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又有林之孝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她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性傲些。就下个请帖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叫书启相公写个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

破解数百年来《红楼梦》中的那些离奇片段之“也”说(38)

大家都知道,妙玉是贾府置办大观园时请进栊翠庵的女尼。

然而,有很多人可能一直都在纳闷儿——

妙玉不是贾府的自家人,甚至远亲都不是,连她自己也称是槛外人,为什么还被录入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红楼梦后40回对她的有关描写,到底符不符合原著第5回的判词?妙玉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在书中找到她的化身吗?妙玉所用的成窑杯那等名贵茶具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分瓜}瓟斝(bān páo jiǎ)、晋王恺珍顽、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点犀䀉”有何隐写?妙玉为何那么嫌弃刘姥姥?贾母说不吃六安茶时,妙玉为什么知道她爱喝“老君眉”?周瑞的干儿子为什么叫“何三”?

这些个迷雾一般的问题,目前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

然而,《红楼梦》作为一部鸿篇巨著的章回体小说,理应通过前后情节的循序展开,对妙玉这样一个有重量戏份的人物在形象上有总体的把握与结局的交代。据此,我们可否对其前后章回之间的叙述进行反复地仔细阅读,尤其是通过明暗双写之间的关联对比,得出某些确切的结论,消除某些误会?

本文就为此专列一篇,把《红楼梦》的120回当成一个整体,尽量以书中的描写为基本线索,对其重点情节进行讨论,以解读妙玉其人其事——

(上)

她首次出现是在书中第17回贾府筹备元妃省亲的情节中: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

(庚辰本:“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不是十二个)

又有林之孝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她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性傲些。就下个请帖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叫书启相公写个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置,此时不能表白。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

(有的新版本:探访聘买得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

请注意,她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她师傅圆寂时不让他回乡,静居的结果是什么呢?

也许有的读者会立即给出答案:不就是请到了贾府,最后被盗贼强行掳走了吗?

这样说,并不完全;或者确切地说,可能更多的是误判。

——没那么简单!

带发修行,在佛教界是允许的,就是所称的“居士”。但这不是重点,因为书中是在借此有深埋隐写。

【429】由后面的解读将得出确切结论:对于妙玉而言,她就不是真正的尼姑,因为她违背了佛界的清规戒律,干了不知廉耻的伤天害理之事。

最奇怪还在于,她虽是个槛外人,却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而且是唯一一位贾府之外的一钗。难道她真是一位品识兼优礼佛从善的仙姑,才享有如此高的荣誉?

其实,妙玉作为贾府中唯一被选入金陵十二钗的外人,其最大“功绩”只是因为她成为了压垮贾府这只大骆驼的最后一捆“稻草”!

从这种意义上讲,妙玉虽是槛外人,然而对贾府来说,她造成的恶果却堪比甚至超过槛内人这也许就是第63回里贾宝玉在生日之时回复她的祝福语时让他为难的一段隐情。

也许有的读者会惊愕道:

啊——?你不会是“高了高”之后的自言自语吧?!

各位读者且静下心来,请先听我慢慢道来,之后您再吐诉心声发表高见。

下面,就通过女尼妙玉猫在贾府期间的前后情节反复穿插对比,来揭露其真面目——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4)

请看第87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话说宝玉在看了惜春和妙玉下棋后给妙玉引路,途径潇湘馆,老远就听见黛玉正在弹琴——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彩的归至怡红院中,不表。

【430】这段插叙,又是典型的一曲双音。

却说那黛玉弹的是古琴,又称玉琴,其音律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zhǐ)、羽,可基本理解为分别相当于西洋音乐中C调的1、2、3、5、6。各弦从外至内是从粗到细,音阶从低到高,分别为:宫弦(第1弦,即君弦,属土,散音(单用右手弹出的基本音)是徵(zhǐ)音、商弦(臣弦,属金,羽音)、角弦(民弦,属木,宫音)、徵弦(事弦,属火,商音)、羽弦(第5弦,即物弦,属水,角音,在内侧)。如是七弦的,又加了文弦(第6弦,又称少宫弦——比君弦高8°)、武弦(第7弦,少商,比臣弦高8°)。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5)

(最外侧的一根就是宫弦,即君弦,最粗)

最外侧的君弦(在民间五行中归属土)是各弦中最粗的,基音浑厚低沉敦实稳定,是很难弹断的。偏偏是这个君弦先是被林黛玉弹变声了,最后真的弹断了,这就意味着有地动山摇之危房倒屋塌之险,是不好的征兆这正好与黛玉的秋愁琴声相吻合。当宝玉问为什么出现连君弦也断了这种奇怪现象时,妙玉却丢下一句“日后自知”后甩手走人,弄得宝玉不知所意。这一不该发生的事件暗写,后来再看,并不是作者不顾事实枉写一气!更不是网上有的挂贴所言有“误”。

至于这君弦为什么最后也会断,其隐写意味着什么?

首先,那个“变徵”就足以说明问题原来这个变徵,可以简单认为大致是西洋C大调中b5,说白了就是4音(Fa “发”),不就是今天有许多人崇尚的“发发发”吗?

