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几种做法(试试这几种做法)
有哪几种做法(试试这几种做法)让孩子快点吃饭,他还是磨磨蹭蹭......让孩子早点洗澡睡觉,他一直拖延;视觉设计 | 樊薇 王荣佳栏目主持 | 杜润楠让孩子把散落满地的玩具收好,他一动不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授权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
作者 | 钱志亮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樊薇 王荣佳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让孩子把散落满地的玩具收好,他一动不动;
让孩子早点洗澡睡觉,他一直拖延;
让孩子快点吃饭,他还是磨磨蹭蹭......
养育过程中,家长经常碰到孩子不听话、不配合的时候,孩子不听话时,考验着家长的耐心和教育智慧。
大多数家长,当孩子不听话时,可能都忍不住会情绪失控,冲孩子发火、责骂。
这种方法刚开始可能还奏效:孩子迫于家长的怒火,乖乖就范。但次数多了,孩子也会对家长激烈的情绪免疫,无动于衷,甚至变得更加叛逆。
还有些家长,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但很快发现收效甚微,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当孩子不听话、不配合时,家长不妨试试下面这几种方式,比责骂、讲道理都有效。
和孩子共情,表示理解
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从这之后,他就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像以前那样,乖乖地听家长的话。
比如:孩子在浴缸洗澡玩玩具,水都冷了也不愿意起来;
去商场买东西,看到玩具非要买,怎么说都不听;
在小区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还不愿意回家......
家长希望孩子做出的行为,大多是依据自己的想法,遵循成人世界的时间和节奏,但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有时候和家长的想法不同,是很正常的。
如果家长想要孩子配合自己的安排来做事,更明智的做法是先和他共情,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示理解。
比如面对不想回家的孩子,可以对他说:
“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是不是?所以不想回家。”
面对想要买玩具赖着不走的孩子,可以对他说:
“我知道,这个玩具看上去很好玩,你想要买回家。”
得到理解的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看见,情绪能够较快地恢复平静,更愿意听家长的话。
如果只是一味地责骂孩子,朝孩子发火,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犟。更重要的是,粗暴的语言会破坏亲子关系,伤害孩子的心。
学会倾听,多听孩子说
喜欢对孩子讲道理的家长,想要说服孩子听自己的,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听听他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对事物的立场和看法是有很大区别的,家长不应该只以自己的感受为准绳,而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曾提醒过家长:
妈妈带着孩子上街玩,逛了一会儿后,孩子不愿意再走了,开始哭闹,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听话,想要好好跟孩子说说,哄着他继续逛街。
然而当妈妈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周围的事物时,才发现孩子这个高度,看到的是行人的腿,根本看不到精美的店铺、琳琅满目的商品。
这么单调、无趣的环境,孩子怎么可能坚持得下来呢?
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先放下自己的成见和一堆道理,学会倾听孩子,多听孩子说,这一点非常重要。
主动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才有机会了解到孩子不听话、不配合这一表面行为背后的缘由,避免误解了孩子。
当家长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不是强迫他听话,孩子才有机会得到锻炼,变得更有主见、更自信。
家长善于倾听,鼓励孩子表达,这种民主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更容易培养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使用恰当的沟通方式
孩子听不听话,还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心理学中有一个麦拉宾法则,也是人际沟通中最底层的逻辑。它说的是: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妆扮、肢体语言、仪态等等;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提高音量吼骂、讽刺挖苦,并不能让孩子更“长记性”,反而会让孩子第一时间对抗家长不友善的态度和语气,而忽视了话语里最关键的7%的内容。
反之,如果家长用比较平和、友好的态度和语气同孩子沟通,更能够把重要内容传达到孩子心中,孩子更愿意配合。
第一,多用商量的语气,少用命令、威胁的语气
孩子把牛奶撒到地上,比起“笨死了,赶紧给我擦干净”,这样的表达更好:“牛奶泼在地上,路都没法走了,你把抹布拿过来,把它擦干净吧。”
用商量、合作的心态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比起批评、命令,更容易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做出正确的行为。
第二, 多用简单、明确的提示,代替重复的唠叨、催促
孩子拖延到很晚还不洗澡,比起一直催他:“赶紧去洗澡!”“你洗不洗?”这样的表达更好:“已经很晚了,该洗澡了。”
唠叨和催促,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越来越不配合。简单、明确的提醒,更能调动孩子做事的主动性,慢慢形成自律。
那么,如果孩子就是故意不听话,又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比如:孩子一直拖延着不去洗澡;天都黑了,孩子还不愿意回去吃饭。
这里有2个小妙招:
(1)提供有限的选择
家长在自己期望的范围内提供可选项,一方面给孩子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另一方面孩子又能掌握做选择的主动权。
一般情况下,孩子感觉到可以自己做决定,会更愿意配合家长。
因此,家长可以平和地问孩子:
“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10分钟后再去洗?”
“你是想现在回家,还是再玩十分钟后回家?”
如果孩子选择“10分钟后”,可以再进一步告诉孩子:
“那我5分钟的时候提醒你一下,时间到了再提醒你一下。”
大多数时候,孩子不是蛮横不讲道理的,和父母约定好的事情,在一种友好协商的沟通方式下,孩子会愿意履行承诺、遵守规则。
(2)利用游戏的方法
孩子不听话时,利用游戏来让孩子配合家长,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方法。
有一位家长就曾分享过自己的心得:
5岁的儿子每天早晚总是不愿意刷牙,家长强行给他刷,他就到处躲,还时常为此哭闹。
后来,这位家长想到一个好办法,她拿着孩子最喜欢的奥特曼玩具,又买了一个小牙刷,让孩子早晚给奥特曼刷牙,告诉孩子“这样奥特曼才不会因为长蛀牙而牙疼,打不赢怪兽。”
孩子觉得很有意思,就尝试着做,然后她再顺势提出建议:“你想不想和奥特曼一样,每天早晚刷牙,不长蛀牙呀?”
孩子答应了,这样坚持了几天后,孩子居然不反感刷牙了,每天刷完自己的牙,还会给奥特曼刷一刷,嘴里念念有词:“要天天刷牙,不长蛀牙。”
就像这样,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但为了健康或成长必须得做时,家长就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比赛等游戏,或是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动画片里的“偶像”,和孩子互动,来达到想要的效果。
各位家长,你学会了吗?
转自 | 钱志亮工作室
责任编辑|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