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解密(一起读经典之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解密(一起读经典之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3]嗌干:嗌,yi,音易。就是指食管的上口。嗌干,就是指食管上口之咽喉部有干燥的感觉。[2]锐骨:就是指掌后尺侧部隆起的骨头。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注释】[1]心系:就是指心脏与其他脏腑想联系的脉络。
【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 [2]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 [3]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4]。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心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主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释】
[1]心系:就是指心脏与其他脏腑想联系的脉络。
[2]锐骨:就是指掌后尺侧部隆起的骨头。
[3]嗌干:嗌,yi,音易。就是指食管的上口。嗌干,就是指食管上口之咽喉部有干燥的感觉。
[4]臂厥:就是指因手臂的经脉之气厥逆上行而导致的病证。
【白话解】
心的经脉手少阴经,起始于心中,从心出来以后就联属于心的脉络,然后就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小肠腑;它的支脉,从心的脉络向上走行,并挟行于咽喉的两旁,此后再向上行而与眼球连络于脑的脉络相联系;它直行的经脉,从心的脉络上行至肺部,然后再向下走行而横出于腋窝下,此后再向下沿着上臂内侧的后缘走行,且循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后方,一直下行而至肘内,再沿着前臂内侧的后缘循行,直达掌后小指侧高骨的尖端,并进入手掌内侧的后缘,再沿着小指内侧到达小指的前端,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衔接。
手少阴心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渴而想要喝水等症状,这样的病证就叫做臂厥证。
手少阴心经上的腧穴主治心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眼睛发黄,胁肋疼痛,上臂及下臂的内侧后缘处疼痛、厥冷,掌心处发热、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1]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 [2],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3 ]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 [4]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 [5],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要】本段介绍了小肠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
[1]踝:即指手腕后方尺侧部隆起的骨头。
[2]肩解:就是指肩关节后面的骨缝。
[3] 䪼:zhuō,音拙,是指眼眶下的部位,其中还包括颧骨所连及的上牙床的部位。
[4]颔:hàn,音汗,指下颌骨正中下方的空软部位,即平常所说的下巴颏。
[5]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肠为受盛之官,承接胃所腐熟的水谷,并泌别清浊,使其精华营养全身,其糟粕归于大肠,其水液归于膀胱。小肠有病,则水谷不分,清浊难别。是故小肠可以调节水液的产生,而其所络属的经脉——小肠经也就可以调治水液方面所发生的病证。
【白话解】
小肠的经脉手太阳经,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沿着手外侧的后缘循行而向上到达腕部,并出于腕后小指侧的高骨,由此再沿着前臂尺骨的下缘直行而上,出于肘后内侧两筋的中间,再向上沿着上臂外侧的后缘,出于肩后的骨缝处,绕行肩胛部,再前行而相交于肩上,继而进入缺盆,深入体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心脏,此后再沿着食管下行并贯穿横膈,到达胃部,最后再向下行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它的一条支脉,从缺盆部分出,沿着颈部向上走行而到达颊部,再从颊部行至外眼角,最后从外眼角斜下而进入耳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颊部别行而出,走向眼眶下方,并从眼眶下方到达鼻部,然后再抵达内眼角,最后再从内眼角向外斜行并络于颧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衔接。
手太阳小肠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咽喉疼痛,颔部发肿,颈项难以转动而不能回顾,肩部就像在被人拉拔一样紧张疼痛,上臂部就像已被折断一样剧痛难忍等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上的腧穴主治液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以及颈部、颔部、肩部、上臂、肘部、前臂等部位的外侧后缘处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1];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2];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 [3]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 [4],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 [5],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6],至小指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7]。是主筋所生病者 [8],痔疟狂癫疾,头囟 [9]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10]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要】本段介绍了膀胱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