妙玉将为何而“发”?——因盗而发。

她又是从何而发?就在贾府,并致其最后彻底垮塌。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6)

由于变徵是b5(降SOL),琴弦比标准音更松,按理说是更不容易断。然而,对于贾家来说,则恰恰相反,其根本原因就是弦绷得过松,懈于管理,“招”了贼,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同时还有进一层的隐写,就是元春宫中封妃“向君续弦”,由于其身世不纯,被贬横着休回贾府(第50回: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的一个隐写),断了与君之弦,只是以黛玉弹琴作比。这里的“变徵”,更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变质”的谐音运用。

最后元春被“发回”原籍贾府。)

元春身世本就荒唐,送她进宫并升妃更是荒唐。这就是所谓的“更把荒唐引大荒”,因此带来了杀生之祸。

这样的结局,就是“可裂金石之音”的隐写!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7)

(古琴,又称“玉琴”,“瑶琴”)

贾宝玉所谓的“妙玉的步入凡尘走一遭”,就是“入道”(入 )之隐。这体现在惜春与妙玉下棋时,宝玉的一问与妙玉的低头不语之间:

宝玉道:“我头里就进来了,看着你们两个争这个‘畸角儿’。”说着,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

至于那一遭是怎么走的,带来了什么后果?还是这第87回,在听黛玉抚琴之后回到栊翠庵:

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命道婆自去歇着,自己的禅床靠背俱已整齐,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坐到三更过后,听得屋上骨录录一片瓦响,妙玉恐有贼来,下了禅床,出到前轩,但见云影横空,月华如水。那时天气尚不很凉,独自一个凭栏站了一回,忽听房上两个猫儿一递一声厮叫。那妙玉忽想起日间宝玉之言,不觉一阵心跳耳热。……急叫醒时,只见两眼直竖,两腮鲜红……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8)

这笔墨之间是不是多少露出点那禅房深处曲径通幽之环境与沙弥尼姑的恬淡闲逸之心态不太协调的异样?这番情形是否与后来贾府被盗时的场景有太多的相似?尤其是那“一递一声嘶叫”的怪异用笔是不是有人合伙儿传递东西甚或是偶有苟合的特写镜头的铺垫?

请再跳转至第111回《狗彘奴欺天遭伙盗》,在史老太太薨逝后,贾府上下都到铁槛寺伴灵去了,留惜春等在府内守家。

就这空档,当夜贾府却被盗: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9)

说犹未了 又听得房上响声不绝 便有外头上夜的人进来吆喝拿贼。一个人说道:“上屋里的东西都丢了 并不见人。东边有人去了 咱们到西边去。”惜春的老婆子听见有自己的人 便在外间屋里说道: “这里有好些人上了房了。”上夜的都道:“你瞧 这可不是吗?”大家一齐嚷起来。只听房上飞下好些瓦来 众人都不敢上前。

这两段之间的描写,对于妙玉来说,到底有什么关联?或者直白点儿讲,她与否与贼有直接勾搭?甚至她就是贼?

如果是,有什么证据去认定?之前有什么背景情节?

就在当晚后半夜被盗之前,还有妙玉的再次踩点确认呢——

只见一个女尼带了一个道婆来到园内腰门那里扣门,包勇走来说道:“女师父那里去?”道婆道:“今日听得老太太的事完了,不见四姑娘送殡,想必是在家看家。想他寂寞,我们师父来瞧他一瞧。”包勇道:“主子都不在家,园门是我看的,请你们回去罢。要来呢,等主子们回来了再来。”婆子道:“你是那里来的个黑炭头,也要管起我们的走动来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0)

包勇道:“我嫌你们这些人,我不叫你们来,你们有什么法儿!”婆子生了气,嚷道:“这都是反了天的事了。连老太太在日还不能拦我们的来往走动呢,你是那里的这么个横强盗,这样没法没天的。我偏要打这里走!”说着,便把手在门环上狠狠的打了几下。妙玉已气的不言语,正要回身便走,不料里头看二门的婆子听见有人拌嘴似的,开门一看,见是妙玉,已经回身走去,明知必是包勇得罪了走了。近日婆子们都知道上头太太们四姑娘都亲近得很,恐他日后说出门上不放他进来,那时如何担得住,赶忙走来说:“不知师父来,我们开门迟了。”包勇当是总不理他。那经得看腰门的婆子赶上再四央求,后来才说出怕自己担不是,几乎急的跪下,妙玉无奈,只得随了那婆子过来。

看见了吗?多么像是强盗闯关!哪里是女尼作探访?包勇原来是“甄家”的雇佣,其问话答语都是真切且得体的,没有半点毛病可挑剔。

【431】可那道婆却骂贾府守门卫士包勇是个黑炭头、横强盗,言语之间没有半点释家道观之风雅。那道婆不是真正的寺庙执役人员而很可能就是“盗婆”。要不是府内看二门的婆子急忙跑出来说情,鲍勇绝不会放她俩进去。可倒正是那“道婆”扣住门环狠狠地敲了几下门,给了看二门的婆子以信号。

再看看二门的婆子似乎早就想好了理由,用几乎跪地的求情难看相,让“道婆”冲撞大门,闯关进了贾府那道唯一严把的大门。

尤其要注意的是:妙玉此时就在近旁,其情景虽是听见看见,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似乎什么是也没发生,并未予及时厉声阻止。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1)

试问——

此时此地,那妙玉为什么不及时劝阻她身边道婆的无礼之举?

妙玉一伙明知主人一家正值服丧期间不便造访,为何此时却偏要坚持?

为何专挑贾府在外伴灵时强行闯关?

您还相信妙玉那装出的一副高大上的君子模样,看上去还像个念佛经讲礼律的温文尔雅之女尼吗?

您还敢说那贾府里看二门的婆子没有被尼庵买通,与之沆瀣一气里应外合为挣点碎银而坑害主子吗?

您还不认为那耍横儿的道婆是“盗婆”吗?

