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18岁时写的一首诗(李白作的菩萨蛮)
李白18岁时写的一首诗(李白作的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的诗,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可他的词,却极少存世,也就鲜为人知。如这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文 / 烟雨立凡
论及中国诗坛,“诗仙”李白当属史上第一人也,无人出其右,恐无争议。
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擅长五绝,王昌龄等则是七绝占优。
而同时兼长二者,作得雄奇飘逸,徜徉恣肆的,惟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人们大都耳熟能详。可他的词,却极少存世,也就鲜为人知。
如这首《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秋抒怀之作。教科书般的将秋思乡愁,抒发的淋漓尽致。果然,诗仙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功底了得。
远处的层林披上烟雾的轻纱,秋寒的山色,宛如碧绿的腰带。
暮色染高楼,而楼里有人倚栏在忧愁。
望着青色的石阶,空无一人;鸟儿正急急地飞回巢内。
哦,哪里是我归乡的路呢?过了十里长亭,又是五里一短亭。
看似平白直铺,却字字玄机,结构考究。作者十分用心。
“烟如织”对应“伤心碧”,此情此景,恐怕每个人都会怀思吧。作者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悲伤之意,既借景,又显怀,毫不遮掩。
整首词的意境推进,明显沿着递进关系走。“暮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愁”。“入”字用得十分精巧,神来之笔也。
犹如一个长镜头,画面由远拉近,再推进楼里。观众才发现,哦,原来楼上有人在忧愁呢。
换作别的词人,或导演,可不敢如此铺陈。可这是李白呵,一个“入”字,就把前面一句与高楼,与楼中人带上了关系,而且直接点题,这人在独自忧伤。
下片就是重点了。“空”与“归”二字,强烈的对比,人在楼上忧愁,看着空空的台阶发呆。而此时,倦鸟归巢,怎不使人悲由心起呢?
那鸟儿都知道回家,可自己有家却难归,怎一个愁字了得?
结尾一句,感觉有点似是而非,让人心急。这人到底是回呢?还是不回?
可是李白不急。因为他知道,回乡的路,肯定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小亭。驿道的规制这是这样呵,除非不走官道。
何况,归乡路上,也是愁肠寸断呵,碰上“枯藤老树昏鸦”秋风萧瑟,再来个“断肠人在天涯”,也是离人常态啊。
“长亭连短亭”写得真好,可与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和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媲美。
只不过,李白没那两人矫情。
疑问一。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存世的有968首。不过,《李白全集》却收录了1010首。
窃以为,肯定有极少部分作品,混水摸鱼的被编其内。看来,蹭热度,绝非今人独有。
这其中,约有20余首李白的词,如《菩萨蛮》《忆秦娥》等,位列其中。
此词究竟是否李白所作,争论并无结果。但是,同时期的韦应物都能写出“胡马,胡马”(调笑令)类的小词,李白岂不更是信手拈来?一小令而已。
存疑二。词里的“楼上有人愁”,究竟是女人愁,还是男子忧,后世喋喋不休。
那楼若是闺房,肯定是嫁妇思乡。否则,便是李白、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等喜欢游历四方的诗人了。
窃以为,那愁人肯定是李白。他既然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归应是常事,“谪仙人”也是人哦。
但这些疑问丝毫不影响李白在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唐末五代以降,从《花间集》开始,所有的唐宋词选集中,编者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以示敬意。
因此,宋代黄昇《花庵词选》到近代王国维等词学大家,均尊李白为“百代词曲之祖”,这倒是错不了的。
作者 / 烟雨立凡,一本书,一杯茶,只谈温暖不言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