[1]巅:是指头顶正中的最高处,也就是百会穴所在的位置。
[2]耳上角:就是指耳尖上方所对之头皮的部位。
[3]肩髆:髆,bó,音勃。即指肩胛骨。
[4]膂:lǚ,音吕,挟行于脊柱两旁的浅层肌肉叫做膂。
[5]髀枢:髀,bì,音毕,指大腿。髀枢,即指髋关节,又称大转子,为环跳穴所在的部位。
[6]京骨:就是指足小趾本节后向外侧突出的半圆骨,也即京骨穴所在的部位。
[7]踝厥:是指腘如结等症状而言;这些症状都是由本经经气自外踝部向上逆行而导致的,故名踝厥。
[8]是主筋所生病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说明阳气可以濡养经筋。太阳经为阳气最充足的经脉,其阳气不足则经筋无以所养,所以足太阳膀胱经可以主治筋所发生的病证。
[9]囟:xìn,音信,即指顶门。婴儿头顶骨缝未合之处称为囟门。
[10]尻:kāo,即指骶骨的末端。自腰以下至骶尾骨(第十七至二十一节)通称为尻。
【白话解】
膀胱的经脉足太阳经,起始于内眼角,向上经过额部而交会于头部的最高处——巅顶;它的一条支脉,从巅顶走行至耳的上角;它直行的经脉,从顶巅向内深入而络于脑髓,然后返还出来,再下行到达颈项的后部,此后就沿着肩胛的内侧,挟行于脊柱的两旁,抵达腰部,再沿着脊柱旁的肌肉深入腹内,而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肾脏,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另有一条支脉,从腰部分出,挟着脊柱的两侧下行并贯穿臀部,而直入于膝部的腘窝中;还有一条支脉,从左右的肩胛骨处分出,向下贯穿肩胛骨,再挟着脊柱的两侧,在体内下行,通过髀枢部,然后再沿着大腿外侧的后缘向下走行,而与先前进入腘窝的那条支脉在腘窝中相会合,由此再向下走行,通过小腿肚的内部,出于外踝骨的后方,再沿着足小趾本节后的圆骨,到达足小趾外侧的末端,而与足少阴肾经相衔接。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之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曲,膝腘部就好像已被捆绑住一样紧涩结滞、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踝厥病。
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主治筋所发生的疾病,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与颈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鼻塞或鼻出血,项、背、腰、尻、腘、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不能活动。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人迎脉的脉象要比寸口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人迎脉的脉象反而会比寸口脉的脉象小。
【原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1],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 [2],咳唾则有血,喝喝 [3]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4]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 [5],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 [6],大杖重履 [7]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提要】本段介绍了肾经的循行路线,所属之"是动病"、"所生病",以及其经气盛、经气虚时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注释】
[1]邪走足心:邪,其读音、意义均与"斜"字相同。邪走足心,就是指肾经的经脉从膀胱经经脉的终点出发后,斜行走向足心部的涌泉穴。
[2]漆柴:漆,就是指黑色。漆柴,就是形容患者的面色黯黑无泽,就好像烧焦了的黑色木炭一样。
[3]喝喝:是形容喘息之声。
[4] 䀮䀮:huānghuāng,音荒荒,是形容视物不清的样子。
[5]肠澼:是指病邪澼积于肠中,即指今天所说的痢疾。
[6]缓带披发:缓带,就是放松衣带;披发,就是披散头发。其目的是使身体不受束缚,气血得以畅行无阻。
[7]大杖重履:大杖,就是粗而结实的拐杖;重履,就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上一双鞋子。因古人睡觉时多需另换睡鞋,起床后再将睡鞋换下,但体弱的人起床后不脱换睡鞋,而是在睡鞋外面再套上一双鞋子,故称重履。大杖重履,在此用以形容动作徐缓的样子。
【白话解】
肾的经脉足少阴经,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斜行走向足心部,出于内踝前下方之然谷穴所在的部位,然后沿着内踝的后方,别行向下,入于足跟部,再由足跟部上行至小腿肚的内侧,并出于腘窝的内侧,此后再沿着大腿内侧的后缘,贯穿脊柱,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肾脏,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膀胱腑;其直行的经脉,从肾脏向上行,贯穿肝脏和横膈膜,而进入肺脏,再从肺脏沿着喉咙上行并最终挟傍于舌的根部;另有一条支脉,从肺脏发出,联络于心脏,并贯注于胸内,而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衔接。
足少阴肾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像漆柴一样黯黑无泽,咳唾带血,喘息喝喝有声,刚坐下去就想站起来,视物模糊不清,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以及心中如悬挂在空中似的空荡不宁,其感觉就好像处于饥饿状态一样等症状;气虚不足的,就常常会有恐惧感,其病证发作时,患者心中怦怦跳动,就好像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以上这些病证就叫做骨厥病。
足少阴肾经上的腧穴主治肾脏所发生的疾病,其症状是自觉口中发热,舌头干,咽部肿胀,气息上逆,喉咙干燥而疼痛,心中烦乱,心痛,黄疸,痢疾,脊柱及大腿内侧后缘疼痛,足部痿软而厥冷,嗜睡,足底发热并疼痛。
治疗上面这些病证时,属于经气亢盛的就要用泻法,属于经气不足的就要用补法;属于热的就要用速针法,属于寒的就要用留针法;属于阳气内衰以致脉道虚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都应当增强饮食以促进肌肉生长,同时还要结合适当的调养——放松身上束着的带子,披散头发而不必扎紧,从而使全身气血得以舒畅;此外,即使病患尚未痊愈,也要经常起床——手扶较粗的拐杖,足穿重履,缓步行走,作轻微的活动,从而使全身筋骨得以舒展。属于本经经气亢盛的,其寸口脉的脉象要比人迎脉的脉象大两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