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爱情(下乡时她给两个农村孩子做了后妈)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爱情(下乡时她给两个农村孩子做了后妈)当时村子周边的芦苇很少,要想多割一点芦苇,就要去十里路以外的河边去割芦苇,附近的芦苇早就被乡亲们割光了。早晨吃过早饭从家里出发,下午两三点钟回来,他们四人割的芦苇勉强能装满一车。一连去割了四五天芦苇,杨秀玉她俩和董玉武兄妹俩也就慢慢熟悉起来了,她俩都管董玉武叫玉武哥,管董玉芳叫玉芳姐。看两名女知青也要跟着去割芦苇,董玉武就到砖厂借来一辆架子车,这样他们就不用挑担子了。去割芦苇的时候,董玉武让他妹妹和两名女知青都坐在车子上,他一个人拉车。回来的时候,车上装满了芦苇,他们四个人一起拉车。董田生家四口人,有两个孩子,他家老大是个男孩,叫董玉武,当年十九岁。老二是个闺女,叫董玉芳,当年十七岁,杨秀玉、李小梅她俩就和董玉芳住在正房的西间屋子里,她俩也和董田生一家一起搭伙吃饭。家里来了天津知青,董田生一家人都很高兴,每天吃饭的时候,董玉芳都要把饭碗给杨秀玉和李小梅端到面前,再把窝头递给她俩。杨秀玉和李

在河北省青县县城,有一位开理发店的老大姐,她就是天津知青杨秀玉,年近七旬的杨秀玉耳不聋眼不花,从事理发工作四十多年,现在还在从事理发工作。她的顾客大都是周边居住的中老年人,也有一些农民工,但不多。说起自己的顾客群体,杨大姐苦笑着说:“我理发的手艺落伍了,跟不上现代的潮流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是不会到我的店里来理发的。”

作为一个天津知青,她为什么会在青县开理发店?杨大姐说她之所以没有回天津而选择了留守做了一名留守知青,就是因为一个死了老婆的男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今天咱就听杨秀玉老大姐给大家讲述她的知青往事和鲜为人知的情感生活经历吧。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爱情(下乡时她给两个农村孩子做了后妈)(1)

知青电视剧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杨秀玉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她是1969年春天(2月6日)从天津坐火车来到河北省青县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天在县城吃过午饭,杨秀玉他们就坐着前来迎接的马车来到了马场大队,他们十三名天津知青被分派在马场五队,暂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里,杨秀玉和一名叫李小梅的天津知青暂时借住在社员董田生家。

董田生家四口人,有两个孩子,他家老大是个男孩,叫董玉武,当年十九岁。老二是个闺女,叫董玉芳,当年十七岁,杨秀玉、李小梅她俩就和董玉芳住在正房的西间屋子里,她俩也和董田生一家一起搭伙吃饭。

家里来了天津知青,董田生一家人都很高兴,每天吃饭的时候,董玉芳都要把饭碗给杨秀玉和李小梅端到面前,再把窝头递给她俩。杨秀玉和李小梅两个人在一个碟子里吃咸菜,只有她俩吃的咸菜是用熟棉油拌过的。看着董田生一家人这么热情,杨秀玉和李小梅心里都很温暖,也很感动。

河北的早春天气还很寒冷,乡亲们还都穿着棉衣棉裤,当时正值农闲时节,眼看着又快过春节了,社员们除了到附近的河沟边割一点芦苇做烧柴,也没有什么活可干。杨秀玉和李小梅在家歇了三天,也跟着董玉武和董玉芳去割芦苇了,天天在家吃闲饭,她俩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也很无聊。

看两名女知青也要跟着去割芦苇,董玉武就到砖厂借来一辆架子车,这样他们就不用挑担子了。去割芦苇的时候,董玉武让他妹妹和两名女知青都坐在车子上,他一个人拉车。回来的时候,车上装满了芦苇,他们四个人一起拉车。

当时村子周边的芦苇很少,要想多割一点芦苇,就要去十里路以外的河边去割芦苇,附近的芦苇早就被乡亲们割光了。早晨吃过早饭从家里出发,下午两三点钟回来,他们四人割的芦苇勉强能装满一车。一连去割了四五天芦苇,杨秀玉她俩和董玉武兄妹俩也就慢慢熟悉起来了,她俩都管董玉武叫玉武哥,管董玉芳叫玉芳姐。

那年秋后,队里为知青们盖了三间房子,修建了一个小院子,成立了五队知青集体户,杨秀玉他们十三名天津知青都搬到了新建的房子里吃住了,再也不用在老乡家里借住了。搬家那天,董田生的媳妇流泪了,她哽咽着对杨秀玉和李小梅说:“闺女,我真舍不得你俩搬走,以后你俩要常来串门……”

