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后来为什么也没立后(朱棣之前没有朱棣)
朱棣后来为什么也没立后(朱棣之前没有朱棣)一来,明朝接了元朝的班,也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这个说法,在作者看来,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这段历史记载只有短短几句,埋藏在故纸堆里,并不起眼,所以也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包括作者本人。不过后来作者曾经翻阅过一些外国学者对这段历史记载的研究,其中又以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的论述最为有趣。宫崎市定说,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帝王所崇拜的偶像,要么是刘邦,要么是李世民,但明成祖朱棣截然不同,他最为推崇的帝王,是元世祖忽必烈,所以朱棣一直以忽必烈那样征服型帝王自居的。
(明成祖朱棣)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9年,明成祖朱棣没来由地对大臣们发布了一道敕令。
敕令的内容十分简单:
元世祖忽必烈,好牛啊,他是我的偶像。
这段历史记载只有短短几句,埋藏在故纸堆里,并不起眼,所以也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包括作者本人。
不过后来作者曾经翻阅过一些外国学者对这段历史记载的研究,其中又以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的论述最为有趣。
宫崎市定说,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帝王所崇拜的偶像,要么是刘邦,要么是李世民,但明成祖朱棣截然不同,他最为推崇的帝王,是元世祖忽必烈,所以朱棣一直以忽必烈那样征服型帝王自居的。
这个说法,在作者看来,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一来,明朝接了元朝的班,也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制度。
二来,忽必烈在位的时候曾经有过让四方平定,八方拜服的愿景,而朱棣恰好是一个十分爱折腾的战争狂人。
(元世祖忽必烈)
不过,让人十分哭笑不得的是,朱棣虽然崇拜忽必烈,但他在漠北草原上打来打去,收拾得好像还都是忽必烈的子孙。
但毋庸置疑的是,朱棣和忽必烈一样,都是那种“豪情四射型”的帝王。
在朱棣还是藩王时,他曾经和他的小侄子朱允炆一起侍候明太祖朱元璋在皇家园林里游猎,那时节,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已经薨逝,朱允炆已经被确立为大明帝国的储君。
朱棣当然很不服,但面对自己这个冷酷无情的父亲,他不服也得忍着。
在园林游猎的过程中,朱元璋曾经即兴赋诗让朱允炆和朱棣应句,朱元璋提“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的是“雨洒羊毛一片毡”。
对于朱允炆的诗句,朱元璋的评价是气场太弱,太过保守,而朱棣所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则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我想其实不仅仅是对诗,朱元璋有可能在他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经意识到,朱棣处处要胜过朱允炆,他选择朱允炆来接班的行为,是错误的。
但即便是错误,这位一条路走到黑的大明帝王也从来都不会后悔,因为他偏爱的从来就不是朱允炆,而是他那个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
(朱标)
这是朱元璋心中永远的意难平,而通过这个意难平,我们可以切实地了解到,这个一手缔造了辉煌强盛的大明王朝,杀伐果决,残忍无情的大明帝王,在对儿子朱标无尽的思念面前,不过是一个脆弱的父亲罢了。
朱棣这个皇帝,实在是很不一般。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征班师,凯旋而归。
皇帝打了胜仗的消息传来,贵州府一位叫做蒋廷瓒的布政使,向朱棣上这么一道折子:
皇帝班师回朝后没多长时间,我们贵州府一个叫做婺川县的地方就发生了一件异事。
婺川县境内有座大山,名字叫做大岩山,似能通鬼神,听说皇帝班师回朝,山中居然连呼万岁,声音悠远,持续了好几天。
朋友们,在封建帝制时代,皇帝时常自诩是神的儿子,带来的是神的旨意,皇帝把自己的形象设置为龙,而龙同样是不存在的。
从这种角度来看,皇帝简直可以说是封建迷信的不二拥护者。
(大岩山)
现在地方上出了这么灵异的事儿,换做别的皇帝,必然要拿来大书特书,以此来彰显自己身为帝王的合理性。
大臣们经常说我搞北征是穷兵黩武,但现在大山都张嘴喊万岁了,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恰在此时,朝廷里的礼部尚书吕震也十分识时务,想拍一拍朱棣的马匹,于是立刻写折子祝贺皇帝之威蛰折服天地,连名山大川都为之动容。
但奇怪的是,朱棣在当时并没有把这件事儿拿来大做文章。
皇帝不仅没有趁机搞一波封建迷信,反而原地来了个拨乱反正,他表示:一帮凡夫俗子大惊小怪,山谷发出声音,纯属自然现象,没事多看点《走近科学》,瞎传什么有的没的?
