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日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日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秦风———《诗经·秦风·无衣》
《诗歌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译文】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衫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上阵杀敌。
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国殇。
【诗歌赏析】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诗歌背景】《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百姓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当时的秦国只有两种人,不是农民就是战士。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这首诗歌就像开战前的请战书一样,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代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也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个人感受】昨天无意间,看到一个介绍阿富汗局势的报道,看的人很心酸很难受,回家后和先生聊起来,我问这个国家是啥情况,怎么老百姓过得这么悲惨,8岁的女孩,只要2000美元就被父亲卖给四十多岁的男人当老婆,而目的只是为了养活家里的10个孩子。
拿出地球仪还找了一下离中国不远,让人再一次动容,离得这么近,只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人民的自强不息,我们能安居乐业,而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炼狱来摧残一个孩子,再读到这首《无衣》,我在想中华民族的坚韧,顽强,团结自古就是流传了下来,这种精神是融汇到我们的血液中激励我们前进,我们作为华夏子民何其有幸,又怎能不去拼搏,不去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