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绍兴建设(绍兴晚报踏访小康路)
美丽绍兴建设(绍兴晚报踏访小康路)4年前,记者曾到访班竹村,那时村里除了村民,几乎见不到外人。今年6月11日,在去往该村的路上,我们老远就看见了“班竹景区”几个大字。村口已改造成检票口,外面停了许多汽车。在该村村委办公楼,记者原打算先聊聊村里的概况,村委会主任桂洪文却迫不及待要领记者到各处走一走。“将全村改造成景区,国内还不多见,游客到了这里可赏可玩,吃住不愁。”桂洪文兴奋地说道。贫困村变身网红景区班竹景区的“迎客门”走进小康村01
全村成景区,200多户村民摇身一变做“股东”
新昌县南明街道班竹村谢公古道旁,村民上官六妃在家门口支起一顶帐篷,帐篷下是一个小吃摊。“我本来在家务农的,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经常一天就能赚个上千元,比我家孩子上班强多了。”上官六妃给镬拉头(一种小吃)翻了个面,眼底满是喜色。
上官六妃的镬拉头生意很不错
上官六妃的生活现状只是班竹村众多村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班竹村通过“人人参股、户户分红”的模式深挖乡村资源,让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村”。
班竹景区的“迎客门”
走进小康村
01
贫困村变身网红景区
4年前,记者曾到访班竹村,那时村里除了村民,几乎见不到外人。今年6月11日,在去往该村的路上,我们老远就看见了“班竹景区”几个大字。村口已改造成检票口,外面停了许多汽车。在该村村委办公楼,记者原打算先聊聊村里的概况,村委会主任桂洪文却迫不及待要领记者到各处走一走。“将全村改造成景区,国内还不多见,游客到了这里可赏可玩,吃住不愁。”桂洪文兴奋地说道。
我们沿着谢公古道穿行班竹村。1500年前,山水诗人谢灵运慕名来到天姥山,在班竹村留下一条长约千米、用鹅卵石铺就的谢公古道,此后,许多诗人纷至沓来。“这条古道就是我们村的‘唐诗之路’,400多首唐诗就‘藏’在古道两侧。”桂洪文指了指白墙、竹牌上的一首首唐诗,“班竹村是‘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经繁华若市,公馆、驿铺、客栈在此密集,一度十分兴旺;惆怅溪、落马桥、司马悔庙、章家祠堂……名人、古事,在这个小小的村庄,诉说着曾经的光辉。”
2017年前,班竹村是典型的落后村:老百姓看天吃饭,广种薄收,年轻人不愿回村,村集体收入最多的一年也不到6万元,实在太穷了。“被结对帮扶了整整6年。”说起班竹村的过去,桂洪文感慨万千。
如今,村里天天忙着接待游客。“我们已在山上开发了玻璃栈道、玻璃滑道、天空之镜等景观,几乎每个项目都成了网红。”桂洪文指着绿意盎然的远山,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做的一篇微信推文,收获了70万人次的点击量。”6月7日这一天,班竹景区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那天上午10点,我们就在网上发布‘谢客’通知,但来的人还是很多。村里近千个车位全停满了,还有100多辆车只能停在村外的公路上。”
02
人人参股户户分红
如今再到班竹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眼前的“巨变”所折服。“穷则图变,总不能一直‘等靠要’吧?”桂洪文说,地域面积达5000亩的班竹村,耕地面积占比不足10%,依托山水资源与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成了班竹村的唯一选择。
然而,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得可怜,怎样破冰取水,启动乡村旅游发展项目?村民们首先想到的是,“请”村里的能人回来。于是,在外经商的章达富等乡贤陆续被“请”回。
“我拿出350万元入股村里的旅游开发,其他村民也参股成为股东。”今年61岁的章达富向我们道出村里的应对之策:2017年7月,班竹村召开村两委会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决定启动建设班竹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后又召开乡贤工作会议,确定以党员、乡贤牵头筹资,村民以村基础设施入股、闲置山林入股和现金入股3种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3个月后,新昌县班竹旅游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章达富任董事长。全村4000多亩山林资源和300亩梯田一星期内实现流转,200多户村民个个拿到股权证。很快,一期项目所需的3000万元资金就筹齐了。
“去年1月,景区正式营业,全年营收900多万元。”章达富说,去年底,公司拿出300万元进行分红,“按入股比例分,多的能分到10多万元,少的也有几千元。”
村集体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人人参股、户户分红’的模式,盘活了村里的资源与资金,如今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0万元。”班竹村党总支书记林国江说。
03
年轻人乐意进村了
在“人人参股、户户分红”乡村旅游开发新模式框架下,一度落寞的班竹村“苏醒”了——不仅村里年轻人回归了,外面的人也来了,空心村又开始热闹起来。
娄正行和父亲开的民宿
“村里现在有2家民宿,可提供50张床位。”桂洪文将记者领进“唐人酒家”。这家店的“主人”、90后小伙娄正行热情地出门相迎。“这里将是我事业的起点。”娄正行说,2017年从河北经贸大学一毕业,他就来到班竹村,帮父亲一起打理这家民宿,“我和几个年轻人商量着在村里开茶吧和书吧。”
今年61岁的桂一文原先在县城一工厂上班,村里成立旅游公司后,他便辞掉了原先的工作。“家门口就能上班,还能把农活也对付了,多好。”他就守在玻璃栈道的末端,每天上班8小时,“你看,游客坐着皮艇滑下来,我负责把皮艇收起来就好,很轻松。”
玻璃滑道深受游客喜爱
“去年1月,朋友介绍我来这里看看,一到这便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新昌旅游集团的退休职工吕芳现在成了班竹景区的管理人员,她说:“原先这个村叫‘斑竹村’,有关斑竹的典故太过于悲情,现在村子发展得这么好,改名‘班竹村’比较应景,寓意‘抛却眼泪,奔向未来’。”
民情记事本
“送客上山”
难题待解
首次“触电”旅游业的章达富,有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将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养”起来。“离家打拼这么多年,我的根始终在这里,总想着为村里做点事。”章达富说,目前项目遇到一些困难,让他很是焦心。
“山上几个景点都很受欢迎,但客人遇到了‘上山难’问题。”见记者疑惑,一旁的桂洪文伸手指了指后山的土路,“本来打算用观光车载客上山,但有关部门踏勘后认为路太陡,存在安全隐患,要求暂停观光车载客。”
记者随后来到该土路。沿途有少量上山的游客,个个满头大汗,脸被晒得通红。“这么热的天,谁愿意走上山呢?”桂洪文说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景区的客流量,如果能用观光车载客上山,每天可增收几万元,“真的等不起啊,都急煞哉!”
