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尚平 百科(郭尚平们的家国情怀)
郭尚平 百科(郭尚平们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党越战越坚强伟大中国共产党十年伟业三大桩迎来建党百周岁
党的二十大开幕的次日中午,我正在食堂吃午饭,电视中的央视主持人正播报着盛会,我手机收到一条微信,是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郭尚平院士发来的,他在信息中说:“聆听学习在我党二十大开幕会上的报告,深受教育和极感鼓舞,感想殊多。关于十年伟大成就和今后中心任务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谨赋打油诗三则以纪之。”
我的心头忽然为之一震,恍惚间仿佛看到了我已逝去的爷爷,他和郭院士同龄,身材同郭院士一样清瘦。他年轻时参加过剿匪,1956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师转业至大西北的荒漠戈壁,从此开启了与石油结缘的一生。他也喜欢写打油诗,如果今天他还活着,或许也会如郭院士一样把写好的诗念给我们。
郭院士的诗是这样写的:
(一)
伟大中国共产党
十年伟业三大桩
迎来建党百周岁
我党越战越坚强
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最显彰
实现百年大目标
全面脱贫入小康
(二)
高瞻远瞩好领导
今后任务指明了
建成现代化强国
第二百年大目标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把握好
中国化和时代化
马列理论要提高
(三)
中央报告再指明
教科人才是支撑
科技第一生产力
第一动力是创新
吾辈科技专业人
义无反顾去执行
成果人才献祖国
中华民族大复兴
落款为“郭尚平、罗广芳,2022年10月16日”。看着这似曾相识的诗体,我的思绪竟不知不觉飘到了遥远的青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我的爷爷奶奶和无数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者们一起,在茫茫戈壁上徒手建起了那座名闻天下的“帐篷城”——茫崖,以及诞生了无数石油文学与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高原油城——冷湖。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的郭尚平院士也在用他的知识,与无数和我祖辈一样的石油人们一起,在更为遥远的新疆克拉玛探索开发石油的方案。
还记得今年夏天在郭院士办公室采访时,他反复提到的八个字—“科研创新,为国为民”,他说作为一名中国的科学家,这就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品质和精神。他告诉我:科学本身是无国界、无政治属性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有政治属性的。因而从事科研工作,为谁服务是一个根本问题。所以他认为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就是要为党为国为人民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这不仅是激励他在科学道路上潜心探索的动力,也是他一生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初心。
电视主持人还在报道全国各地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的新闻,我突然很想把郭院士的这段文字转发给央视的朋友,请他们也去采访一下这位耄耋之年的石油老党员。但转念一想,我为何不自己写一篇文章呢?我身上流淌的血液,是翻越过昆仑山,探测过柴达木盆地,踏遍了鄂尔多斯盆地,如今来到首都北京的石油血脉,是饱含温度与情感的。我成长中身边的长辈们,都是和郭尚平院士一样,有着一颗赤诚之心献身石油的老一辈石油人们,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挖掘、记录并书写这些身边的“郭尚平们”。
我给郭院士回了条信息:“我要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您身上的精神。我可以在文章中引用您的诗吗?”郭院士很快回复:“向您请教。敬请斧正。当然可用。谢谢!”这是多么谦逊的一位老人啊!