其间的蹊跷,可否从被盗时是“惜春的老婆子听见有自己的人 便在外间屋里说道: ‘这里有好些人上了房了’”这一番似是而非的描状之中猜出几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2)

这“自己人”是那一伙盗贼,还是嚷嚷有贼的府内之人?“这里有好些人上了房了”一句,是为贾府通报还是在为盗贼引道儿?看来,不但是看门的婆子们,就连惜春身边的人也早被妙玉一伙买通了!这从作者对惜春的老婆子说话时在“外间屋里”的特殊位置的埋伏,即可推之。

难怪,宝玉曾在此前看她下棋时称其是——“妙公”,而不是妙玉!一字之差,在刚劣与清雅之间的笔墨之意可尽然辨之。

还有,她们是通过何种渠道得知,此时惜春在家看家,且得知府里头一个贾家男人也没有?

只有一个答案:除了贾府里的那些婆子杂役们外,一定还有“大内奸”。

其实,在贾母病重快要归西之前的第109回,妙玉的蛮横凶悍早就暴露了。那时,她早已在假借看望贾母作幌子为提前探路接近惜春做准备了:

妙玉道:“头里你们是热闹场中,你们虽在外园里住,我也不便常来亲近。如今知道这里的事情也不大好,又听说是老太太病着,又掂记你,并要瞧瞧宝姑娘。我那管你们的关不关,我要来就来,我不来你们要我来也不能啊。”

那贾府里到底是谁与她内外勾结,及时给她通风报信,予以里应外合监守自盗的呢?

这就是书中明写的部分——

原来,周瑞的干儿子何三赌博输了钱,想捞本。他的一个赌友与其密谋策划了一场大阴谋。他们认为虽然贾府被抄了家,史老太太还是留存有大量金银财宝未分,趁她老去世时,在人荒马乱之际趁机裹挟一笔,于是“有人”撺掇何三找机会下手。

那个赌徒对何三说: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3)

我的朋友还有海边上的呢,现今都在这里看个风头,等个门路。若到了手,你我在这里也无益,不如大家下海去受用不好么?

那人便轻轻的说道:“你若要发财,你就引个头儿。我有好些朋友都是通天的本事,家里剩下几个女人,就让有多少男人也不怕。只怕你没这么大胆子罢咧!”何三……说着,拉了那人走到一个僻静地方,两个人商量了一回,各人分头而去。

由书中描写可以清楚地读出:其实,有一伙人早有盘算,觊觎已久,也早早地把行窃的具体实施方案筹划好了,同时也早把各方面的关节打通了,尤其是搞定贾府内那些见钱眼开的看门婆子们,就易如反掌,也就是所谓一直在“看风头等门路”。一旦时机出现,就会精准出击,满载而归!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4)

再看妙玉进了园子以后,都进行了什么重要访问呢?仅仅是和惜春下了半宿棋。为此,竟还叫人把被子等物派人送进去。

这些奇怪的举止,应该引起我们阅读时的足够警惕!

原来她们就是通过内外勾结,一切准备就绪了,剩下来只是以下棋为掩护,全过程静观其变,等待摘桃撷李,而面上还居然正襟危坐,闲敲棋子,装得像圣人君子一般。

妙玉本自不肯,见惜春可怜,又提起下棋,一时高兴应了,打发道婆回去取了他的茶具衣褥,命侍儿送了过来,大家坐谈一夜。惜春欣幸异常,便命彩屏去开上年蠲的雨水,预备好茶。那妙玉自有茶具。那道婆去了不多一时,又来了个侍者,带了妙玉日用之物。

看起来似乎要安营驻扎寨住上一宿了。那么爱干净的女尼,正值贾府守丧之时,却命人将自己的茶具衣褥送来,也不怕晦气!

【432】那道婆就是“盗婆”,是妙玉借机派出去实时通报情况并转告按计划施行的联络员。 那侍儿就是“视儿”,是以送日用品为名又顺手带来一个望风的。两者都是暗通情报的内外联系人。可见“布防”多么周到细致!

洗劫贾府的序幕早已拉开了——

在该夜被盗前:

那时已是初更时候,彩屏放下棋枰,两人对弈。惜春连输两盘,妙玉又让了四个子儿,惜春方赢了半子。这时已到四更,天空地阔,万籁无声。

惜春哪是妙玉的对手?这“棋”间早有千里之外的伏笔。请再看第41回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的前述——

宝玉方知是下大棋,但只急切听不出这个人的语音是谁。底下方听见惜春道:“怕什么,你这么一吃我,我这么一应,你又这么吃,我又这么应。还缓着一着儿呢,终久连得上。”那一个又道:“我要这么一吃呢?”惜春道:“阿嗄,还有一着‘反扑’在里头呢!我倒没防备。”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5)

【433】前后对比,一切无需再言,听不出语音的“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知道是谁呢!尤其是书中的一句“倒脱靴势”,且把专业的围棋术语放一边,可曾见过一个猛小子犯懒不解扣脱长袍马褂?一口气,一缩头,一伸手,一撸劲,一倒拔,走您呢!

——让您“暖儿”我?扒您个精光!

这就直接揭露了正是“那个人”最后一招竟把府内院中的金银宝物洗劫一空,最后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这才是在后来贾府被盗的夜里,妙玉同惜春下棋竟从初更到五更的阴谋,只是两个分镜头拉得太长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6)

(原来树上的果子呢,怎么突然不见了?)