“为这事,我们都操碎了心。”说这话时,章达富眉头紧锁。
如何将游客安全送上山,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了返程的车。透过车窗,我们看到,村民们向我们挥手道别,眼神里充满期盼。
正在修整中的上山路
再进班竹村
6月18日,晚报报道组再次来到班竹村。
“到了,记者们到了!”车还没停稳,章达富便迎上来,握住了记者的手,“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又来了,还带来了好消息。”大伙互拍对方的肩膀,似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章达富没说错,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和我们一同前往的,是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新嵊分院院长陈瑜和检验组组长唐艳同、绍兴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何川、绍兴山水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洪波等专家。
“这可是民生实事,办好了,很多人受益。”我们清楚地记得,当我们带着班竹村遇到的难题走访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时,几位专家都爽快答应,“去!”
到了班竹村,大家直奔主题——现场勘查,寻找解决方案。
唐艳同测量上山土路的坡度
土路全长约1200米,中间有多个弯道。车子沿路上山,路的尽头是“天空之镜”的所在。那里停着一辆观光车,陈瑜和唐艳同上车一番检查,转头对章达富说:“此车爬坡的最大限制坡度为10%,也就是说,路的坡度不能超过这个值。”
专家组兵分三路,各自行动:陈瑜和唐艳同负责测量路的坡度,何川负责查找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宋洪波的任务是考察观光项目。
“我们慢慢开车下山,沿途测量下去吧。”唐艳同从车内取出测量仪,对最上面的一段斜坡进行测量,“这段斜坡长26米,其实是超长了,坡度为17.2%,超标有点多。”唐艳同指着仪器上的几个数值说。
“有没办法解决?”章达富抹了抹额头汗水,急切地问。
“这么长的斜坡若要改造,难度大,还费钱。”陈瑜观察周边环境,随即给出整改方案:“将测量仪所在的位置改造成停车平台就可以,这段斜坡就不开车了。”章达富将陈瑜的建议记录在本子上。
在一个转弯处,车子又停了下来。两位专家又是一番测量。“(斜坡)长约33米,坡度为12.8%。”唐艳同读了遍仪器上数据,转而对章达富说,“这一段处理较简单,只要将明显凸起的那一段铲平些就好。”
车子继续向山下行驶。其间,专家又测量了3个路段,这些路段也是坡度超标。专家逐一给出整改意见。
“整改难度最大的还在最底部呢,斜坡长达36米,坡度为16%。”陈瑜给出的方案为“将部分路面适当垫高”。
“整改的事最好找专业机构去做,不要自己雇人弄。施工设计图可先发我们把关下。”这一点,陈瑜反复强调。
路面测量结束后,我们和其他人员会合。“道路一侧要防山体滑坡,建议沿途竖警示牌;玻璃滑道有两处转角的顶部需要防护装置,以防皮艇脱落砸到人。”何川建议。
“这里的项目体验感整体来说不错,尤其玻璃栈道和玻璃滑道。”宋洪波和章达富互留了联系电话,“今年我们旅行社肯定组织一批游客到此一游。”
“小吕,你知道吗,路的问题就快要解决了。”章达富迫不及待地给吕芳打电话。看到他那激动的神情,我们也深受感染。
记者手记
向班竹学什么
一次充满着“乡土味”的旅游实践,竟然在短短三年内,让新昌班竹村从一个“贫困生”,逆袭成为省内有名的“网红村”,奏响了一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之歌。
班竹村的成功,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在解剖这只“麻雀”时,不由感慨中国农民之伟大。资金全部靠乡贤和村民众筹,公司团队基本没有旅游从业经验,工作人员几乎都由村民兼任……这样一个“草根”团队,竟然凭借一股勇气,“过家家”般地在养育他们的土地上开始播种梦想。
但现实是残酷的,回顾过去3年,似乎在好几个节点,他们都举步维艰。“放弃的理由千万个,坚持的理由就一个——不能辜负村民们的信任。”或许是因为接待的考察团太多,说这话时,旅游公司董事长章达富已不再激动,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内心那股不服输的韧劲,那种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信念。
今天的班竹村村民,集体飞奔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人们为班竹喝彩,但冷静理智的“章达富们”,却并没有陶醉于这暂时的胜利。“班竹昨天走来不易,明天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需要保持清醒,才能做得更好”。正因如此,我们希望通过“绍兴晚报专家服务团”的努力,为班竹发展搭把手、添个彩,让他们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今天的班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设幸福家园”的鲜活样本。我们走访班竹,并不是要其他乡村照搬照抄班竹的发展经验,而是从其成功中获取密码,结合乡村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振兴之路。我们也希望,班竹能够在共创共享、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继续创造传奇。(记者 许程丽 陈乙炳 见习记者 顾丹妮)
来源:绍兴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