,也从书中人身上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如果能找到大家都想看的作品,无论是一起观看也好,还是一个人看完再分享给对方,这种感受和感悟的分享,是最贴近人心的。
无论是交谈还是旅行,是合作还是分享,目的都是为了放下偏见、拉近彼此的距离,尽可能地关注真实的对方。
正如那句话,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