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剂抑制晶粒长大的物理原理(基于缺陷工程设计人造SEI膜同时抑制Zn金属负极枝晶和析氢反应)
稳定剂抑制晶粒长大的物理原理(基于缺陷工程设计人造SEI膜同时抑制Zn金属负极枝晶和析氢反应)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三维导电集流体、高浓度电解液、引入电解液添加剂和锌负极表面的人造SEI层等策略。在人造SEI层领域,金属有机骨架(MOF)因其良好的离子传导、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开放的均匀孔结构,有利于均匀金属离子通量而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其固有的安全性、高容量和成本效益,可充电的锌基水系电池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锌枝晶、竞争性析氢反应等问题导致了锌金属的不均匀电镀/剥离过程,大大降低了锌负极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通讯作者:张乃庆*,张宇*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背景】
张乃庆教授团队EnSM:基于缺陷工程设计人造SEI膜同时抑制Zn金属负极枝晶和析氢反应
【文章信息】
基于缺陷工程设计人造SEI膜同时抑制Zn金属负极枝晶和析氢反应
第一作者:赵晨阳
通讯作者:张乃庆*,张宇*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背景】
由于其固有的安全性、高容量和成本效益,可充电的锌基水系电池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锌枝晶、竞争性析氢反应等问题导致了锌金属的不均匀电镀/剥离过程,大大降低了锌负极的循环性能和库伦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三维导电集流体、高浓度电解液、引入电解液添加剂和锌负极表面的人造SEI层等策略。在人造SEI层领域,金属有机骨架(MOF)因其良好的离子传导、物理化学稳定性和开放的均匀孔结构,有利于均匀金属离子通量而受到广泛关注。
【文章简介】
基于此,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乃庆教授等在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上发表题为“Missing-Linker Bifunctional MIL-125(Ti)-Zn Interface Modulation Layer to Simultaneously Suppres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Dendrites for Zn Metal Anodes”的观点文章。
该文章基于缺陷工程策略构建了一种缺失连接体双功能锌负极人工SEI膜MIL-125(Ti)-Zn。MIL-125(Ti)-Zn通过缺失连接体增加氧的电子密度,构建出富电子氧位点,同时降低了Zn2 在MIL-125(Ti)-Zn上的吸附能(Ead )以及Zn2 扩散能垒,有效调节Zn2 的扩散行为,加速Zn2 的扩散动力学,保证了Zn2 的均匀成核和高效沉积。此外,H*在氧位点上的强吸附抑制了氢气的析出,从而抑制了锌金属负极的析氢副反应。基于上述协同效应, MIL-125(Ti)-Zn@Zn负极组装的对称电池在1 mA cm−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超过2100小时的良好循环稳定性,库伦效率达到99%以上。
【本文要点】
要点一:构建缺失连接体的双功能MIL-125(Ti)-Zn