由是,本来想着拍一波皇帝马屁的贵州布政使蒋廷瓒和礼部尚书吕震,毛的奖励也没得到,反而还被朱棣臭骂了一顿。
这事儿过去没多久,福建府瓯宁县又有一位方士找到朱棣,希望可以向朱棣进献灵丹和天书。
方士吹嘘,他的灵丹一颗提神醒脑,两颗永不疲劳,三颗长生不老,十分建议朱棣长期服用,而他的天书则更神了,学了之后隔空取物,呼风唤雨,穿越时空无所不能,可以说是学了就超神,学了就上王者。
长生不老和特异功能,对每一位皇帝来说,诱惑都是很大的。
(炼丹)
秦始皇被方士糊弄了一辈子,汉武帝晚年也沉迷此道,唐朝的皇帝大约有一半都是死在乱吃丹药上...
这江山如此美好,何人能不留恋呢?
越是优秀的皇帝,就越会对这个世界有所不舍。
恨自己还有雄心壮志,恨自己的大业未竟,恨自己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恨上天给自己的时间不够多。
我想,那个在榆木川河畔遥望天地的朱棣,一定也生出过这样的想法。
现在好了,方士的仙丹和天书,完美地解决了皇帝的需要。
但朱棣的反应却再一次的让人大吃一惊,他告诉方士:天书您留着自己修炼吧,丹药您留着自己吃吧,国家反诈中心app我早就安装了,你死了这条心吧,你骗不了我。
我不信命,只信自己。
从这些事迹上来看,朱棣还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因为他虽然处在封建帝制的核心,但本质上,他却是一个坚持唯物主义,排斥迷信的人。
或许,作为曾经在战场上凝视过深渊的人,朱棣也曾经被深渊所凝视,或被深渊所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本质上都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人,他时常质疑自己帝位的合理性,以至于他对封建迷信是如此的反感。
(下西洋)
靖难之役的奇迹,五征漠北的传奇,六下西洋的神话,让人们一度以为朱棣是一个铁血的,坚强的,强悍的雄主。
但实际上,无数个午夜梦回,朱棣会在梦中见到蓬头垢面的朱允炆,用一种极为怨怼的语气质问他为什么要夺走自己的皇位,亦或是梦到自己的父亲朱元璋,而朱元璋则会逼问他为什么穿着朱允炆的衣服。
对于这些疑问,朱棣没有办法回答。
他对朱允炆是有歉意的,他对父亲朱元璋则一直充满着难以根除的恐惧。
他只能通过他那些他不停缔造出来的辉煌的成就,在冥冥之中告诉自己的父亲和侄子,自己才是最合适的帝王,自己比任何人做得都要好。
骨子里,朱棣是胆怯的,心虚的,恐惧的。
朱棣害怕天下人指责他得位不正,朱棣恐惧史官们在史书上给他记上一笔烂账,朱棣担心营销号造谣他,朱棣更担心无良媒体会抹黑他。
这一切的根源,都来源于他不是顺位继承的。
(明太祖朱元璋)
但其实,朱棣完全可以放心,他本来可以自信一点的。
作者不是明粉,但朱棣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如果穷极一生能干成一件大事儿,其实就足以在历史上刷出存在感。
比如,秦始皇修长城,汉武帝击匈奴,隋炀帝修运河...
而朱棣的一生,几乎永远是一件大事儿之后又一件大事儿,他已经不用刷存在感,因为他本身就是永乐时代最大的存在。
最后,让我们把时间调转到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
那一年,是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征回师的年份。
朱棣打仗,很有一套,而且是和别人截然不同的一套。
以前蒙古人频频滋扰,朱棣为了平定北边,于是他拼尽全力御驾亲征,后来蒙古人被打服了,打怕了,他们臣服了,不闹事儿了,朱棣却上瘾了,所以之后的北征就变成了蒙古人抱头鼠窜的跑,朱棣在后边十分兴奋的追逐。
(北征)
别人不理解皇帝这种已经有些穷兵黩武的行为,但作者本人是很理解的。
南京皇宫的重建不能使朱棣的心里得到安宁,迁都北京后的紫禁城也不能使朱棣的心得到安静。
下西洋不安宁,修大典不安宁,铸就盛世也不安宁,唯一能让朱棣感受到内心的平静的,只有战场上的金戈铁马。
于是,皇帝几乎把毕生都奉献给了战场。
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逝于征途,死于内蒙古多伦西北的榆木川。
大兴安岭西坡的秋风呼啸,库里儿山巅的云层翻滚,额尔古纳河的水流奔腾。
在这一派天地的肃杀和苍茫之中,朱棣的人生终于谢幕了。
生于战火,死于征途,这无疑是明成祖朱棣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为完美的结局。
江山是主人,人是客人,纵然有万般不舍,也总是要离开。
那些拥有生命的,终将会失去,那些永远存在的,是那些未曾活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