再切换到第111回中贾府被盗时:

妙玉道:“我到五更须得打坐一回正要歇去,猛听得东边上屋内上夜的人一片声喊起,惜春那里的老婆子们也接着声嚷道:“了不得了!有了人了!”唬得惜春彩屏等心胆俱裂,听见外头上夜的男人便声喊起来。妙玉道:“不好了,必是这里有了贼了。”正说着,这里不敢开门,便掩了灯光。

多巧——已到五更,天都后半夜了,妙玉正要打坐时,突然,先听见东边——宁府的值夜的人一片喊声,之后才是惜春身边的婆子喊“有了人了”,而此时的妙玉却立即知道并喊出“有了贼了”。

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由此可以得出,【434】她妙玉就是仙盗,不是真正恪守清规戒律之尼。她把那贝叶遗文念歪了,有“悖业疑问”之嫌,更有“背爷逸闻”之实。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7)

再听听两个盗哥的发语——

“啊呀 我想起来了 必就是贾府园里的什么栊翠庵里的姑子。不是前年外头说他和他们家什么宝二爷有原故 后来不知怎么又害起相思病来了 请大夫吃药的就是他。”那一个人听了 说:“咱们今日躲一天 叫咱们大哥借钱置办些买卖行头 明儿亮钟时候陆续出关。”

通过这两盗贼的对话,再根据前面所述,可推断这妙玉并不是食唯素、色悟空之真尼,而是个多情见利的假仙。

再看她是怎么出走的就真相大白了。第二天——

岂知到了五更 寒颤起来。正要叫人 只听见窗外一响 想起昨晚的事 更加害怕 不免叫人。岂知那些婆子都不答应。自己坐着 觉得一股香气透入卤门 便手足麻木 不能动弹 口里也说不出话来 心中更自着急。只见一个人拿着明晃晃的刀进来。此时妙玉心中却是明白 只不能动 想是要杀自己 索性横了心 倒也不怕。那知那个人把刀插在背后 腾出手来将妙玉轻轻的抱起 轻薄了一会子 便拖起背在身上。此时妙玉心中只是如醉如痴。 可怜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 被这强盗的闷香熏住 由着他掇弄了去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8)

却说这贼背了妙玉来到园后墙边 搭了软梯 爬上墙跳出去了。外边早有伙计弄了车辆在园外等着 那人将妙玉放倒在车上 反打起官衔灯笼 叫开栅栏 急急行到城门 正是开门之时。门官只知是有公干出城的 也不及查诘。赶出城去 那伙贼加鞭赶到二十里坡和众强徒打了照面 各自分头奔南海而去。不知妙玉被劫或是甘受污辱 还是不屈而死 不知下落 也难妄拟。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19)

【435】请注意——

1.这妙玉从贾府回到庙里的第二天,却正好与盗贼们的“今日躲一天 叫咱们大哥借钱置办些买卖行头”计划相当地吻合。其实,与其说是那帮盗贼们第二天借钱,不如说他们是借此短暂之时把盗去的东西做一些变现后,打点路程上的关节,也留一点儿做逃跑的盘缠。

2.再说那妙玉,如果她也跟身边的婆子们一样真是被熏晕了,当那盗贼只顾双手艰难攀爬软梯 (软梯是很难攀爬的) 时,她早就掉下来了,除非她妙玉自己主动紧紧搂住那盗贼的肩膀或脖颈子,死贴在后背上,要嘛就是被紧紧捆在他的后背上。只有如此,才能一同翻墙而出,以此暗隐妙玉与贼配合是非常默契的。

3.那贼如果真是强行掳走妙玉,他还不抓紧时间三下五除二背起就跑,还有闲功夫把她“轻轻的抱起且温存一番”?

4.那妙玉此时她是如醉如痴。那享受劲儿,显然不是熏晕了,而是陶醉了。

这之间的配合默契度,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心心相印。此乃作者不敢妄议之隐语,也是惜春输棋的影射。

由此也不禁使我们对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讲述的那个小女孩偷柴草的故事产生关联。

这也引发了那位非常谦逊的文化大儒老先生在视频中对这位红袄白裙少女为什么叫“茗玉”之问。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0)

(红楼剧照:刘姥姥”)

请看第39回《村姥姥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问底》的原文叙述:

就像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才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吓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吓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

刘姥姥道:“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1)

【436】这个偷贾府柴草的小姑娘跟妙玉相比较,两者是不是极其相似?

名字:茗玉↔妙玉,

年龄:十七八岁↔十八岁;

长相:极标致↔模样又极好;

家庭: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

方向:东南上↔南海;

事件:偷柴草↔偷财产;

结果: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各自分头奔南海而去;

性质:马棚走水↔后院失火;

形象:少女泥人↔尼姑;

象征:红袄白裙↔红白梅花;

对贾府的影响:冬天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2)

(网络图片,无实际指向)

至于那抽柴的姑娘为什么非要叫“茗玉”不可呢?

其实,答案就在书中第41回里。那妙玉原来喜吃茶,而且吃的却都是些名茶。而“茗”虽是晚采的茶,现在却皆为茶的雅称。这就是刘姥姥给那女孩取名为“茗玉”之故,就是因之与妙玉相关联。

两人的标的物,一个是“柴草”,一个是“财产皮草”,之间有谐音会意,而抽柴少女的红袄白裙的上下不一样,就是对应栊翠庵里的红梅白梅(见“咏红梅花”)暗讽妙玉的前后里外言行不一致

这才是第50回的李纨特别罚贾宝玉去栊翠庵摘梅花的寓意。(其中“咏红梅花”的另一隐写不在此篇解读范围。)

对于妙玉的盗窃行径,在妙玉“被劫”远走之后,栊翠庵的“众人”再杀回贾府找师父时,包勇撂出了一句话

“你们师父引了贼来偷我们,已经偷到手了,她跟贼受用去了。”

这就说明了妙玉不是真被盗贼“劫”走了,而是被同伙接走了的真相。

也许有的读者可能会继续发问,他包勇是新到贾府的仆人,不是很了解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信口雌黄,以推脱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在此,倒可反向思考一下,连书中作者对妙玉其人是好是坏都作为后话暂且搁过,不能表白”,“也难妄拟”,我们又怎么就笃定妙玉是个圣洁之女尼呢?