MIL-125(Ti)-Zn是通过原位掺入Zn替代Ti,在MIL-125(Ti)的晶体结构中产生缺陷,即缺失连接体(图1c)。差分电荷密度计算表明,在MIL-125(Ti)-Zn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不平衡的电荷分布,Zn和O原子之间的缺失连接体明显地诱导了电荷转移,提高O的电子密度,促进H*在O原子上的强烈吸附和快速的Zn2 (图1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显示,MIL-125(Ti)-Zn(图1e)完全保持了MIL-125(Ti)的形态。相应的能量色散光谱(EDS) 元素图谱 图像证实,MIL-125(Ti)-Zn主要在表层观察到明显的Zn和Ti的存在(图1f-1i)。
图1. (a) 裸锌金属负极 (b) MIL-125(Ti)-Zn@Zn 金属负极的锌沉积过程示意图。(c)缺失连接体的 MIL-125(Ti)-Zn 的示意图。棕色、红色、白色、黄色、蓝色和灰色球分别代表 C、O、H、缺失连接体 H、Ti 和 Zn 原子。(d) MIL-125(Ti)-Zn 的微分电荷密度分布。(e) MIL-125(Ti)-Zn的 SEM 和 (f-i) EDS 元素映射图像,其中Ti 元素(蓝色)、Zn 元素(黄色)、C 元素(红色)和 O 元素(绿色)。
XRD分析的结果推断,所有的复合材料都具有良好的结晶性,并与MIL-125(Ti)相匹配。当掺入Zn后,初始和掺入的复合材料的晶格参数表现出一些差异,晶胞V轻度增加。晶格常数的变化可能是由于Ti位点被Zn取代造成的,意味着Zn的掺杂元素已经成功引入到原始相中(图2a)。XPS分析初始MIL-125(Ti)和MIL-125(Ti)-Zn的化学状态和表面化学成分。相应的结果和元素分布数据显示在图2b-d。MIL-125(Ti)-Zn中的Ti 2p3/2 (459.0eV)和Ti 2p1/2 (464.8eV)的峰值与MIL-125(Ti)中的峰值相比都正移了≈0.2eV。这些偏移表明电子从Ti转移到缺失连接体MIL-125(Ti)-Zn中的O,增加了O的电子密度。由此得出,富含电子的氧位点被成功构建。
图2. (a) MIL-125(Ti)-Zn 的 XRD 曲线的 Rietveld 精修,观察到的强度(×号),计算的强度(红线),所有可能的反射峰的位置(竖线)以及计算和观察之间的差异强度(底部实线)。MIL-125(Ti) 和 MIL-125(Ti)-Zn 的 XPS 测量光谱: (b) O 1s、(c) Ti 2p 和 (d) Zn 2p。
要点二:改性锌沉积的表征
SEM揭示了电镀和剥离之后,裸Zn金属负极和MIL-125(Ti)-Zn@Zn金属负极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图3a)。以1mA cm-2 对裸Zn负极和MIL-125(Ti)-Zn@Zn负极进行电镀后,在裸Zn表面形成了明显的枝晶(图3b),剥离后残留的枝晶也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图3c)。然而,在MIL-125(Ti)-Zn@Zn负极的表面上,电镀Zn金属后,MIL-125(Ti)-Zn层的厚度保持不变,Zn层均匀地沉积在MIL-125(Ti)-Zn层下面(图3e)。剥离后,MIL-125(Ti)-Zn层保持完整,而底部的Zn则完全没有变化(图3f)。锌沉积过程后电极的EDS图谱(图3g-i)进一步证实了锌的均匀沉积。
图3. SEM 照片:(a)裸锌和(d)MIL-125(Ti)-Zn@Zn负极,(b)裸锌和 (e)MIL-125(Ti)-Zn@Zn 负极在1mA cm-2下镀覆Zn的侧视图,在(c) 裸锌和 (f)MIL-125(Ti)-Zn@Zn 负极在1mA cm-2下剥离 Zn的侧视图。(g-i) MIL-125(Ti)-Zn @Zn 负极的 EDS 元素映射图像。(j) 循环后裸锌负极和 MIL-125(Ti)-Zn@Zn 负极的 XRD 光谱。(k) 裸锌负极和 MIL-125(Ti)-Zn@Zn 负极的拉曼光谱。
要点三:电化学性能研究
