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  没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可能不知道,电影不但能正着看,也可以反着看。有时去得晚了,前面没地方,就跑到银幕后面看,除了画面稍暗点与正面感觉不出差别。那时候开始一晚上放一部片,后来可能因为人们不过瘾,改为一晚上放两部片,有时没有那么多拷贝,放第一部片的同时,还要到外村放映点等人家放完了拿片,回来还要倒带子。回顾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电影。这样,一个村每年能轮到二、三次,每次连续放映两、三天。那时特别羡慕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到哪村都是村干部陪着,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天天能看好多好看的电影。现在来看,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相当辛苦的,天天要骑着摩托驮着沉沉甸甸的放映设备和拷贝走村串巷,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着实不容易。  那时候人们看电影的热情非常高,我记得那时在机磨大坑的北面放电影,当时天黑下来了,阴得很沉,不时还蹦达几个雨点,大雨即将来临,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1)

  喜欢电影,尤其怀念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场景。我们这一代农村小孩子童年的生活很单调,却又是美好的。回忆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村里放电影。一直以来,我对露天电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像是梦,有破碎的细节和朦胧的色彩。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2)

  在白天上着学时,不知哪个同学消息那么灵通,说晚上咱们村要演电影,放映的地方和电影片的名字都非常清楚。我们都盼望着天黑的到来,有时为了确认一下是不是真的,我放学后会提前跑到那地方看看架没架杆子、挂没挂银幕。当远远看到挂起的银幕,心中无比的高兴。电影承载起人们对美好世界的梦想,因为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那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世界,在幕布上流动的世界。

  那时放露天电影,地方很好找,哪个村麦场都不少,没有水的大坑底也绝对宽敞。在空地上竖两根铁管,用绳拉紧,将一块白色幕布的四个角拉起,牢牢地拴在铁管上,把音箱挂在银幕的下方。放映机簇拥在人群的中间,通常是是放一张桌子,桌子腿上竖着绑一根杆子,杆子上挂一个白炽灯泡,用于换片时的照明。那时候用电紧张,停电是常有的事情。所以,放映队同时还要备一台汽油发电机,放到远离人群的地方。我印象中用的还是比较老的电影放映机,放映机、功放机还是分离的,比较占地方。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3)

  为了晚上不犯困,中午我会睡一觉,保证精神饱满的把电影看到结束。夜幕开始降临了,一家几口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板凳、小马扎,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为了找个好位置,有的已经提前划了线、放了物件、占了位置。我一般吃过晚饭后,就赶紧往外跑,小孩子们一多,放映场的空地上就成了嬉戏打闹的地方。渐渐天暗了下来,当灯灭后放映机发出嗒嗒响的声音的时候,人群马上寂静下来。儿时看过的电影一说能说出一大串:《少林寺》《神秘的大佛》《少林弟子》《白莲花》《梅山奇案》《峨眉飞盗》《八百罗汉》《瓜棚女杰》《南北少林》《霹雳贝贝》《响马县长》《方世玉》……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4)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5)

  小孩子看电影说白了是看热闹,由于社会经历少,很多情节是看不懂的,只是直观的画面,比如历史题材片《屈原》,我一直没有看懂什么意思。印象深的往往是《少林寺》《少林小子》《黄河大侠》《长排山之战》等武打枪战的镜头,看完后第二天在课间,往往要讨论很长时间。最初的电影大多是遮幅的,后来宽银幕的电影渐渐多起来,最人的感觉是视野更加开阔,更像现在所说的“大片”。电影那流动的美丽画面,让我对外部世界充满的美好的幻想,进而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有时也让人心惊胆颤。看刘晓庆演的《神秘的大佛》,用刀拨开门栓,老和尚被挖掉眼睛时着实让人害怕,以致晚上睡觉都注意把门栓插紧。看了《画皮》鬼吸血的场景,吓得都不敢回家。武打片看多了,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什么最后肯定能报仇雪恨,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那时看戏曲片,是大人们的最爱,小孩子只有打盹睡觉的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与现在的电影对比,可以用朴实、真实来形容,那时人们包括导演演员都很敬业,也很纯朴,不像现在人这样浮躁,只追求商业利益。现在都很怀念那个年代的电影和那个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朴关系。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6)

  那时候人们看电影的热情非常高,我记得那时在机磨大坑的北面放电影,当时天黑下来了,阴得很沉,不时还蹦达几个雨点,大雨即将来临,可看电影的人们谁也不愿离去。当时计划放映的是一部新片《小巷幽兰》,连放映员也没有看过。面对热情高涨的人群,大队干部和放映员商量,还是坚持要给人们放。电影开始了,雨也开始慢慢下起来,没准备雨伞雨衣的人们被雨淋着也不愿离去,坚持看下去。后来雨势越来越大,实在是早淋得看不了了,才不忍散去。现在想来当时的场景非常感人。那个年代之所以喜欢电影,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还比较匮乏和单调,电影成为人们了解古今中外、瞭望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那时看电影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不像现在,网络和手机普及了,媒体非常发达,政府办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各村放电影,已经没有几个人看了,前后对比差距巨大。

  没看过露天电影的人可能不知道,电影不但能正着看,也可以反着看。有时去得晚了,前面没地方,就跑到银幕后面看,除了画面稍暗点与正面感觉不出差别。那时候开始一晚上放一部片,后来可能因为人们不过瘾,改为一晚上放两部片,有时没有那么多拷贝,放第一部片的同时,还要到外村放映点等人家放完了拿片,回来还要倒带子。回顾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电影放映队,轮流到各村放电影。这样,一个村每年能轮到二、三次,每次连续放映两、三天。那时特别羡慕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到哪村都是村干部陪着,好吃好喝好招待,然后天天能看好多好看的电影。现在来看,电影放映员的工作是相当辛苦的,天天要骑着摩托驮着沉沉甸甸的放映设备和拷贝走村串巷,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才能回家,着实不容易。

  时间过得真快,当银幕上出现“再见”字幕时,人们仍意犹未尽,舍不得离开,不像现在在电影院看电影,结尾字幕还没出人们就站起来安排离场了。有些人还围着放映员打听第二天晚上在哪儿放电影、放什么片,那时出村看电影是常有的事。电影散场了,人群向四面八方涌去,现在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皎洁的月光和远近传来的狗吠声。

7080后童年回忆电影:70后忆童年之露天电影(7)

  现在,露天电影离我们渐渐远去了。这样一种热热闹闹的群众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虽然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结果,但那种特有情味的失落,是令人深思的。在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交流、聚会的平台,融洽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现在影视剧海量充斥在电视、网络上,我们宅在家里、进入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那种感觉。

  这就是小时候让人魂牵梦绕,日夜思念的露天电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