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菱家电到底值不值得入(家电之都沉浮录)
美菱家电到底值不值得入(家电之都沉浮录)二十五年前,老一辈合肥人几乎都能清楚地记得,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还叫做“美菱大道”。合肥市的徽州大道,行人熙熙攘攘,绿带掩映下,各式车辆来去匆匆。可以预见的是,合肥,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不可避免地将卷入其中。1双子星“落”
可能是因为受到小米的影响,近来,手机大佬似乎一点也不安分。甚至就连手机界的“标兵”华为也入局其中。
随着5G时代的迅速到来和全球消费趋势向高端发展,一场智能家居家电普及风暴正在悄然兴起。
企业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一风口,华为、小米等已经硕果累累,
这一次,不光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斗争,传统家电企业自然也不会拱手相让。
可以预见的是,合肥,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不可避免地将卷入其中。
1
双子星“落”
合肥市的徽州大道,行人熙熙攘攘,绿带掩映下,各式车辆来去匆匆。
二十五年前,老一辈合肥人几乎都能清楚地记得,这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还叫做“美菱大道”。
在合肥,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条“荣事达大道”。
而在见证了产业雄起和城市换颜的光辉岁月之后,“美菱大道”和“荣事达大道”已经先后复名为徽州大道和阜阳路。
在获得道路冠名权的背后,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荣事达、美菱等多个合肥本土知名家电品牌的高光时刻。
1985年,一批国有企业面以扩大经营自主权和经济责任制为主的改革试点正在推进中,当时年产值仅176万的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以此为契机,赶上了中国电冰箱生产线引进的末班车,成功转产电冰箱,取名为“美菱”。
“美菱”,美过三菱,这个寄托着产业超越的名字此后也确实创造了中国冰箱产业的奇迹。
美菱公司在引进国外生产线之后,加大对冰箱消费方式的研究及转产力度,将原来冰箱大冷藏室的设计改变为大冷冻室,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变容式冰箱,从此引发了中国冰箱产业的变革。
这一改,让电冰箱行业的产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1989年,美菱冰箱用了4年时间,进入了行业第4位,并进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名单。
1993年,又一个4年之后,美菱成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公司,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这一年美菱冰箱产能突破50万台,位列行业第二。
1996年,美菱继A股上市之后又从B股市场上获得3.3亿港元。充足的资金把美菱的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80、90年代,合肥的家电产业并不是一枝独秀。
几乎,在美菱火爆全国的同时,“荣事达,时代潮”的广告词响彻大江南北。
1985年,荣事达的前身,合肥洗衣机厂引进日本三洋公司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后,积极与上海“水仙”品牌联营并研制新产品。
之后,1992年与香港丰事达合资创办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在这期间,荣事达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的荣事达公司。
1998年,荣事达洗衣机产量一举突破200万台,连续四年坐上了中国洗衣机市场王者的宝座。
荣事达和美菱并驾齐驱,并称为合肥家电产业“双雄”,一时风光无二。
他们是合肥本土家电品牌从破茧而出到引领全国的幕后功臣,也见证了合肥本土家电产业雄起的光辉时刻。
不过,令人感慨的是,转折很快到来。
随着90年代初期家电业完全竞争时代的来临,长虹、海尔等品牌的崛起,在大浪淘沙的市场化竞争中,合肥的本土家电企业发展缓慢。发展规划不明、品牌管理缺失、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逐渐暴露。
曾经闪耀的美菱,在1996年达到高峰之后,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
在市场竞争日益惨烈的背景下,除了冰箱、美菱还投资了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看似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并没有给美菱带来如同冰箱一样的增长。而这一错误的发展思路也让美菱错失了主业做强的机会。
依靠引进技术为生的路线越来越困难,遇到发展瓶颈的,不只是美菱。
没有核心技术、缺乏清晰战略规划的荣事达陷入了频繁“卖身”的怪圈。从美泰克到美的,再到惠而浦,荣事达多次易主。然而这并没有为荣事达带来转机,反而让品牌影响力不断被侵蚀。
此消彼长,曾经闪耀在合肥乃至全国家电产业的双子星,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慢慢被消费者遗忘。
2
“花”开全市
荣事达和美菱的两大品牌的衰落,是合肥本土家电品牌发展史上的遗憾,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合肥“家电之都”的产业地位。
在2000年前后,各地成长起来的各个家电巨头在抢食完沿海发达地区的市场份额之后,潜力巨大的内陆市场成为下一个目标。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业转移的需求应运而生。
合肥的家电产业发轫于70年代,起步较早,虽然起起伏伏,但是近二十年的发展为一方积累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因此,在沿海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合肥牢牢抓住了这次机会,积极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发展”的产业政策,开展“大招商”。
在“优惠政策”的牵引下,中国家电制造产业开始向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集聚。合肥也得以通过招商从侧面突破家电产业的发展“瓶颈”。
一大批家电企业,如海尔、美泰克、美的、长虹、格力、晶弘、惠而浦等企业相继落户,纷纷投资建厂或工业园。合肥迎来了家电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2004年到2010年期间,国内外家电巨头基本都到了合肥。随着这些巨头企业而来的还有美芝压缩机、广州万宝、凌达、京东方为代表的多个知名核心配套企业。
