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的两个养女分别是?(为什么章士钊杨昌济)
章士钊的两个养女分别是?(为什么章士钊杨昌济)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后来大师级的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救国理念,让萧子升才得以成为一名著名的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这二人又成了同学,他们肯定想不到,蔡和森的加入让他们成为著名的“湘江三友”。想不到他们会遇见一个小师妹——杨开慧,也想不到8年以后他们深厚的友谊,向着两个方向飞奔而去。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维新变法”,东山学堂在此背景下,成为新式学校,教新文化,播新思想。毛泽东考入东山学堂,和17岁的萧子升成了同学。1911年,萧子升考入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没过多久,毛泽东也来到了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1913年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新民学会成立以后,这些即将在中国上空闪亮的名字,便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了,也许他们听不到,命运的车轮正在咣当咣当的运行着。
萧子升是总干事,他认为他已经找到救国之路,那就是杨昌济老师的“教育救国”。
有一天,毛泽东问他是否继续在楚怡中学教书时,萧子升的答案让毛泽东颇为惊讶——他想出国勤工俭学。
萧子升比毛泽东小一岁,是一位风流倜傥的大才子,是杨昌济最好的三个学生之一(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子升的父亲名叫萧岳英,是留洋归来的开明人士,才华出众。他到东山学堂教书的时候,把儿子萧子升也带去了。
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维新变法”,东山学堂在此背景下,成为新式学校,教新文化,播新思想。
毛泽东考入东山学堂,和17岁的萧子升成了同学。
1911年,萧子升考入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没过多久,毛泽东也来到了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1913年也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这二人又成了同学,他们肯定想不到,蔡和森的加入让他们成为著名的“湘江三友”。想不到他们会遇见一个小师妹——杨开慧,也想不到8年以后他们深厚的友谊,向着两个方向飞奔而去。
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后来大师级的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救国理念,让萧子升才得以成为一名著名的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总之,一种蓬勃发展的力量悄然在湖湘的首府长沙孕育着!
萧子升认为出国勤工俭学才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文化,为将来教育救国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听得兴奋不已,于又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蔡和森,蔡和森也颇为激动。
他们便开始联络新民学会的会员,组织湖南进步学生赴外国勤工俭学。
最早发起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是党国四老——北大校长蔡元培以及李石曾先生,(他俩都是国民党元老)当时蔡元培任华法教育会会长,李石曾任副会长。
党国四老不是白叫的,他们的高瞻远瞩让中国受益百年,
1910年前后,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掀起勤工俭学运动,他们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放眼世界文明,培养国家急需的新型人才,以实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
于是发起成立法勤工俭学会和华法教育会,此后大批中国最优秀的青年被选派到法国勤工俭学——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法国缺少劳动力,学生们可以在那里半工半读。
到了“五四”时期,“勤工俭学的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高度契合,世界那么大,更多热血青年都想到欧洲看看。
北洋政府的熊希龄和范源濂(和章士钊、杨昌济是英国同学)积极运作,政府、社会名流资助,掀起了出国留学热,为即将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杨昌济是大佬章士钊举荐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得知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正在筹备赴法勤工俭学,
刚在北京落脚就写信给他的爱徒说:法国招募工人,在法国留过学的蔡元培、李石曾等名师,想送一批有为青年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并希望他们在长沙把勤工俭学运动搞起来,送有志青年去法国,学成归来建设国家。
在信中特别提到:希望青年毛泽东立即到北京来,帮助推动这项有益国家有益民族的运动。
多说一句:当时的中国最好人才去法国基本都回来了,成为国家栋梁,比照当今出国的青年学子,祖国也一样需要,加油!
新民学会中的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赴法留学”的事一下子传开了。
一听能去法国见世面,新民学会会员都想去,为了能赴法勤工俭学,萧子升写信给北大的杨怀中先生,让他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那里打听一些华法教育会的情况。
蔡和森6月23日先去北京探路,他到北京看明原委,在蔡元培的帮助之下,他们终于看到了去法国的希望。马上回信给毛泽东,说不是忽悠,叫他带上大部队尽快过来。
在得到蔡元培先生的首肯之后,毛泽东与萧子升带上新民学会成员去了北京,还见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
毛泽东第一次到达北京, 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25人,浩浩荡荡住进湖南会馆(不是会所,苦着呢),其他人住在会馆,只有毛泽东住在杨家(可见杨昌济对毛泽东之喜爱)。
新民学会,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与法华教育会的交流与实践中,法华教育会高层看中了萧子升的才华,任命他为华法会秘书。
蔡元培、李石曾同意为湖南青年开办3处留法预备班。毛泽东筹措经费,制定勤工俭学计划,“出国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了。
一年之内,共有二千多名学生抵达法国,以湖南表现最佳,当年新民学会70多人,申请留学人员达到19人,湖南籍青年多达500余人,包括萧子升、徐特立(这是毛泽东的老师)、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川、粤次之,每省约300人,江浙又次之,约200人,其他省份人数较少。
这种事,从来都是当妈的最肯下血本,为了凑齐子升、子璋兄弟出国留学。萧子升的母亲卖掉陪嫁田产,这是有多拼!望子成龙是每个妈妈心中最终极梦想,没有之一!
