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世界排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世界排名(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1888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赫兹讲演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现在赫兹演讲仍然存在并被使用。186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大公爵将综合理工大学校升级为理工大学,1902年起大学另名Fridericiana。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语: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所以其既是一所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25000名学生以及约9500名雇员,年度预算8.44亿欧元。学校历史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时是一所综合理工大学校(Polytechnikum),是由巴登的路德维希大公爵于1825年10月7日,参考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样式创建而成。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简称KIT,创建于1825年,坐落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是欧洲著名理工大学,在理工界具有极高的声誉。
学校是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九所卓越理工大学联盟(TU9),欧洲航天局等组织成员。
KIT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享有盛誉,其校友和教授中诞生过“电磁波的发现者”海因里希·赫兹,“液晶之父”奥托·雷曼,“合成氨之父”弗里茨·哈伯,“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高分子化学之父”赫尔曼·施陶丁格,“汽车之父”卡尔·本茨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和社会名人。截止目前,前后共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学习深造。
根据2021年世界工程技术院校排名,KIT位列世界第70位。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语: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缩写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所以其既是一所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拥有约25000名学生以及约9500名雇员,年度预算8.44亿欧元。
学校历史
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时是一所综合理工大学校(Polytechnikum),是由巴登的路德维希大公爵于1825年10月7日,参考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样式创建而成。
186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大公爵将综合理工大学校升级为理工大学,1902年起大学另名Fridericiana。
1888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赫兹讲演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现在赫兹演讲仍然存在并被使用。
1900年,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1904年,成为德国第一所录取女性就读正规学业的大学。
1967年,根据巴登符腾堡州法律,更名为Universität Karlsruhe(TH)“卡尔斯鲁厄大学”,根据州议会的建议,在校名后保留(TH)的附加字样,以此强调自己理工大学的身份,所以其也称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TH即Technische Hochschule(工学院)的缩写,这在德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1969年,德国第一所培养计算机专业硕士生的大学。
1972年,成立德国第一个计算机系。
为了强调在科研领域的优势,2005年7月起在校名中增加“研究型大学”(Forschungsuniversität)的附加字样。
2006年4月11日,卡尔斯鲁厄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科研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签订合同,成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
大学理念
“教学(Lehre),科研(Forschung),革新(Innovation)”是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理念。
学院设置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拥有11个院系,43个专业。
Architektur -建筑学院
Bauingenieur- Geo- und Umweltwissenschaften -土木工程、地质与环境科学学院
Chemie und Biowissenschaften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学院
Chemieingenieurwesen und Verfahrenstechnik -化学工程与工艺学院
Elektrotechnik und Informationstechnik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Geistes- und Sozialwissenschaften -人文与社会学院
Informatik -计算机学院
Maschinenbau -机械学院
Mathematik -数学学院
Physik -物理学院
Wirtschaftswissenschaften -经济学院
KIT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主要由7个课题组成
Energieumwandlung-能源转换
Erneuerbare Energien-可再生能源
Erneuerbare Energien-能源存储及分布
Effiziente Energienutzung-能源有效利用
Fusionstechnologie-聚变技术
Kernenergie und Sicherheit-核能及安全
Energiesystemanalyse能源系统分析
微纳米研究中心
随着KIT微纳米中心的建成为成为一所欧洲的微系统及纳米技术领域的卓越研究中心创造了条件,该中心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开创了在纳米技术和微观系统工程学的知识基础。
KIT微纳米究中心的研究主要由7个课题组成
Nano- und Mikrofertigung-纳米及微米加工
Elektronische Eigenschaften-电子性能
Molekulare Bausteine-分子材料
Nanoskalige Materialien-纳米材料
Systeme-系统
Photonik-光电子学
Nanobiologie-纳米生物学
Nanocharakterisierung-纳米表征
光学研究中心
中心的研究主要由8个课题组成:
Kosmische Strahlung-宇宙射线
Dunkle Materie-暗物质
Quantenfeldtheorie-量子场理论
Experimentelle Kolliderphysik-实验碰撞物理
Theoretische Kolliderphysik-理论碰撞物理
Flavourphysik-味粒子物理
Neutrinophysik-中微子物理
Computergestützte Physik-借助计算机的物理学
Technologieentwicklungen-技术发展
亥姆霍兹会
1、能源研究
能源效率,材料和资源-能源供应的转换
可再生能源-面向未来的能源供应
存储和网络基础架构-可再生能源时代
科技,创新,社会-转型进程和能源系统的分析
核废料管理及安全和辐射研究-德国废除核电的预研
核聚变-作为长期选择
2、地球与环境研究
大气与气候
3、关键技术研究
超级计算机和大数据
科学和纳米系统技术
技术医学生物界面
科技创新与社会
4、物质研究
物质和宇宙
从物质到材料科学和生命
物质和技术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因“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与古列尔莫·马可尼共同获得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因“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被称为“合成氨之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Lavoslav Ružicka)因“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获得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
赫尔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获得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让·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纳米研究所所长,因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贡献和美国科学家克拉姆,佩德森共获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