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的基本功(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的基本功(一枝红杏出墙来)杏花开在二月,春天刚到杏花就争相开放,村里村外到处都是,诗人竟然折来放在金盘之中款待宾客,可见对花开烂漫的杏花有多么喜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如较早的有南北朝庾信的《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中国文学写杏悠久历史,先秦文献《管子》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杏。”,《山海经》记载:“灵山之下,其木多杏。”
杏花将开未开之时,嫣红如胭脂,迎风怒放之时,粉嫩欲滴,而将要凋谢之时,却灿白一片,花开花落,妩媚娇艳,姿态万千,杨万里的《咏杏》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写出了杏花的独特景象。
对于杏花的娇艳,还有神奇的传说,《西京杂记》中记叙道:"东海都尉于台,献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云仙人所食。"《述异记》也记载说,天台山有五色六瓣的杏花,叫仙人杏。
在中国古代文学早期(唐代以前),无论是文人雅士赋诗还是民间传说,大多都只是着眼于赞美春风中怒放的杏花的艳丽、馨香或者杏的神奇。无论是杏树还是杏花,在人们眼里都只是植物,更不用说有“出墙”的含义了。
如较早的有南北朝庾信的《杏花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杏花开在二月,春天刚到杏花就争相开放,村里村外到处都是,诗人竟然折来放在金盘之中款待宾客,可见对花开烂漫的杏花有多么喜爱。
如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闭门。
写的是杏花即使在饱受风雨摧残之后,显得七零八落,稀疏飘零,但是风停雨歇之时,斜阳照射之下,落花犹香。
到了公元九世纪初,杏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开始有所转变,杏花第一次成了一个活色生香的美女。如唐代诗人薛能的《杏花》诗: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在这诗中,这位杏花化作的美女站在青楼旁边,沾染上了青楼女子的习性,一点都不专情,反而满脸春风,朝人乱抛媚眼。
到了公元870年左右,美女杏花第一次遇到墙,墙里墙外的美女杏花,变得越来越暧昧。
如晚唐诗人吴融《杏花》诗云:
粉薄红轻掩敛羞,花中占断得风流。
软非因醉都无力,凝不成歌亦自愁。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
裴回尽日难成别,更待黄昏对酒楼。
这首诗把杏花比作一位娇俏的美女,在和煦的春风中的轻轻摇摆,她婀娜多姿,时而在水边顾影自怜,时而探出墙头脉脉含情,似有所期盼。
这首诗是红杏出墙的最早出处,但是这时候仅仅是形容红杏的美艳多情,并没有出轨的含义。
花再艳丽多姿,也比不过人比花娇,自吴融之后,杏花就成了一个与墙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幽怨的美女,有时候站在墙外被墙里人羡慕;有时候伫立在墙里羡慕墙外的人。
描写红杏遇到墙的还有宋代张良臣的《偶题》:
谁家池馆静萧萧,斜依朱门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
这首诗写出的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和春天的勃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不如唐代诗人吴融把杏花比喻成一个脉脉含情的美女。
还有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里的小园门前台阶布满青苔,可见这座花园的幽僻冷清,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显得无比幽静,可是火一般的一枝红杏出墙,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他的这首《游园不值》描写的红杏,其意象还是春色,与出轨和外遇没有什么联系。
金代元好问《杏花杂诗》云: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
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自太憨生。
描写一枝红杏横斜墙外,宛若一位盛装的宫女,粉脸半露,在晴朗的清晨斜倚墙头,楚楚动人。
以上举例说明,直到12世纪末,红杏出墙依然没有女人外遇的含义。
真正用“墙头”暗示女性出轨的是元代戏剧家白朴的《墙头马上》,剧中说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在墙头邂逅女子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李千金被私藏与裴家后花园七年。
而最早让“红杏出墙”与女人出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话本《西山一窟鬼》里形容一个女子的一句话:“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当女人、红杏再加墙头,三者相遇,就更加有了暧昧。
虽然冯梦龙说《西山一窟鬼》是宋话本,但是许多迹象表明其为元话本,应该在白朴的《墙头马上》之后成书。
由此可见,“红杏出墙”到元代以后才有女性出轨的含义,因为“墙”本来就是一个坏东西,深院之中,一墙之隔,便成了痴男怨女。
红杏本来就是春意的代名词,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所以红杏遇到墙,墙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已经“春色满园”了,墙能关得住吗?所以“红杏出墙”是必然的。自从元代以后,红杏的含义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有了一种含蓄的指代——女性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