为了探究MIL-125(Ti)-Zn层保护锌负极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MIL-125(Ti)-Zn@Zn的电化学测试。与裸锌相比,MIL-125(Ti)-Zn@Zn对称电池的电压分布显示出较小的电压波动,这表明MIL-125(Ti)-Zn层的存在使锌的电镀/剥离过程更加可逆,在2100h内具有约80 mV的低滞后电压(图4a)。相比之下,MIL-125(Ti)@Zn对称电池的电压滞后在180h后增加,而裸锌电池产生的枝晶引起的内部短路导致了电池的失效,电压在45h后急剧下降。在5mA cm-2的电流密度下, MIL-125(Ti)-Zn@Zn对称电池仍能稳定循环长达近700小时(图4b)。MIL-125(Ti)-Zn@Zn对称电池的倍率性能也显示出稳定的电压曲线和较低的滞后电压(图4c)。组装MIL-125(Ti)@Zn-Cu电池,库伦效率达到99%以上(图4d),揭示了锌电镀/剥离的良好可逆性(图4d-g)。
图4. (a) 基于裸锌箔和 MIL-125(Ti)-Zn@Zn 负极的对称电池在 1mA cm-2下的电压曲线,容量为 1mAh cm-2。(b) 基于裸锌箔和 MIL-125(Ti)-Zn@Zn 负极的对称电池在 5mA cm-2下的电压曲线,容量为 5mAh cm-2。(c) Zn 和 MIL-125(Ti)-Zn@Zn 负极在电流密度从 1 mA cm-2增加到 10 mA cm-2连续循环期间的倍率性能。(d) 裸锌、MIL-125(Ti)-Zn 和 MIL-125(Ti)-Zn@Zn 负极在 1mA cm-2和容量为1mAh cm-2上的 Zn 电镀/剥离的库伦效率。在不同循环下(e)裸锌负极、(f) MIL-125(Ti)-Zn 负极、(g) MIL-125(Ti)-Zn@Zn负极的锌电镀/剥离的相应电压-容量曲线。
要点四:锌离子传输扩散机制
通过DFT计算Zn2 在负极表面的扩散能垒,揭示了Zn2 的扩散机制。从初始状态到过渡状态,Zn2 在整个扩散过程中与O原子结合,在最终状态下通过MIL-125(Ti)和MIL-125(Ti)-Zn的孔隙(图5a,5b)。由于缺失连接体的形成,Zn的扩散屏障急剧下降,从而加速了扩散的动态过程(图5c)。计时电流(CA)曲线表明MIL-125(Ti)-Zn@Zn电极仅在30s的平面扩散后就进入了稳定的三维(3D)扩散过程,表明MIL-125(Ti)-Zn在提高扩散动力学方面优于MIL-125(Ti)和裸Zn(图5d)。Zn2 和材料之间的吸附能Ead 被认为是对负极亲锌性的定量描述。裸锌的Zn(001)和Zn(101)晶面的锌吸附能都大于富电子氧上的Zn2 的吸附能,证明MIL-125(Ti)-Zn亲锌性更弱。因此,Zn2 未能在MIL-125(Ti)-Zn上成核,而是通过MIL-125(Ti)-Zn层扩散,最后沉积在Zn金属表面(图5e)。
图5. Zn2 在 (a) MIL-125(Ti) 和 (b)MIL-125(Ti)-Zn 上的扩散路径示意图。(Ti、Zn、C、O 和 H 原子分别以蓝色、灰色、棕色、红色和白色显示 插入的 Zn 原子以紫色显示。(c)Zn (001)、MIL-125(Ti) 和 MIL-125(Ti)-Zn 上Zn2 的扩散能垒图。(d) -150 mV 下 100 s内裸 Zn、MIL-125(Ti) 和 MIL-125(Ti)-Zn 上 Zn 成核的计时电流曲线。(e)Zn (001)、Zn (101)、MIL-125(Ti) 表面和 MIL-125(Ti)-Zn 表面吸附的 Zn2 的吸附能 Ead。
要点五:析氢副反应的抑制
由于Zn2 的还原电位与HER的电位相近,因此比较由含Zn2 的盐类组成的电解质的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曲线来分析人造SEI层对HER的抑制能力不够准确。为了避免Zn2 还原的干扰,保证电解液的导电性,我们采用了低还原电位的Na2SO4 电解液进行LSV测试。在-1.3至-2.3 V的宽电压范围内与标准氢电极(SHE)相比,在三个负极中MIL-125(Ti)-Zn@Zn表现出最低的电流密度(图6a)。对于裸Zn,MIL-125(Ti)-Zn层的腐蚀电位从-0.964V增加到-0.884V(图6b)阐明了MIL-125(Ti)-Zn@Zn电极的腐蚀反应倾向最小,腐蚀程度最低。
