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中不中的来历(怎一个酥字了得)
河南方言中不中的来历(怎一个酥字了得)而在三国演义中,关于“酥”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大才杨德祖爱耍小聪明,吃了曹某人的一口酥,让人家怀恨在心,终因“鸡肋”被斩于军中。 作为形容词,“酥”则代表“嘎嘣脆、容易碎”的意思;还有指代身体上的某种不适:酥软、酥麻等。对了,还有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光滑、有光泽——“酥胸半露”[舔屏]。南宋词人高宾王曾写道:“酥胸紫领巾,冰翦柔荑手。”最有名的是昌黎公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下面,我就来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家乡的一些独特方言。 “酥”这个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名词,一为形容词。 作为名词,“酥”除了本义之外,还代指“酒”、“油脂”及某类食品。
方言,又称“白话”、“土话”或“土音”,指的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的语言。某度释义为:“语言的地方变体。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通行于一个地区的话。"而方言土语形成一般是因为缺少适当的书面语,语言未达到准确描述的程度导致的。在复杂的方言区内,有的还可以再分为若干个方言片(又成为次方言),甚至再分为“方言小片”,一个个地点(某市、某县、某镇、某村)的方言,就叫做地方方言。
据我个人的理解分析,某地方言的构成大致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要素:不含政治因素、不违背公序良俗、叙事(物)表达贴切、琅琅上口。
河南地处中原,为“天下之中”。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河南方言直接继承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河南方言简练精当,当年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戏剧与方言》就幽默、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特点。
下面,我就来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家乡的一些独特方言。
一、“酥你”“酥”这个字有两种含义,一为名词,一为形容词。
作为名词,“酥”除了本义之外,还代指“酒”、“油脂”及某类食品。
作为形容词,“酥”则代表“嘎嘣脆、容易碎”的意思;还有指代身体上的某种不适:酥软、酥麻等。对了,还有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光滑、有光泽——“酥胸半露”[舔屏]。南宋词人高宾王曾写道:“酥胸紫领巾,冰翦柔荑手。”最有名的是昌黎公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而在三国演义中,关于“酥”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大才杨德祖爱耍小聪明,吃了曹某人的一口酥,让人家怀恨在心,终因“鸡肋”被斩于军中。
但这些都没有家乡方言中的“酥”字来得精彩、生动、传神。
“我酥你”!哈哈哈........不管是名使动还是形使动,结合上面的意思,神不?牛不?服不?怎么样,把你捶个乌眼窑、捣个满脸花远远不够,拧成齑粉才是终极形态。一个“酥”字给人无尽遐想, 形象、传神、具体,言简意赅却包罗万象、气势万千。厉害吧?什么九阴白骨爪、乾坤大挪移,我祭出“酥”字诀,谁与争锋?这妥妥人肉雷蒙机啊。
但是别慌,这句杀气腾腾的“酥你”却通常出现在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骂小孩子不听话能用,回应朋友小玩笑也能用。说“酥你”并不真要把你“酥”个七零八落、一滩烂泥。虽然语带威胁,但戏谑、吓唬的成分更多一些。如果真惹恼了,大多是以三字短语开头,然后老拳相向、不讲武德了。
怎么样,这下明白了吧?如果你来我们这儿,有人给你开玩笑时说“我酥你”,那么恭喜,你至少和他是好友关系,可以一起喝酒喝得酥烂的朋友,吃饭还不让你买单的朋友。
二、不粘在河南,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中”。但是在我们这儿,和“中”差不多意思的还有一个词“粘”。“粘”是个多音字,读音不同词性不同,这里念“zhān”,动词。
“你弄这事儿粘不粘哪?”“我看这事儿不粘。”
“那货过去根本不粘弦,上去人家给他弄个乌眼窑!”
这个词完整表达是酱婶的:“不粘三弦”。河南人说话简练,通常说“不粘”、“不粘弦”。据此,这个词都是与乐器三弦有关。我不懂乐器,三弦的制作有没有粘这道工序也不了解,大致应该是有的。那么这句话最初是不是从乐人那儿流传开来的,也未可知。
“不粘三弦”代指做事儿不行、不靠谱或者无济于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的意思。
三、木陈人说到这个“木陈人”,究竟是哪三个字,我查了好多资料,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只好用这三个字来表达。看似有关联的“陈”大概就是普通话里“碜”,但是读音有所不同。
《士兵突击》里,成才叫许三多“许木木”,是说许三多为人木讷、老实、软弱。但我们这里说的“木陈人”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
老家把那种爱说大话,夸耀自己,表现自己,比如我怎么样交际广认识人多能量大、我如何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等,实际嘛都不是的那种行为称作“木陈人”。前面说过,河南人语言简练,这个词还有一个叫法“木蛋”。“木”是行为,是动词。和一些地方说的“说话不嫌牙碜”看似有关联,但又有很大区别。百度词条里对“牙碜”的解释是:“1.食物中夹杂着砂子 嚼起来牙齿不舒服。2.比喻言语粗鄙不堪入耳。3.因声音尖厉难听而引起的感觉。如以尖钉划玻璃而作声,能令人身起寒栗。”排队1、3条解释,“木陈人”说话言语绝非粗鄙不堪入耳,相反还爱掉个文、拽个词,通常与所处的人文环境不符。大致有“酸”的味道在里面。
四、嘬捻在写这个词之前,我专门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这两个都是多音字[捂脸][捂脸][捂脸]。这里读“zuō niǎn”。另外一个不同音也不同义的就不说它了。这里的“zuō”我一直在想用哪个字,“嘬”?“撮”?最后还是用了这个“嘬”,原因我下面会讲。
“嘬捻”(完整的说法是“嘬捻子壶”)是指不行、没希望的意思,是上文中“不粘”的特殊环境补充用语。“不粘”应用范围较广,而“嘬捻”则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使用。比如,“你今天打麻将手气怎么样?”“不想说......又嘬捻了。”“今儿嘬哩很......”
看看,这里知道我为什么用这个字了吧?“嘬zuō”是吸吮的意思,怎么吸吮?不得把嘴收拢起来最小化吗?输光了没有兴高彩烈咧着大嘴笑的,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没人同情你,干脆把嘴嘬起来不吭声。当然,这里也有生气撅嘴的意思。
最后,借用学者周海中教授的话作为结尾:......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临消失的民族语言。保护汉语方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和社会安定。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在这里我表示对那些在家里也说普通话的行为很不以为然。)
5.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