可别忘了,那包勇可是从“甄家”来的铁面无私的“黑探头”,那刘姥姥,其“信口”可是可信之口,不是雌黄之人!

原来那妙玉“自幼多病,买了好多替身”,就是影射她打小儿就有 “许多毛病”,尤其是“买替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3)

(包勇黑炭头:实乃心明眼亮的“黑探头”)

身”的潜台词:一是影射她“病”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二是隐指她已与一帮盗贼乌合勾连,混迹于世,到了“你我不分”相互融合的地步。

另外,书中在谈及栊翠庵品茶时,还有一段有趣的特写,附带解读一下:妙玉曾以一副清高傲视之态,在鄙夷过从乡村来的刘姥姥时,还臊了贾母一通呢!

当妙玉介绍他的“六安茶”时,贾母说他不吃六安茶,妙玉当即回击——

“我知道你不吃六安茶,这是老君眉!”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4)

(红楼梦剧照:史老太太)

《红楼梦》中妙玉这不经意的一句,却又揭示了史湘云所谓的 “阴阳论”在哲学范畴之外,还有贾母不得已而后半生阴阳一体之隐。 之所以“乱 cha”,其原因仅是“老君没”。有表象就是贾母身边配置的丫鬟名字都是些联绵词,如鸳鸯、琥珀、翡翠、玻璃,甚至从贾母处转出的袭人、紫鹃原来也曾叫珍珠、鹦鹉什么的。

由此也可看出,妙玉是目中无人,外表清高,而且是心底狠毒,内底龌龊。作者是在借茶之名贬玉之浊!

先歇歇脑,喝喝茶,接着再欣赏下面更加深奥有趣的解读。

✿✿✿✿✿✿

(下)

稍作休息之后,接着再回到关于妙玉的问题上——

请再回到第41回《栊翠庵品茶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该回一开始就写道:

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于是吃过门杯,因又逗趣,笑道:“实告诉说罢,我的手脚子粗笨,又喝了酒,仔细失手打了这瓷杯。有木头的杯取个子来,便失了手掉了地下也打不了。”众人听了,又笑起来。凤姐听如此说,便忙笑道:“果真要木头的,我就取了来。可有一句先说下:这木头的可比不得瓷的,他都是一套,定要吃遍一套方使得。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5)

【437】试问,这“倭瓜”的结果,是上回那三宣牙牌令的,为什么放在了栊翠庵一回里,而且是 “定要吃遍一套”?

原来,这倭瓜就是并不好看的矮个子贼寇,而且是吃了个遍,最后一逃。倭瓜就是“倭姑”的谐音,指的就是妙玉。

那“瓷杯打碎”就是“没有慈悲”, 那看似有语病的一句 “有木头的杯取个子来” (有些版本因此勘误成“有木头的杯取个来”),就是在墓碑里取过子儿——曾盗墓变卖换钱。难怪,她喝茶用的杯子,竟是成窑的,都是些极其珍贵的文物级别的。然而,正是这“成窑”而不挑明是“成化窑”之精选,就暗含有“陈窑”之干女儿早已“成妖”了。

更可由此番情节推知,她们还曾从事过盗墓活动。妙玉喝茶的用具,根本就不是她家祖上的遗产,而是盗掘古墓所得。他们的偷盗行为所涉及的是“从古到今”概儿不论。

请继续看后面的描写——

古代的,请先看第112回里妙玉的埋怨相对应:

歇了一会 便嗳声叹气的说道:“我自元墓到京 原想传个名的 为这里请来 不能又栖他处。昨儿好心去瞧四姑娘 反受了这蠢人的气 夜里又受了大惊。今日回来 那蒲团再坐不稳 只觉肉跳心惊。”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6)

从一句“我自元墓到京 原想传个名的 为这里请来 不能又栖他处”可进一步得知,妙玉原来就是一个盗墓贼,这就是她师父留下她不让回乡的原因(此处,“”是“”的谐音借用)

再转回到第41回的倒叙: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子上镌着

“{分瓜}瓟斝”三个隶书,后面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顽”,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438】原来,旁边有“耳”!作者不惜挖空心思颇费笔墨地写在书中的古代酒具食器的那些个{分瓜}瓟斝(bān páo jiǎ)、就是为了暗写妙玉之流把贾府“搬跑家”。

后面以小(真)字,则玩的是“借古论今”,虽镌刻的是真瓷的茶具,影射的却是妙玉的当下,以留下“证词查据”。因此特别地费解,含义也极其隐晦深刻,分别指向了王夫人的两个“姑娘”——元春和妙玉。

花分两枝,先表妙玉:

对于妙玉而言,小真字“晋王恺珍顽”似为何意?

话说这个“王恺”,却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曾与大富豪石崇斗过富,谥号为“”。而石崇,在为官时,却曾借势领班与盗为伍,因此富甲天下。合而借之,以石崇影妙玉之“有”,以王恺隐妙玉之“丑”,因此才有妙玉回怼宝玉的“这是俗器?”的一段狂话,这分明是作者在暗讽妙玉非常俗气”——是玩真的——亦乃强盗小丑之流。 而相对应的是:尽做凯子的却为贾家的王夫人一伙凯子:闽南话,指的是被女人所骗,当了冤大头。:可解字为“王及众人”)。这就是“小真字”的原由。

这是其一。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7)

而后一段的“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特别题元丰五年,那是因为宋神宗当朝时,却遭遇了外患,以此进一步影射贾府的妙玉之患。翻过来大概意思甚或是:

