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讲堂打造文明前沿阵地(四德巡礼东平)
道德讲堂打造文明前沿阵地(四德巡礼东平) 袁德英的婆婆今年88岁,早年患有眼疾,几乎双目失明,如今吃饭穿衣都需要专人照顾。“早上7点起床,先到婆婆屋里帮她梳头擦脸,然后再把早饭端进去……”袁德英向记者介绍了自己10余年来的日常。耄耋之年的婆婆衣着干净整齐、面色健康红润,这都是袁德英细心照料的结果。“照顾老人本来就是我该做的,也是给我的儿媳做个榜样。”袁德英笑着说,“这次上了‘四德榜’很光荣,以后会继续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 据了解,在史楼村,像袁德英这样的好媳妇不在少数。近年来,东平街道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文明村镇创建”“村风民风评选”“志愿服务队”“四德榜”建设为载体,有效推动街道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共打造省级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20个,推选市级“文明家庭”4户、县级“好婆婆”7人、“好媳妇”15人。 东平县立足当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近年来,东平县把“四德工程”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并以“大善东平”道德品牌创建为引领,持续开展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涌现出了王炳兰、赵庆收、李曙光、徐衍全等省市级“好人”、道德模范典型50余名,“四德榜”建设实现全覆盖,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德育新载体
全方位营造“善德”氛围
清风徐徐,水波荡漾。近日,记者来到大清河畔的东平县清河公园。公园景色优美,舒适恬雅,不少群众在此享受着美好的休闲时光。公园内随处可见“四德工程”宣传栏,宣传栏上的道德标语配上清新有趣的漫画,内容通俗易懂,教育成效显著。不远处矗立着新颖大方的“中国梦”元素雕塑,群众在游玩时除了收获欢乐,还能感受到精神力量的滋养。“宣传栏上的标语和漫画都很有意思,看了很受启发。”一位正在公园内散步的市民说。
近年来,东平县凝心聚力抓好城市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结合文章,让道德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从细微处着手,从身边环境出发,依托公园宣传栏、健康标识、园林雕塑等载体,积极推进道德元素进公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警语、文明行为、“中国梦”等元素融入公园环境中,让市民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道德文化熏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东平县住建局负责人表示,东平县近几年在打造“四德”主题公园、营造浓厚宣传氛围上猛下功夫,先后在清河公园、人民公园、龙潭湖公园及城市街头绿地建设文化墙、人文雕塑15处,设置道德宣传栏、公益宣传牌30余块,增加垃圾分类亭25个,张贴公益广告200余张。在城市建设方面,深入开展建筑工地围挡升级改造,要求城区建筑工地围挡用于公益广告宣传的面积不少于30%,重点工程项目和关键节点的建筑工地围挡用于公益广告宣传的面积不少于40%。同时,将公益公告宣传纳入安全文明工地监督检查内容,督促参建单位提高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认识,激发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截至目前,城区20个建筑工地累计制作、更换公益广告围挡2000余平方米。
智育德育有机结合
借力教育彰显“四德”
东平县借力基础教育与公众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从内心深处帮助市民树立向善意识,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有序进展。
“这是我们上学期评出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先进典型,有教师,也有学生。”在东平县佛山小学校园内,大队辅导员翟明菲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东平县佛山小学在创建“和美校园”的同时,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推荐评选活动,评出了“和美少年”“优秀中队”“文明之星”“最美办公室”等典型,将美德教育作为学习和实践的内容,积极提高师生综合素养,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行动落地生根。“对于上榜的同学,我们不仅会在学期末通过奖状鼓励,还会制作喜报送至学生所居住的社区,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受到鼓舞和激励。”翟明菲说。
除此之外,佛山小学分别从“孝德、诚德、爱德、仁德”4项主题入手,开展“慈善一日捐”“学习道德规范”“走进敬老院”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四德工程”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东平县公民道德建设在公众教育方面同样有了新“花样”。该县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公民道德教育馆,全馆建筑面积2400余平方米,集宣传、展示、教育、实践功能于一体,将传统展示手段和现代传播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声、光、电及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各级道德模范、道德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发人们至善至美的道德本性。截至目前,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近18万人次。
东平县各乡镇(街道)建起“公民道德墙”,彩瓷统一烧制的千套“新二十四孝”图覆盖全县各村居,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生动教材。各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单位积极开办“道德讲堂”,每月不少于1场次,不定期邀请县内外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及道德典型人物,围绕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文明礼仪、理想信念等对干部群众进行授课,进一步推进全县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内外兼修
乡村建设与“四德工程”齐头并进
素洁典雅的徽式建筑、尊老爱幼的淳朴乡风,这不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象,而是东平县东平街道史楼村的真实写照。
今年66岁的袁德英是史楼村村民,10余年来,她不计回报,无微不至地照顾行动不便的婆婆,深受村民赞誉,被评为史楼村善行义举“四德榜”先模人物。
袁德英的婆婆今年88岁,早年患有眼疾,几乎双目失明,如今吃饭穿衣都需要专人照顾。“早上7点起床,先到婆婆屋里帮她梳头擦脸,然后再把早饭端进去……”袁德英向记者介绍了自己10余年来的日常。耄耋之年的婆婆衣着干净整齐、面色健康红润,这都是袁德英细心照料的结果。“照顾老人本来就是我该做的,也是给我的儿媳做个榜样。”袁德英笑着说,“这次上了‘四德榜’很光荣,以后会继续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
据了解,在史楼村,像袁德英这样的好媳妇不在少数。近年来,东平街道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文明村镇创建”“村风民风评选”“志愿服务队”“四德榜”建设为载体,有效推动街道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截至目前,共打造省级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20个,推选市级“文明家庭”4户、县级“好婆婆”7人、“好媳妇”15人。
东平县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坚持智育德育相结合,将公民道德建设植根于乡村振兴工作中,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大善东平”道德品牌的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行动中写下了合格的东平答卷。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