为了进一步阐明MIL-125(Ti)@Zn抑制HER反应的机制,计算了HER中间物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根据萨巴蒂尔原理,计算出吸附H原子形成H2的吉布斯自由能ΔGH* ,是预测和评估HER表面活性的一个关键描述符。具体来说,吸附步骤限制了整体动力学,并决定了弱结合强度(ΔGH* > 0)下的电化学过电位,而解吸步骤的过电位在较低的结合能(ΔGH* < 0)下占优势。越接近ΔGH* = 0 eV,HER活性越强,越有利于氢气的析出。相反,ΔGH* 的绝对值越大,HER活性越弱,越难析出氢气。MIL-125(Ti)上的O的ΔGH* 值为 0.82eV(图6c),这意味着MIL-125(Ti)与H*结合得太弱,不能稳定中间状态,从而抑制后续的氢气析出反应的发生。由于不同的电子特性,H*的吸附行为表明MIL-125(Ti)-Zn上的O位点对H*的吸附最强(图6d,6e),抑制了H*的解吸和H2的释放。从而抑制后续的氢气析出反应的发生
同时计算了MOF的电子态密度(DOS)并研究了MOF电子结构的变化。,随着MOF中缺失连接剂的形成,MIL-125(Ti)-Zn的电子结构发生了变化(图6f,6g)Ti的d带变宽,电子离域并转移到O上,增强了对HER中间H*的吸附。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MIL-125(Ti)中掺入Zn的缺失连接体结构的可以调节Ti和O的电子状态,提高O的电子密度,增强对H*的吸附,获得较高ΔGH* ,从而抑制HER副反应的发生。
图6. (a) 不同样品在 2M Na2SO4水性电解质中的 LSV 曲线。对电极是 Pt,参比电极是 Ag/AgCl。(b) Zn、MIL-125(Ti)@Zn 和 MIL-125(Ti)-Zn@Zn 负极的Tafel曲线。(c) 计算得到的 Zn (001)、MIL-125(Ti) 和 MIL-125(Ti)-Zn 上 HER 的氢吉布斯自由能图。(d) MIL-125(Ti)、(e) MIL-125(Ti)-Zn 通过计算得到的 O 位点的氢吸附图像。计算得到的 MIL-125(Ti) 和 MIL-125(Ti)-Zn 中 (f) Ti 和 (g)O 的部分态密度 (PDOS)。
研究结果证明了缺失连接体的双功能 MIL-125(Ti)-Zn 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锌负极层,它显示出高库仑效率,同时能够抑制析氢反应和锌枝晶的特性。研究者发现 MIL-125(Ti)-Zn 的优异性能是由于 MOF 骨架中缺少连接体能够构建富电子的氧位点,从而大大降低 Zn2 的扩散势垒,加速Zn2 扩散动力学并且有效均匀 Zn2 的通量分布。
此外,富电子氧位点增强了H*的吸附,获得较高ΔGH*,减少了HER副反应的危害,从而提高了锌负极的循环寿命。MIL-125(Ti)-Zn@Zn 电极组装的对称电池在 2100 小时内表现出出色的循环稳定性,在 1 mA cm-2时电压滞后约为 80 mV,这些结果为开发高性能的锌金属负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对于多功能人工保护层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文章链接】
Chenyang Zhao Ying Du Zhikun Guo Aosai Chen Nannan Liu Xingyuan Lu Lishuang Fan Yu Zhang* Naiqing Zhang*. Missing-linker bifunctional MIL-125(Ti)-Zn interface modulation layer to simultaneously suppres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nd dendrites for Zn metal anod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2 53: 322-330.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2.0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