送元封无掩饰越梅栅舒适贱于迷糊

就是说,妙玉翻越栊翠庵的梅花栅篱,收走了贾府送上的“原封未动”的翡翠宝石玛瑙金银等物;那假借迷糊做了舒心陶醉的贱女郎,已毫无掩饰地早已与一帮强盗共处密室了。

这“小字”,是仅作注释之用。

之所以非常的晦涩,相当的费解,是由于还要照顾到元春之死的另一隐写,因此解读起来非常别扭。

【439】这明面上说的是那些杯子为文物收藏,隐写的则是贾府正遭遇悲催衰败。之所以用“小真字”,就是似用放大镜一般的精心阅读之后,才能解其大意。特加的元丰五年,则是借该年的眉山苏轼的“赤壁赋”隐“赤臂妇(王夫人)”,用出现的“一道一鹤”去暗讽王夫人的一干一亲的两姑娘:“一盗”,妙玉;“一祸”,元春孤鹤从斗牛归西。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8)

这便是后面的“点犀䀉”之隐,即是“点戏瞧”之意

由于此系列的上编部分,快接近尾声,为向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方便阅读,也把杯子上的“小真字”的另一隐写(元春)以阴影形式附在下面(与之相关的内容解读,已在此前的该系列文章中有详解)。

如是喜欢快速阅读或者是已阅读过相关内容的读者,可跳跃过紧接在下面的标有阴影的段落。

如果说贾府大厦最后坍塌的外患是女尼妙玉的话,那么原来的内忧则是元妃薨逝之隐,这就是两只杯上(两者皆悲伤并隐之因,也是元妃省亲时有点戏瞧的环节之映照:

再看“晋王恺珍顽”的另写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29)

(红楼剧照:贾元妃)

晋:”的谐音,此处似读(jǐn),就是“且让着……”的意思;此处的“王”:指以“一贯三”之人的王夫人,因此才有后面的“”字:与前面类似,只不过这里应拆解为“王及三人”(即小说中的所谓石桥三港——石桥:“是姣”,即王夫人;三港:隐指老善头赦老爹政老爹。也因此引出了“王恺”,这是在借他的作古之字假以“君夫”之唐突——与代善(那翻墙煮粥老“生”之隐)产贾珠(假猪),后又与贾赦(抢夺石呆子旧扇子——“赦子”之人)生元春(假妃),此乃《红楼梦》真实故事发生在姑苏阊门之隐:“姑叔娼门”。这也是荣府是西府,而王夫人和贾政又住在府之西,贾赦却住在花园里另辟出来的东小院的暗写。

由于整个事件链严重违背社会家庭伦理,故而深隐之,从头至尾仅可散见于整部红楼梦的伏墨千里的诸多章回之中)。后面的“”:还兼副词,谐音为“”。

合起来就是——

先尽着你们这帮王凯子们玩儿真的——

接着再看“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

这里的“宋元丰”:应理解为“送元春封妃

“五年四月”:“ 吾言事曰”,隐喻就是或有大事,此处是在借元丰五年时北宋受内变遭外扰隐贾府从此而衰。“眉山”:隐指“没山”,即不知谁才是岳泰山”,“ 苏轼”:“叔室”,元春之身源于叔伯之隐。“见于秘府”:“ 鉴于糜腐”。

整个是一个倒装的省略句,翻过来:

鉴于贾府送元春封妃这等大事,对于我们(皇家)来说,却找不着谁是真正的岳泰山,原来里面隐密着叔室糜腐之污浊——相关人等必将严惩不贷!

这就是借苏轼遭贬之名,影贾府抄家之实!

其实,找不着岳泰山的隐写,就在第16回的经典怪异,为减少有牵强附会之嫌,再次摘录其下:

早见都太监夏秉忠乘马而至,又有许多跟从的内监。那夏太监也不曾负诏捧敕,直至正厅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0)

元妃事件是《红楼梦》中隐写的最大一条主线,也是整部小说笔法怪异的主要原因,最为明显的描写也莫过于作为引子出现的红楼梦第16回: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时,在古本和一些简化字老版本的《红楼梦》中,都是“立刻宣贾政入朝,……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 只得急忙更衣入朝”(只是现在有的版本“勘误”成“贾政急忙更衣入朝” )。这就是传旨的太监“不曾负诏捧敕”而只是口头传达、既不进屋也不及吃茶的原因(隐写当时还不知道谁才是祭天朝拜的真正岳泰山),这也是标题“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在喜与丧之间的强烈对比,而其中的联写“鲸卿”则暗指还有一条庞然大物“紫藤”舅舅在其中作祟。而前面跟随太监来的“内监”,则是隐写事件之原就是贾府“有宗室之内的奸情”

这第16回才是《红楼梦》整部小说的点睛之“误”!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1)

(迎接元妃省亲)

在之后既有大观园景色的处处怪异,还有贾政带领一帮人视检时一路愤怒贾宝玉跟随父亲题匾拟联时屡屡挨骂的种种描写的怪异,更有元妃省亲时夜来夜去,也仅与政老爹隔帘相望而不得见人以泪洗面之深隐。特别是贾宝玉后来的《芙蓉女儿诔》,其斗转星移悲天悯地的淫祀氛围却有并非晴雯乃至黛玉所能承接得住的恢弘浩大之气势,那分明是宝玉借机隐祭他那无辜的元春姐姐,深情“枯树”的却是荣府里“大人先生们”的作孽过错,也因此才导致后来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有元妃在宫中慢病而薨,紧接着又是舅舅王子腾在回京途中急疾而终(根据具体描写可知是由于所谓的“▊▊”分别慢性和急性中毒身亡)。也正因如此,才有秦可卿葬礼上天妃级别的排场与规格,其实那也是元妃被遣返回到贾府的葬礼的倒叙。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梗概暗写则在第60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及第61回细节的隐绘

之所以在解读妙玉时附带一段元春身世问题,就是作者有意在借妙玉的“”之暗埋,连带出王夫人的 “”之深隐——即前面描写贾府遭贼时喊的“了不得了,有了人了”之隐意,从而暗藏元春的身世不纯之实。

三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妙玉也曾在宝玉丢玉时为荣府测字扶乩,也正是她揭示了“通灵宝玉”与元妃之间的相隐相应。这也就“凸显”了王夫人供养妙玉之必须

“杯上”的“小真字”,是王夫人特批留下干女儿妙玉之隐,更埋着亲女儿元春之丧,并非真是宋代苏轼所见而题字在其上之古玩器具。重点在于“悲伤”之真。

妙玉就是贾府烧高香请来供上神龛上的一个夺取家产的“小祖宗”!