我能想象到他和夫人在屏幕前观看二十大开幕时激动的心情,因为对于他们那一代人而言,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历史性的。1950年12月,当重庆市三区(沙磁区)区委组织部长李高平通知他去谈话,并正式告知其已被批准入党时,郭尚平还是重庆大学矿冶系四年级的一名学生。1951年1月31日,郭尚平怀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在重庆大学党支部宣誓入党。那一年他21岁,他的入党介绍人,重庆大学党支部书记杨长全、支部委员徐友乾,以及负责具体培养、教育、考察他的支部委员文国荣都是地下党员,而当时重庆大学的18名党员都是在读学生或刚毕业的教员,他们大部分也都是地下党员。从此郭尚平下定决心:对党要绝对忠诚,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竭尽全力去完成党的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党叫干啥就干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党和人民利益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70多年后,当郭院士重温这段历史时,他告诉我:“这个誓言是当时的真正心情,是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赴汤蹈火牺牲生命的坚定革命意志和火热革命热情。当时对党的任务,我思想里考虑更多的是对敌斗争,其次才是专业学习。我虽然是一个学技术专业的学生,但是当时的思想重点不在专业上,而是在革命斗争上。天天想着去参军打仗,先是报名了解放军,后又报名参加志愿军,但两次参军学校都没批准。当时的形势先是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全国大陆解放后,对外要集中力量抗美援朝;在国内,特别是云贵川桂湘等省要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武装势力继续斗争,当年国民党特务杀害我校工学院土木系的学生团员游开鑫同志就是血淋淋的实例。因此我们在校学生,特别是党团员斗争意志坚决,一面继续学业,一面提高警惕,随时都注意着对敌斗争。所以入党宣誓时,我想得更多的具体内容是对敌斗争,是对党忠诚,随时听党的号召,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准备斗争,准备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牺牲生命。”
这让我又想到了我爷爷,印象中他每逢“七一”“八一”“十一”这种日子,都会很认真的写下一些顺口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信纸上,有的寄给他在外地的老战友,有的则存起来,孩童时代的我根本不懂他在干嘛。及至如今,我才逐渐理解,爷爷们所写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顺口溜,那是一种信仰,是他们那一代人身上永不可磨灭的光荣与骄傲。
两次参军未遂的郭尚平后来通过组织的不断教育,也逐渐认识到:学好专业,建设祖国,是与参军作战同样重要的革命任务,并开始产生了“学好技术,建设祖国”和“科研创新,为国为民”的思想。用郭院士自己的话来说,“这两阶段的思想转变是不矛盾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指导思想本来也有我之前的思想基础。小时候看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家,便立志长大后要学习理工,发展工业,制造武器,保卫祖国,后来立志“科研创新,为国为民”,其实也都是忠于人民忠于党,党叫干啥就干啥,所以这个思想转变是比较容易的。”
1957年夏天,郭尚平结束了在苏联4年的留学生涯回到祖国,被分配至石油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工作,6月底,他与未婚妻罗广芳在重庆完婚。1958年3月,郭尚平带领工作组奔赴新疆编制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方案,同年9月受到朱德副主席接见。1960年11月,为支援大西北建设,郭尚平自愿举家迁居兰州,并组建了中科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渗流力学研究室。1961年3月,郭尚平转战东北,任石油工业部大庆油田开发工作组渗流研究计算组组长,领导完成了大庆油田第一个开发区设计渗流研究计算。他和同事刘慈群提出的“非均质油田开发水动力学计算方法”在大庆油田得到应用。1962年8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并和郭尚平握手谈话予以鼓励。此后的郭尚平逐渐产生了“微观渗流”和“生物渗流”的科学思想与实现设想。1963年,钱学森召集郭尚平汇报并决定建立渗流力学所,而他的科学设想此后也被逐渐应用于除石油工业以外更为广泛的范围,甚至医学领域。1965年9月,王震将军召见郭尚平,嘱咐其利用科技力量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发地下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郭尚平被停止党员生活和研究工作,被下放到宁夏中卫沙漠劳动改造,直至1969年9月恢复党员组织生活。
郭尚平院士与我爷爷的命运交集出现在1971年夏天,那年郭尚平奉命前往甘肃庆阳筹建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勘探开发研究院。而我爷爷也在这个夏天,随青海石油局600余干部员工一起来到位于甘肃华池的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钻井13团担任宣传科科长,从此开启了后半生的“长庆模式”。
1974年8月,郭尚平院士回到兰州,担任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科技处处长。我爷爷也在这年秋天被调至长庆石油勘探局教导大队担任政治处副主任,我不知道两位老人那几年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上是否有过面对面地交往,只知离开长庆油田后,郭尚平在渗流领域的研究日渐深入,成绩硕果累累,影响与日俱增。他1983年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1987年被石油工业部任命为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中科院院士。而我爷爷此后则一直在长庆油田从事石油教育工作,分别担任过教育科长、石油技校和子弟中学校长等职,直至退休。他在年近八旬时曾写过几句话总结他一生的工作:“参军与找油,转战几个省。成绩虽不显,尽责又尽心。”
电视里继续播报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想无论是谁,郭尚平院士和我爷爷那一代人的一生,一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爱党爱国、无私奉献、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也正是有了这些“郭尚平们”前仆后继的付出,我们的国家才会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也正是他们身上所共有的家国情怀。
本文作者与郭院士合影
010-64523406
投稿邮箱:1029926159@qq.com
编辑:王琳琳
校对:蒋伊湉
审核:王勇 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