经过了大半年的朝夕相处,杨秀玉和李小梅对董田生一家的感情已经很深厚,她俩也舍不得董田生一家人,杨秀玉和李小梅已把董田生一家人当成了她们的亲人。特别是董玉武,在各个方面都像大哥哥一样关照着她俩,杨秀玉和李小梅都很喜欢董玉武,也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第二年初秋,刚满二十周岁的董玉武和三队一名叫王桂荣的女社员订婚了,王桂荣是三队王队长家的闺女,她长得很漂亮,还认识不少字,是五队队长靳大开说的媒。那天下午董玉芳到知青集体户给大家分喜糖,杨秀玉知道了董玉武订婚的消息,她心里莫名其妙地难受了好久。

秋收开始的一天上午,社员们在村南的十八亩地掰玉米棒子,一名叫靳二成的社员打死了一条小青蛇,他提着蛇尾巴把那条死蛇放在了杨秀玉的肩膀上,吓得杨秀玉哇哇大哭,差点没昏过去。董玉武看靳二成又欺负杨秀玉,他跑过去就是一拳,正好打在了靳二成的鼻子上,靳二成的鼻子流血不止,他捂着鼻子就回村去了。

靳二成原本就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这下可算找到了借口,当天中午他就去了董玉武家,往炕上一躺,就开始耍赖了。那天中午董田生的媳妇给靳二成煎了两个鸡蛋,擀了面条,以为给他弄顿好吃的也就完事了,没想到靳二成吃完饭还躺在炕上赖着不走,这下董玉武可真生气了,他把靳二成从炕上拽到地上,又拖到院门外,连踢带踹就是一顿揍,打的靳二成在地上嗷嗷怪叫。

在乡亲们的劝说下,董玉武才住手。他刚回到院子里,没想到靳二成又跟着进来了,这下董玉武可不干了,他跑到房门前,操起一把铁锨,回头就朝靳二成打了过去,靳二成看董玉武真打,他回头就跑,董玉武在后面紧紧追赶。看看撵不上靳二成了,董玉武用力把铁锨砸向了拼命逃窜的靳二成,只差一点点没打在靳二成的头上,靳二成头也不回地跑回了家。

从那之后,靳二成看到董玉武就像老鼠见了猫,老远就躲着走,也是从那以后,靳二成再也没敢欺负过天津来的知青。事后,靳队长批评董玉武:“你小子也太愣了,那把铁锨要是砸在靳二成的头上,要出人命的。”“队长,我心里有数,这样的人不给他点颜色瞧瞧,他还会欺负人。”董玉武笑着跟靳队长解释道。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爱情(下乡时她给两个农村孩子做了后妈)(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那次董玉武替杨秀玉出了一口恶气,知青们也都跟着借了光,大家都很感激董玉武,特别是杨秀玉,她更是发自内心地感激董玉武。

三年后,也就是1973年的春天,董玉武迎娶了王桂荣,知青们也都参加了董玉武的婚礼,每位知青都随了两块钱的礼金,杨秀玉还给董玉武买了一个洗脸盆,给王桂荣送了两双袜子。

婚后的第二年,王桂荣就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董秋英,因为那个董秋英是秋天出生的。中间隔了一年,也就是1976年的春天,王桂荣又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董春明,这个名字是杨秀玉帮着起的,她说春明就是春光明媚的意思。

那年冬天,王桂荣不听公婆劝阻,非要去出河工(挖河筑河堤),那时出河工队里一天给记十分工,中午管饭,一天还补助一斤小麦。出工的第二天傍晚准备收工时,王桂荣不慎落入水中,等社员们把她从冰冷的河水里救上来,她已经没有了呼吸。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塌了半边天,一向开朗乐观的董玉武就像变了一个人,再也没见他脸上有过笑容。

看着悲痛不已情绪低落的董玉武,再看看两个没娘的孩子,杨秀玉的心都碎了,只要有时间,杨秀玉就到董玉武家来帮着抱孩子,她还跑到县城,用六斤全国粮票兑换了二斤奶粉供应票,给孩子买回二斤奶粉。每次看到杨秀玉到家里来,董玉武的母亲都会眼泪汪汪地说:“你桂荣嫂子没有了,你玉武哥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渐渐地,董春明就拿杨秀玉当妈妈了,每次看到杨秀玉,董春明就咧着嘴笑,还管杨秀玉叫妈。每次听到董春明叫妈妈,杨秀玉心里就很难受,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1977年初秋,马场大队又得到了一个招工名额,大队干部把招工名额给了杨秀玉,让她去公社供销社当营业员。因为当时在马场大队插队落户的天津知青已经没有几个人了,特别是女知青,全大队还剩下三个人。杨秀玉却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招工名额让给了李小梅,她还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她说要留下来给董玉武的两个孩子做妈妈。

对于这个决定,李小梅坚决反对,她劝说杨秀玉:“秀玉,你可要想好了,这后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再说了,你爸妈也不会同意的。玉武哥是对咱们好,对咱们有恩,可报恩的方式有多种,你不能以身相许,不然你会后悔的。”