若不信,可接着再看看书中的谐音揭秘:

“众人笑道‘真是茄子,我们再不哄你。’”

余音缭绕,意味深长。

【440】原来那刘姥姥的所谓“茄子”,就是 “窃贼”之意,贾府里“茄鲞”就是“窃想”(私底下早就有谋划了),茄子拌十只鸡爪,就是“十足的鸡贼——窃妓”。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2)

读者要切记:都不觉有“茄子”味了的提醒!

【441】这妙玉,本应是庙中无暇之玉,然而最终却成了庙宇之“巧遇”。一边原是请尼入庙,另一边却是请君入瓮。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字,拆开来就是“少女”,含有“究竟有多少少女不怀春”之意。

需再次强调:在描写这个妙玉时,其中某些情节,如巧姐与板儿的交换玩物,也影射着曾经在另一座“红庙里”的“假红玉元妃”。

贼 色,骗到了多少历代英雄好汉,写就了古今多少逸闻趣事,真是令人咋舌不已!然而,这样奸诈狡猾的通跑人,却逃不过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可见,她的表演技能还是略显低劣。难怪,妙玉不与那刘姥姥共饮一品茗,混用一个杯

至此,可以看出是孰高孰低,孰贵孰贱,孰洁孰脏?真是应了极富哲理的那一句——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可悲的是,就连宝玉那般人物竟然还要为妙玉洗地,还认为她是玉壶冰心的仙姑!可悲的是,数百年后,这样的剧情还在不断重演。其实,妙玉不让送水之人进入栊翠庵,与其说是她超级洁净,不如说是她自我隔离!

曹公啊,您才是一位难得的真仙儿!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3)

(红楼梦剧照:贾惜春)

惜春留发出家是真糊涂,故此杠精称“假”惜春——小毛孩!

妙玉带发修行为假尼姑,乃彼僧侣名“违”庙宇——老蟊贼!

看似弱不禁风的的一双纤纤红酥手,却经过他们“诸多”槛内人的一番养虎为“猖”之后,在本就风雨飘摇的贾府大厦中,又在一遭早已谋划的围猎之下,仅用了在上房揭瓦之时稍微一踹的微足之力,竟如添加了一捆吸满了水的稻草之重,压垮了原来体大超牛的一支驼队,使得贾府在即刻之间黯然倾斜,轰然崩塌!

至此,【442】再解读为什么把谋划盗窃贾府之内贼设计为周瑞的干儿子何三,就水到渠成了原来,何三的“何”字,可拆成“可人”, “三”又对应“季”之解,而“干儿子”仨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季”字,“季”又与 “继”“伎”谐音,以弥补元妃西薨之缺。

由于周瑞家的是王夫人家陪房,与王夫人“铁”, 这样一来,周瑞的“周”就有新的出处了:与存周的 “周”名同字;,又可拆解为“(zhuān)与”,“耑”就同“专”, 于是“瑞”字,就有专针对“王”之意。而且,若妙玉也算作贾存周家中的姑娘,从元春、探春数起,妙玉正好排行老三。

如果说“何三”是周瑞的干儿子,那么,“妙玉”绝对就是王夫人的干女儿了。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4)

如果何三作周瑞的“干儿子”对应一个“”字,那么,妙玉作为王夫人的 “干女儿”就对应一个“”字。这就是第17回王夫人最末一句“何不接了她来”,特聘妙玉为贾府女尼的映照。

还有,“”“叁”相通,还 “三”“” 形近, 而“叁”“参”又形似,“”与“”又音近,于是 “三”就与“僧”瓜葛上了。如此这般,那个被当场打死的“何三”就与妙玉这个“模样又极好”的 “可人僧”关联上了,“何三”与 “彡姐”就沾上了边。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5)

原来,这个被王夫人特批聘来委以重任的带发修行的住庙女尼妙玉,——贾家之僧,实为假僧无疑。她行的是什么“道”?“盗”也,实则是什么“僧”,“伎”也!

【443】这就是妙玉那看似模棱两解的判词之隐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其妙笔之间还绵里藏针,表达着另一层真正含义,“道”出了妙玉表面上是冰清玉洁,实则是早已陷入泥淖之中的脏玉。

其实,他才是一只真正地把贾府吃了个遍之后一飞了之的母蝗虫,而并不是刘姥姥。这才是在第41回的回目里虽有《栊翠庵品茶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但此回里却没有刘姥姥“摡搂”贾府的一点情节描写,而是专门另放在了后面的第42回,这恐怕是作者特别予以隔断的故意安排。

【444】如此看来,妙玉确实是最后压垮贾府的一捆要命的稻草,若她不入正册,就真对不起那些红楼中机灵的十二金钗们!

