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折枝花鸟画的构图形式(数画并施形各异)
宋代折枝花鸟画的构图形式(数画并施形各异)如果我们愿意再进一层,还会看到唐人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为我们提供的招式——“随字变转”,他的解释是说,在《兰亭序》中,王羲之写的“之”字,“各别有体”,就是各不相同,所以可见不光是在一个字里,即便是一幅作品中有相同者或笔画,或整个字,都要进行调整,以免数字雷同,不使观者丧失观看的乐趣。三、“随字变转”字字不同笔法着眼于具体的生成动作,书法作品供人观看,自然要强调其观看性,既然是强调观看性,就要符合视觉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法则,所以,孙过庭就曾在《书谱》中明确指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二、数画并施一字之中手法各异“数画并施,其形各异”的意思最初的理解是在一个字中,如果有几个同类的笔画,比如连续几个横画出现时,就要讲求各横画之间形态的变化。其他笔画,以此类推。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数画并施时,各异的手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起收笔的变化,可以是点画粗细上的变化,可以是点画俯仰曲直的变化,但完全可以把思
一、书法=书写动作 书法作品
书法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生成的书写动作,古典书论中称之为笔法;一是作为现成结果的书法作品,比较强调视觉效果。
笔法着眼于具体的生成动作,书法作品供人观看,自然要强调其观看性,既然是强调观看性,就要符合视觉艺术层面的形式美法则,所以,孙过庭就曾在《书谱》中明确指出“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二、数画并施一字之中手法各异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的意思最初的理解是在一个字中,如果有几个同类的笔画,比如连续几个横画出现时,就要讲求各横画之间形态的变化。其他笔画,以此类推。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数画并施时,各异的手法有很多种,可以是起收笔的变化,可以是点画粗细上的变化,可以是点画俯仰曲直的变化,但完全可以把思路伸延开来,同类笔画间还可以是间距上的变化,更可以通过对其中一个或几个笔画进行变异,即成为非此笔画的形态处理,这样的效果或许更高明。
三、“随字变转”字字不同
如果我们愿意再进一层,还会看到唐人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为我们提供的招式——“随字变转”,他的解释是说,在《兰亭序》中,王羲之写的“之”字,“各别有体”,就是各不相同,所以可见不光是在一个字里,即便是一幅作品中有相同者或笔画,或整个字,都要进行调整,以免数字雷同,不使观者丧失观看的乐趣。
四、晋唐人“形异”源于笔法,宋人“形异”则是纯视觉的调整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点上,不只是晋唐人信手拈来,分寸即在手中,到了唐人以后,这一点还得到了重点的强化,比如米芾不仅在书论中宣称“三横三画异”,而且在具体的书写中,不管是《蜀素帖》还是《苕溪诗帖》都有充分而有意识的展示。
需要说明的是,晋唐人的“其形各异”和唐人以后的“其形各异”有着本质的区别:晋唐人的形异源于笔法,笔法正确其形自然各个不同;宋人以来的形异则是一种纯粹视觉上的理性调整。两者的区别可作天地别。
五、举例说明
(一)、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是《兰亭序》中的21个不同的“之”字,字字不同,笔法万千,令后人叹为观止。其实,在《兰亭序》中,除了“之”字外,凡是重复出现的字没有一个雷同的,这也反映出中国书法的广博与深厚。下面,为您列出兰亭中部分重复的字的高清放大版,供大家细细品味欣赏,分析不足的地方,也欢迎各位书友补充。
“之”
短短三笔,变化无穷。“之”字的变化,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
1,行书、楷书、行楷书用笔的变化;
2,行书用笔变化,比如折笔、顿笔、回锋等变化;
3,主笔变化、比如第二笔、第三笔主笔转换的变化。
“文”
力度不一,张力都很足。
“会”
两个“会”字,变化不大,但终归不同,表现在粗细、轻重和结构轻微变化,大师的高妙之处,往往寓变化于精微。如图:
“山”
两个“山”字的笔顺是不是不一样?
“修”
行笔速度的变化
“事”
第三个“事”字变化最大,或许当时“书圣”意气正酣。
“也”
起笔、主笔力度都有变化
“有”
“有”字主笔有一定变化
“竹”
两个“竹”字变化就大了,我们看看行书和行楷书:
“其”
“其”字也不少,变化主要表现在行笔速度,和字势顾盼的变化。
“和”
好吧,有说是异体字的,有说是王羲之不小心写错的,哎,谁知道呢......
“以”
不少人“以”字写不好。我们看看书圣的写法。在兰亭序中,“以”字数量仅次于“之”字,行笔速度、用笔等方面的不同咱就不多说了。
但有一点可以说是这个字写好的奥秘所在:前两笔和后两笔的距离感产生空间美感。所以,别把“以”字写太拢了,注意布白关系,也是很重要滴~
“为”
“为”字大致是粗细和行笔速度的变化。冯承素在临摹的时候应该是注意到了的:对于微醉的书圣而言,笔画粗细的变化也许是当时性情所致,但求逸而不飘,重而不沉。
(二)米芾《蜀素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