蔡和森家就更努力了,他把能卖的东西全卖掉,带着母亲与妹妹举去法国。
葛健豪(蔡和森母亲)已经55岁了,民国55岁就是老人了!她跟着儿子飘摇35天远渡重洋!到法国后和女儿蔡畅、向警予则一起进了女子公学,然后狠学发文,所有孩子都是她老师,最后终于过了语言关!就问现在英语不好的这帮外贸和海运白领们,服不服!
为儿女成才,个别妈妈是有多努力!
蔡和森告诉母亲:法国人喜欢中国湘绣。葛健豪白天上课,晚上刺绣,换钱除了供儿女们正常开支外,还拿剩余的钱资助他人。
出国记得带上妈妈,真是好用!感动的要哭了。
蔡畅(蔡和森妹妹,建国后,周恩来都叫她一声蔡大姐)每次说到妈妈留学,都自豪的说“是当年的惊世创举!”
湖南《大公报》在报道中称赞道“最钦佩的还是两位,一是徐君懋恂(徐特立),一是蔡君和森之母。”
母亲英雄儿好汉!由于母亲的悉心照顾,蔡和森“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半年时间译出《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作品。
徐特立那时已经42岁,在“湖南一师”是毛泽东的老师,当时已经是学界名师!跟昔日学生们一起打工上学,真是学无止境!所以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已经桃李满天下,徐特立为报国之志,远赴法兰西。
说回毛泽东
一战后欧洲局势渐趋平稳,赴法勤工俭学计划进展顺利,陆陆续续一批批热血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这批青年后来大都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像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赵世炎、聂荣臻、钱三强、王若飞、李立三、李维汉等都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佼佼者。长期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这里说得再热闹都没说到社会各界的巨资投入,尤其是毛泽东和章士钊从此结下了几十年的极其深厚的交情,这是后话。
至于毛泽东,他终究还是没能去成,
杨昌济对毛泽东说说你有两条路,要么去法国留学,要么想办法留在北大半工半读,你想想看吧。
毛泽东委婉地说:目前赴法青年以湖南、四川两省为最多,湖南已经到京50多人,连42岁的教育家徐特立、年过半百的女教师葛健豪(蔡畅、蔡和森的母亲)也都报了名,如何将这些人安排好,使他们学成归国是一项很繁重的工作。
毛泽东不想去法国,他想留在北京。
萧子升回忆:毛泽东没有去法国一是路费问题,当时毛泽东一无所有,不可能筹齐到法国的100大洋路费,“无人能借这笔钱,是他无法解决的大数目。”很可能这才是毛泽东没有去成法国的真正原因。
二是毛泽东在外国语言方面不纯熟,对于学习英文都感到很吃力,何况是很难的法文(毛泽东是学霸!但是偏科,以后有机会多说两句);
三是毛泽东很喜欢北京,也就是当时的北平,留在北平,他一方面可以继续读书,另一方面,可以充当留法学生在北京的联络员,同时还可以为新民学会征召新的会员。
如果毛泽东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法国,那中国近代史就要重新书写了。历史有时很有趣,有很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可能与不可能。
毛泽东再招人喜欢,也不能天天赖在老师杨昌济家,他需要有收入,杨昌济就去找蔡元培,请他给毛泽东安插一个打扫教室的工作,
举国闻名的杨老师找北大校长,替他最好的学生找工作,给他按照曾国藩培养的湘江三友之一的大才子安排了北大保洁工作!就问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2000—7000高中低学霸们,服不服!
北大校长蔡元培出了个更好的主意,他写信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
说:“守常先生,毛泽东想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清扫房间,月薪八元。”——当时的工人工资是月薪3块大洋,普通军官工资是月薪10块大洋,
应该说刚毕业的毛泽东薪资待遇还不错,但是那是毛泽东,这些钱都不够自己读书,更别说出国了,他在湖南当兵时候每月7元,除了吃饭剩下全用在学习上,穷的叮当响。
至于恋爱!呃,忘说了,这时候他和小师妹杨开慧仙女恋爱了,不过恋爱用钱么,现代青少年为钱困惑过吧?毛泽东的初恋上篇文中说过,是湘潭顶级富豪的女儿——江南第一美女,才女陶斯咏。
爱是倾慕,是两颗心的冰火对撞,不是钱能堆出来的,至少堆不出来一个冰雪聪明的女朋友!
