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道具兵器由来(京剧舞台上的刀)
京剧道具兵器由来(京剧舞台上的刀)之后便是把“竹片刀”变得明晃晃,这个流程的专业名词叫“摆锡”,这个工艺是锡粉加入水银,均匀地涂在竹制的刀坯子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均匀”是摆锡极高要求。在装饰的时候还会对刀做装饰,常见的是用红绸垫底,外缠用黑布带。选好竹料之后,一般是按照制成刀具的长度将竹筒劈开。旧时所制的单刀的长度一般有80公分,而现在舞台上的单刀已经没有那么长了,这与当下的演员追求小、轻、省力有关。劈好竹筒之后便将其切削成刀的形状,之后便将竹片剖成三公分到五公分左右的厚度。这一个步骤中需要有美术的功底。京剧《三岔口》剧照用来制作刀坯子的竹子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是新竹,所用的竹子都必须是砍伐之后放置一年以上的竹子,必须达到自然干裂的程度才能保证制成刀坯子的质量;第二,最好的制作材料是竹子的根部,因为根部紧密粗壮,故而韧性好,制成刀坯子之后也有很好的韧性。京剧
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电视、手机中观看戏曲作品,观众常常会被舞台上演员手拿的道具吸引。戏曲讲究唱、念、做、打,而在“打”这一门用到的道具,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等武器都会用到,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其中以单刀最为常见。
武生练习照
普通的士兵、夜行的强盗、孤独的行者使用单刀,也有一些英雄人物也使用单刀。观众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把明晃晃的刀舞的呼啸生风,在赞叹演员出色身段的同时,也为台上演员的安全忧虑,万一一着不慎,明晃晃的刀碰到身上,岂不会有生命危险?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拿京剧舞台上的单刀来说,行内称单刀为“刀坯子”,其主体都是竹子所制,所以即便是舞台上发生了磕磕碰碰也最多是有点皮外伤,绝不至于有生命危险。而从竹子到成为一口明晃晃的单刀中间会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这个流程甚至于打造一口金属刀具都相差无几。
京剧《三岔口》剧照
用来制作刀坯子的竹子有两个要求,第一,不能是新竹,所用的竹子都必须是砍伐之后放置一年以上的竹子,必须达到自然干裂的程度才能保证制成刀坯子的质量;第二,最好的制作材料是竹子的根部,因为根部紧密粗壮,故而韧性好,制成刀坯子之后也有很好的韧性。
京剧
选好竹料之后,一般是按照制成刀具的长度将竹筒劈开。旧时所制的单刀的长度一般有80公分,而现在舞台上的单刀已经没有那么长了,这与当下的演员追求小、轻、省力有关。劈好竹筒之后便将其切削成刀的形状,之后便将竹片剖成三公分到五公分左右的厚度。这一个步骤中需要有美术的功底。
之后便是把“竹片刀”变得明晃晃,这个流程的专业名词叫“摆锡”,这个工艺是锡粉加入水银,均匀地涂在竹制的刀坯子上。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均匀”是摆锡极高要求。在装饰的时候还会对刀做装饰,常见的是用红绸垫底,外缠用黑布带。
竹林
戏曲行业从不缺少名角,那些名角对于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讲究,对于道具更不必说,演员们常说:“好演员还得有好把子,那才能演好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有些演员甚至出现过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出现了刀具断裂的情况。1930年的时候,在天津东天仙戏园,有一个武生演员扮演武松,整体下来干净利索,曾连续演出很多场都座无虚席,但是在一次演出《狮子楼》武松杀西门庆的时候,武松的刀却断了,本来好好的一场演出,却被刀具破坏了整体美感,实在遗憾。
戏曲
关于传统工艺,不讲究的让人觉得是在亵渎,讲究的那是真讲究。制作单刀也有专门的讲究,比如在削竹片的时候,刀头最薄,只有几毫米厚,讲究的工匠会用骨胶把薄羊皮粘到刀头部分,以增强刀头的韧性和强度。以前制作刀具还分左手刀和右手刀,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差别了。
京剧武生
在制作舞台武器类别道具行内有一个名为“把子许”的,是这个行内最具有权威的老字号。他们在做刀具的时候都是在切削好竹子之后外面整体招上骡马的皮,这样便更大增强了刀具的韧性,而这个改革是一个极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