这些企业的到来为合肥构筑了从研发、零配件制造、整机组装、包装贴牌,到销售网络、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完整的家电产业链。
2009年,拥有产业链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合肥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家电生产基地,这进一步提高了合肥家电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2011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成为该市第一个千亿产业。也就是在这一年,合肥超越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如今家电产业集群已经花开合肥全市。
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体的西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区等为主体的西南部家电产业集中区,以新站高新区、长丰双凤开发区等为主体的东北部家电产品、物流及相关配套产业集聚区,以肥东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东部家电及配套、加工等产业集中区。
只是,现在家电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消费升级正在让家电消费从新增需求转变为更新换代为主,未来,创新型、智能化产品将成为消费的主流。
3
重“芯”出发
智能家电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代表着全球家电市场的消费升级已经开启,想要跳出中低端市场,唯有提升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合肥正在避开“正面迎敌”,从整机制造切入家电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芯片领域进行布局。
从全国范围来看,先有早些年的长虹、TCL、海尔、美的,后有近期的康佳、格力等纷纷加码,家电企业对芯片业务的重视,似乎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引入京东方是合肥“造芯”的开端。
2017年底,在京东方合肥10.5代线产品下线前,合肥新闻联播做了一个连续三期的《合肥有个京东方》的新闻联播。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表示:合肥是京东方的福地。
从1993年京东方成立、2000年登陆A股、2003年收购韩国现代的面板业务、到因屏周期血亏连续两年ST,京东方的业绩和股价就像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而这些都不能阻挡地方政府对于京东方屏产业的趋之若鹜。一开始,京东方在北京兴建5代线,每年带动缴税数十亿,北京市政府还从因屏周期景气上升的股价中获利不菲,高端制造业的乘数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随后2008年,合肥市政府在与深圳市政府的竞争中胜出,将京东方6代线招来了合肥,总投资额高达175亿元,而2007年合肥市总计用来发展的财政资金也就是30亿左右,除了85亿的银行贷款,剩下的60亿资本金缺口谁来补?
政府的信用背书为市场化融资奠定了基石,在看到政府出钱之后,A股的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纷至沓来。
京东方为合肥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2010年,6代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截至2017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已超1000亿,即使只有10倍的乘数效应,京东方能够带动的总的GDP,也已经超过了合肥市一年的GDP总量。
更重要的一点是,给京东方配套的上游企业,纷纷到合肥设厂;合肥甚至还把下游的企业也拉过来,实现京东方就近供货。
有了“京东方模式”的成功经验后,在2017年左右,合肥开始了大规模的芯片探索。其中,有两个项目引人关注。
一是合肥建投和中国台湾地区晶圆代工企业力晶合作的晶合集成,旨在为京东方解决配套的面板驱动芯片供应问题,其实还是在京东方生态圈里面的;
另一个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合肥芯”——合肥长鑫,主攻DRAM存储芯片,第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19纳米级DRAM芯片在合肥诞生。这也让合肥一举成为全国三大存储器基地之一。
在今天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合肥又迎来了新的机遇。
上海有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外向型发展能力;江苏南京的半导体与芯片等现代特色产业也具备全球竞争力。如果能够与长三角各地形成产业协同,共享人才与资本,合肥的造芯之路将更为开拓。
4
结语
合肥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本教科书。我们为其自有品牌没落而感慨的同时,也在为其新兴产业的崛起而祝福。
合肥家电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首先是一个内生生长、内生发展并带动产业集群效应放大的过程,典型性的代表企业就是包括美菱、荣事达、天鹅等家电品牌。
而本土家电品牌的崛起,则带动了整个合肥家电产业规模的提档升级以及配套件企业的集聚,为后期其他外省乃至国际品牌的进入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阶段即是由内生增长转为外向拉动的过程。合肥家电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在合肥政府通过出台大量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兴建了一批高新园区,提供了各式税收优惠、补贴、奖金等产业政策,从而引导下形成的家电产业聚集。
这样的引导性吸引来了海尔、格力、美的等大型企业,但随着本土品牌的渐渐没落,合肥家电“组装加工”的角色属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新的发展。
近年来合肥的转变有目共睹。
把握住最为关键的“芯脏”,巩固已经形成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而帮助城市牢牢掌握优势。芯片产业的异军突起,让人们看到了合肥家电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