按杨昌济给毛泽东设计的职业规划,是希望他找个机会好好在北大正经念个书,再混个助教,这辈子就稳了,
当时北大老师们的收入属于社会顶配薪资,助教一个月50-110元,教授140-280元,杨昌济拿的就是顶薪280元,大约大于等于今天的金领水平,
不过如果他愿意像徐志摩一样出去讲课,每年就能拿出4000大洋给陆小曼肆意挥霍。这种民国文化财主你远的可以看见鲁迅,近的你可以想想金庸。
毛泽东除了在图书馆整理十五种报刊,登记借书人的名字,毛泽东为了能蹭课,还报名成为北大社会哲学系的一名注册旁听生,并加入了北大新闻研究会等团体。
在北大,毛泽东旁听时第一次向仅大自己两岁却已名满天下的民国大师胡适请教问题,胡适问他是不是北大正式学生,毛泽东说不是,胡适拒绝回答,
这里要多说一句胡适,他是个好玩的人讲课非常有名,号称“快教授”,他讲课从来不用讲义教材之类的东西,他引经据典,视通万里,神接千载,风趣幽默,收放自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听他的课简直就是视听盛宴。
但是他完全没有章士钊和杨昌济看人的高远,这就是个人情怀和关注点的问题了,
后来慢慢有了往来,不很亲密那种,主要还是毛泽东来找胡适,胡适也没有判断出对方会成为天降猛男,后来竟比自己猛百倍,他从不主动,但还是搭理毛泽东,估计主要是给杨昌济面子。
25名同来北京的同学中,罗章龙经过考试,成为北大哲学系的正式学生,但毛泽东一直在旁听,从来没有参加过考试,至于他为什么不考北大,很可能还是钱的问题,他欠了不少钱,根本交不起北大的学费和生活费。
北大图书馆购置的2万多册外文书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介绍各种有关主义思潮和关于十月革命的。
李大钊让毛泽东做图书馆助理员——及时全国各地的报纸夹上去,月底去装订;有时做些杂务,比如为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老师的办公室整理打扫等等。
毛泽东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图书馆读报人的姓名。这些人里面有很多新文化运动大V,如傅斯年、罗家伦等。
毛泽东很想和他们攀谈思想、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的职位低,有些人看不起;也可能是这些大V们确实很忙。
毛泽东没空灰心丧气,他又参加了新闻学会,在北大旁听他是认真的。
在新闻学会里,他又遇到一些人,如陈公博、谭平山、邵飘萍(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他还遇到了康白情、段锡朋。
由于校长蔡元培主张“自由思想,兼容并蓄”,北大思想非常活跃,各式各样的主义思想,各式各样的代表学者,如百花盛开。毛泽东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思想也越来越激进,但是还有很多头绪没有理清,也对自己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很迷茫。
毛泽东在北大还认识了许多人,但使他受益最深的是李大钊。
李大钊不仅是他的职场上司,也是他精神道路的重要引路人,那时毛泽东思想还未定型,曾一度相信无政府主义,
李大钊当时是国内“第一个声明拥护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的中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在他手下打杂,一起整理书刊、登记目录,俩人一边工作一边聊天,
李大钊给他介绍了“马客士”(马克思最早译法),毛泽东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所学的知识开始新陈代谢,对研究“马客士”有了浓厚兴趣,他说自己,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强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板仓先生杨昌济培养一代救国群贤
,杨昌济在毛泽东生命中扮演着精英纽带的作用,如果没有杨昌济,25岁的毛泽东怎么可能请得动北大校长写介绍信?怎么可能不考试入学就在北大吸收知识?
