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人自身是什么感觉(人为什么会发热)
发热的人自身是什么感觉(人为什么会发热)③正常人体温在24小时内有轻微的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相差不超过1℃。②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也会略有差异,少数健康成年人口腔温度可稍低于36.3℃或稍高于37.2℃(个体间的差异,各位看官无需纠结,就像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医学只是界定大多数群体的范围值,但具体情况的判定,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翻译成人话就是: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任何疾病都可能发热,感染性的也好,非感染性的也罢,都可能发热。腋下(最常用的测量方式)体温超过37℃,24小时内温差超过1℃以上就叫发热。正常人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所以正常人有相对恒定的体温。①口腔温度一般维持在37℃上下,波动范围36.3~37.2℃左右,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
发热,又叫发烧,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没有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发热,或高或低。那么,人为什么会发热呢?哪些疾病会引起发热?发热了一定要退热吗?我知道列位看官都很难讲的清楚,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发热”。
发热是指某个人的体温,因各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各种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与结缔组织病等),它是内科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一般而言当腋下、口腔或直肠内温度分别超过37℃,37.3℃,37.6℃,并且24小时内温度差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根据发热的高低可分为:①低热37.4-38℃;②中等发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或过高热:41℃以上。
——摘自《急诊内科学》第三版
(不同的教材版本对体温数字定义的会略有差异,但差异不大,没有对错之分,下文亦如是)
翻译成人话就是:发热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任何疾病都可能发热,感染性的也好,非感染性的也罢,都可能发热。腋下(最常用的测量方式)体温超过37℃,24小时内温差超过1℃以上就叫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是由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产热和散热这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所以正常人有相对恒定的体温。
①口腔温度一般维持在37℃上下,波动范围36.3~37.2℃左右,直肠内温度一般比口腔温度约高0.3~0.5℃;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约低0.2~0.4℃。
②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也会略有差异,少数健康成年人口腔温度可稍低于36.3℃或稍高于37.2℃(个体间的差异,各位看官无需纠结,就像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医学只是界定大多数群体的范围值,但具体情况的判定,应该交给专业的医生)。
③正常人体温在24小时内有轻微的波动,晨间稍低,下午稍高,但相差不超过1℃。
④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体温也有轻微差异:小儿因代谢率高,体温较成人可稍高(即使这样,也不会超过1℃),老年人体温可较青壮年稍低,妇女月经期体温比平日为低,而在排卵期以妊娠期则增高(女生在这方面会有体会)。
⑤进食剧烈运动,突然进入高温环境,情绪刺激等因素也可使体温稍有上升。
我们健康人的产热与散热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产热与散热的过程均接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了体温的水平。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的肌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翻译成人话就是:大脑里有个部位叫下丘脑,下丘脑里有个温度调节器叫调定点,当调定点因为致热原的刺激,调定点设置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人就出现发热了。
方框内为下丘脑
脑部解剖结构示意图
啥是致热原,是否就是发热的罪魁祸首?首先,答案是肯定的。致热原是一类能引起人体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外源性致热原主要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原虫和寄生虫等的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尤其是内毒素(一般属于脂多糖类物质)最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后发热的原因,是因为细菌和病毒产生了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源主要包括:白三烯、白介素(IL-1、IL-2、IL-6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等。其中IL-1为内源性致热原的主要成分。
总结:内源性致热原可直接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而外源性致热原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但能刺激和激活主要存在于白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吞噬细胞内的内源性致热原,这些具有活性的内热源通过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定点发放冲动给血管运动中枢和周围传出神经,使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肌肉紧张力增加,甚至引发寒战,使散热减少,产热增加,最终导致发热。
从发热的定义再到发热产生的机制,我们大致已经能看出来:凡是能产生致热原并且引起体温调定点升高的都能引起发热。临床上为了设计治疗方案以及归纳总结,目前把发热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和肺感染性。
感染性: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等的感染。临床上也最常见,约90%以上的发热往往都源于各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
非感染性:各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原发性肝癌等;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狼疮、血管疾病等等。
总结: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有发热,因为无论是感染还是非感染,只要该疾病产生了炎症反应,随之而来就会产生内源性的致热原,只要致热原达到一定浓度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升高,发热就会产生。
当然不是,发热都是有原因的,要找到发热原因,然后做病因治疗,退热仅仅是处理掉了发热的症状,并没有找到发热的原因,而找到发热的原因并解决掉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染,但不同类型的感染治疗方案也是不同的,如细菌感染就要使用抗生素,且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适当调整,而病毒感染往往并没有针对性的杀病毒药物,只能通过缓解症状、使用一些中成药调节免疫功能等待自愈。
总结:
①发热的定义并不完全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还要参考基础体温及24小时内的波动有没有超过1℃;
②发热的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作用的结果,但导致发热的罪魁祸首却是致热原的产生;
③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会引起发热,无论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只要产生了炎症,内源性致热原就会产生,这就是发热的基础。
④当我们出现了发热,单纯的退热解决的仅仅只是表象,明确发热的原因,针对病因做治疗,才是我们关心的要点。
#我的冬日门诊##清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