妙玉之写,仅仅是小说中虚拟的故事,还是曾经有过的许多真实?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6)

在妙玉与惜春两者之间,一个妙如佛手,心机深藏,不仅“撩”伤“致”病,还能“胡”风“换”雨;一个却简单幼稚,只是玩偶犯倔,缺乏“高僧”的判断力。这不禁使人们想起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的一段插叙:大姐儿竟让一个穿着开裆裤的乳臭未干名为“板·儿”的小小顽童,把她原来手里的柚子换过去当皮球踢。

她们之间的相互对弈,其输赢难道不是早有定数?

【445】这才是第41回中大描写中的小插曲,是在隐写之下再含一层更为深暗的寓意:大姐元春被人打道送回贾府,最后与“板儿(bǎnr)”相伴,卧在了青灯古佛旁。

这是在指责王夫人由于自己张狂妄为荒淫无度:

刚愎自用死认外来和尚会念经,

肆无忌惮引得自家姑娘早丧命!

如果硬要对王夫人决意举留妙玉于栊翠庵当尼的中心思想作出某种解释,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此段情节的安排是对人们的一种特别警示: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7)

交友认亲一定要慎之又慎!不然,有可能不是要命就是破财,尽管这种几率极微。

——有些人可能会以或温柔美丽或慈眉善目甚至乐施善助为掩目蛰伏于您的身旁,淡然地静候着时机,一旦季节成熟就会适时春耕及时夏收,甚至不等韭绿麦黄就提前下手,旋即悄然离去远走高飞了。现实中这样的泛例可谓是不计其数呀!

当然,在《红楼梦》里,还有其特殊的具体隐义,那就是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居之语,去间接注写王夫人的为人不洁,也同时影射其女儿由于妈妈的自作孽使得元春身世不明却被私荐进宫封妃而严重玷污了皇家的尊严!

这也是那婆子喊道的所谓 “了不得,有了人了”的双写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8)

(栊子)

文章最后,再顺便辨析一下在网上对妙玉所住的栊翠庵庵名的质疑到底是“栊”还是“拢”。其实,这个“栊”字本身除了有“笼子”的含义之外,还有就是在梳头之用的“栊子”,之所不写作“拢子”而作“栊子”,是其功能本就与“梳子”似为姊妹。两者性状的细微区别,女同胞们最有发言权,可能只是“齿与齿”的单排状和点阵状,而主要功能的差异仅在“疏密”之间呢!然而,虽都用于“梳头”,但梳子的细密是注重“疏而治乱”,而栊子的粗掠则侧重“推而定形”,使用栊子更多的是一些蓬头女。这么一来,“栊翠”之意似与妙玉一伙儿一夜之间就摡搂了好多金银珠宝把个贾府掠劫一空之后掩面而去更为吻合,故叫——栊翠庵。

◆◆◆

小结一下——

其实,揭开披在妙玉身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只需看看在妙玉出现之前的一瞬,书中对贾家的僧、道描写准备就绪的字里行间就全有了:

都到了”——都盗了

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连被抄家后返还给贾府二室的份额也被盗跑了

在段落之中,也暗含着让妙玉留下来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观其音,候其时,悖其业,结其伙,牟其益,施其盗,劫其果。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39)

此乃观音遗迹,贝叶遗文,牟尼院之隐也。作为僧人的她师父,教她的那些个奇怪的先天神术也可能仅仅是些“盗术”而已。这个妙玉并不能为贾府实时解惑释道排忧消灾,更不是善良的人们所期望的一位终其一生苦心修炼的正统释迦经典的高僧和道家法术的大仙。其表象就是她原本是一个打小就多病而待发修行的女尼,本就是一叶“输舟”而已,在一夜之间就把贾家的财产遁入了空门,行的是男盗女“昌”之实。

不让她回乡,是怕她一旦回去,会污染了故里父老乡亲们的纯朴与洁净,败坏了儒释道的名声!

贾家王夫人叫人抬着大轿去请妙玉入住贾府,是自找其辱,自食其果,是主动让人“偷”的深层隐写。书中贾家的哗啦啦大厦倾的背后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公称的王夫人——血姨妈之姐!

她的化身“茗玉”只不过是一尊青面獠牙的瘟神!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40)

围绕在惜春身边能展“彩屏”那丫鬟的美丽孔雀一旦褪毛以后,也不过酷似一只鸡而已,此即妙玉之影射!

之所以那“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不是书中经常引用的“十二个”,而是“十个”,就是谐音于“是个小泥姑、小盗姑”;原来那“采访”,也就有在她们行盗之前去“踩点摸底之访”的隐意,而并非是正常的“探访”!

真可叹:

少女之密深莫测,

一二三四难辨别。

妙龄红衣上体暖,

下摆白绡玉裹血。

风高月黑飞沙石,

请神镇妖被鲸掠。

府邸抽薪冻雪冷,

拥柴刚愎最缺得。

孤身独处护香火,

监守宫阙庵自窃。

清浊染誉翠谷间,

此等高士侬敢学?

一茎稻草碾驼背,

养狐为猖自作孽!

烹茗煮酒泼向西,

蟠桃圣果祭仙列!

以上顺口溜中偶有别字,思来想去,还是不作修改为宜。

妙玉为什么都是十二金钗(槛外人的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之正册的真正原因)(41)

(西番莲)

注:本“也说”系列文章,始终敬囿于一百二十回原文,其解读谨以书中叙述为基本线索,前后连贯,环环相扣,篇章之间相互反复印证,不随意妄加揣测,也不与任何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相勾连。【】内的数字是阅读提示的连续序号,如有欲了解其概况的读者,请参阅本系列“也说”的首篇:破解数百年来《红楼梦》中的那些离奇片段之“也”说(阅读提示)。

(文中图片普通下载自网络。如有不妥,一旦知会,即刻删除。)

待发:第三十九篇 从风月宝鉴里到底还能看出点什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