董玉武的母亲也不同意杨秀玉的这个决定,她哽咽着对杨秀玉说:“闺女,这可使不得,你是个黄花大闺女,咋能给两个孩子当晚娘(后妈),就算你愿意,我也不同意,我不能让乡亲们戳我的脊梁骨,我更不能让你的父母难过。”董玉武更不同意杨秀玉的这个决定,他说杨秀玉简直是瞎胡闹,董玉武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说这辈子不会给孩子找后妈的。

之后的日子里,杨秀玉经常抱着董春明领着董秋英在外面玩,还让两个孩子叫她妈妈。没多久,村里人都知道杨秀玉给两个孩子做后妈的事情了,还有人说杨秀玉已经和董玉武睡在一个被窝里了。

那年年末,杨秀玉的母亲和她弟弟突然来到马场大队(李小梅给杨秀玉的父母写信说了这事),正巧碰上杨秀玉抱着董春明领着董秋英在院子里玩,杨秀玉的母亲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是一巴掌,杨秀玉的脸上留下了五个清晰的指印。打完了,杨秀玉的母亲指着杨秀玉的鼻子说:“从今以后我没有你这样的闺女,以后再也不允许进家门半步,我们丢不起这个人。”

看着抱在杨秀玉怀里的董春明一个劲哭着叫妈妈,董秋英还咬了杨秀玉母亲的手,杨秀玉的母亲差点没气昏过去,杨秀玉的弟弟赶紧搀扶着她离开了马场大队。

那年春节前,杨秀玉和董玉武领取了结婚证,她做了两个孩子的后妈,成了董玉武的媳妇。因为杨秀玉已经没有退路了,天津回不去了,村里人也都早把她当董玉武的媳妇了。

婚后,杨秀玉对两个孩子特别好,比亲生的还亲,她对董玉武的父母也很好,就像对亲生父母一样。婚后第三年,杨秀玉又生了一个闺女,取名玉玉。

1981年春天,杨秀玉享受了插队知青的待遇,她被招工到县饮食服务公司,成了国营理发店的一名学徒工,半年后出徒成了理发师傅,是正式职工待遇,也转成了非农业户口。县城离马场不是很远,杨秀玉一个月能回家一两次。后来有了自行车,杨秀玉回家就方便多了。

到了1984年春天,董玉武承包了大队的砖厂,一干就是十多年,董玉武也确确实实大赚了一笔,他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富裕户。后来上级不让毁坏耕地,董玉武承包的砖厂被拆除复耕,他又买了大货车跑起了长途运输。

自从董玉武承包砖厂后,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他都会给杨秀玉的父母寄钱写信,杨秀玉的父母虽然不给杨秀玉回信,杨秀玉也能得到她父母的信息,因为她弟弟一直和她保持着联系。

1998年春节前,杨秀玉的弟弟给杨秀玉打来了电话,他说母亲病了,希望她回去看看。带着忐忑和不安,杨秀玉回到了天津,看着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的母亲,杨秀玉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疼,她扑通一声跪在了母亲床前。杨秀玉的母亲用手擦掉她脸上的眼泪,微笑着问杨秀玉:“闺女,他对你好吗?下次带他一起来吧,妈想见见他……”“妈,他对我很好,公公婆婆对我也好,以后我们常回来看您……”杨秀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二十年了,时隔二十年,杨秀玉才回天津看父母。那年她的闺女已经大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她的儿子董春明正在读大学,她的小闺女玉玉也上高中了。

两天后,杨秀玉的母亲就去世了,临终她也没闭上眼,等董玉武带着三个孩子赶到天津时,杨秀玉的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是董玉武跪在他岳母窗前,为他岳母闭上的眼睛。杨秀玉的母亲去世后,杨秀玉硬是把她父亲带到了青县,在青县生活了五六年,到了2005年,杨秀玉退休后才把她父亲送回天津,是她父亲强烈要求回天津和她弟弟一起生活的。父亲回到天津后,杨秀玉一个月给他弟弟两千块钱的辛苦费,直到她父亲去世。

退休后,杨秀玉在她家小区门口买了一间门面房,继续从事理发工作,找她理发的都是多年的回头客,有人骑着自行车来找她理发刮脸。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杨大姐流泪了,她说人这一辈子,首先要孝敬父母,第二要重情重义,要知恩图报,只有这样做了,一辈子才不会后悔。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爱情(下乡时她给两个农村孩子做了后妈)(3)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六十九岁的杨秀玉大姐还在从事着她喜爱的理发工作,她的顾客都是一些中老年人,杨大姐理发收费很低,理发刮脸加洗头只收九块钱。其实,杨大姐家里不差钱,她有退休金,三个孩子都有出息,她老伴在大闺女家的食品厂帮忙,大闺女一个月给他三千五百块钱的零花钱。杨大姐说自己到了这个年龄还开理发店,她就是为了找点事干,还有她多年的老顾客,她也舍不得大家。能为老顾客服务,能和顾客说话聊天,杨大姐说她每天都过得都很充实,只要身体允许,她会继续为大家服务的。

作者:草根作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