也不可能认识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一箩筐大V人物,并受到中国最好的大师级指点。
毛泽东开始与杨昌济先生看门的老头住在一起,这可把杨开慧小师妹乐坏了,虽然在长沙家里,杨昌济老师也给学生分出一间客房,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这帮大才子们经常到家里蹭饭,一大桌子人像一家人一样,转眼已经走过5年,
但是这里是遥远的北京,他乡遇故知,又是她13岁起少女时代的润之哥,爸爸最喜欢的学生,杨开心小仙女每天都很开心……
后来毛泽东和罗学瓒等8人就挤在这里一间长不到
1丈、宽不到8尺的东配房里。每逢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这种环境让他更加体会到时间的重要,孜孜不倦的读书与思考。
不过他们离杨家很近,比在长沙来往还频繁。
毛泽东在北京,主要在忙两件事,一是忙图书馆的工作,有空就去蹭蹭课,一是忙着恋爱。
小仙女杨开慧已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他乡遇故知,情窦初开。毛泽东经常把进步书报及自己写的日记、学习笔记给她阅读。两人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探讨问题,点评时事。在不知不觉中,这对年轻人双双坠入了爱河。
25岁的毛泽东和17岁的杨开慧走到了一起,他俩形影相随,一起在故宫河畔漫步,也一起在北海公园游玩,
女儿心中的秘密自然难逃脱父母的视线。杨昌济夫妇开始对杨开慧与毛泽东的交往是赞同的,但是要招毛泽东为婿,也不是没有顾虑的,
至少萧子升是他们考虑过的人,萧子升回忆说:每个礼拜天早上例必去杨先生家里讨论功课,和杨先生家人同吃午饭……我们(就是杨开慧和萧子升)不可能旁若无人的坐在那里,有时我们的视线相交……特别是当我们两个人同时在一个盘子中夹菜时,我们只有籍目交通,但绝无相对而笑……
杨师曾经想把开慧许配给我”
萧子升般风流倜傥——其实他确实是杨昌济女婿候选人之一,事业继承人之一,他都必须尊重每一份礼仪和姿态,甚至是对待杨开慧的心思,比如进门首先是给老师和师母鞠躬。
他不可能,也不会在杨开慧仙女先动心思之前对她有什么想法;嬉笑是有的,但是涉及细微男女情感绝无一丝非分,推而广之,毛泽东,蔡和森,等等均如此。
恋爱中的女孩智商都是爱因斯坦级别的,这时候杨开慧小仙女终于发现自己可能“早恋”了。小仙女的小宇宙终于爆发了。
小师妹在各位师哥师姐眼里是冰雪聪明,但是她会把内心的潮水抚平,就像少女昨天的样子,昨天是谁?昨天是岳灵珊,这段时光的杨开慧到底如何,
其实萧子升很了解,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说它长是因为,这么一大堆人包围的小师妹已经整整5年,开慧师妹每天很快乐。
在杨开慧的眼里,他爸爸举世闻名,他师哥们将来也会举世闻名,她自己基本上属于“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快乐是自主的,她的环境太积极向上了,差不多一直都很爆棚!
特别是杨开慧向母亲表白:“我是为母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虽然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好的学生,认定“不救国则已,救国必须此二子(毛泽东、蔡和森)”,但对于毛泽东成为他女婿,却难以下定决心。
一天,大佬章士钊到杨昌济家做客,恰好杨开慧为他沏茶。
章士钊在民国各党派呼风唤雨,甚至黑白道都吃的开的风清扬级别人物(详见前面关于他的文章)
章士钊随口问杨昌济:“令爱是否已经许配人家?”
正为女儿婚事发愁的杨昌济跟章士钊交情极深,回答道:“有位叫毛泽东的青年与开慧现在有些来往。他是我的学生……很不错。
可有位先生曾对我说,毛泽东行动举止与众不同,可能是个非凡人物,这种人命运多舛,会连累家人,劝我不要把女儿许配给他。”
章士钊虽然听人说过毛泽东,毕竟没有见过,在杨昌济宝贝女儿婚姻大事上不便多说话。但杨昌济这一问勾出他的好奇来了,这是个真正的老顽童,
直到92岁还能让人又爱又气,惊掉下巴!即使建国后的那十年,都是毛泽东保护的极少数人之一。
章士钊对杨昌济说:“有机会,让我见见毛泽东?”杨昌济同意安排章毛见面。但杨昌济还没来得及安排,章士钊就遇上了毛泽东。
章士钊是名满天下留洋学着,一天章士钊在讲座。期间,有人告诉他毛泽东就在现场,并向毛泽东座位那边指了指。
章士钊没有贸然前往和毛泽东攀谈,照常讲课,在讲课的间隙,暗中观察毛泽东的行为举止。
这一看,章士钊就忍不住暗暗喝彩。
毛泽东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记笔记行云流水,一举一动都十分合他老章的胃口。
章士钊是个慧眼如炬的人,他连登基称帝的袁世凯都不放在眼里……
等到讲座结束,章士钊连家都没回,直接跑去找到杨昌济,对他说:
杨老先生,您不要犹豫了,赶紧把小姐许配给毛泽东。
“润之有天目之表,龙凤之姿,旷世奇才,举世无双;能做你女婿,实乃幸事。恭喜、恭喜!”
听到连章士钊都这么说,杨昌济也就不再犹豫,同意了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婚事。
后来章士钊又找来毛泽东的文章来读,不读不要紧,这一读,章士钊顿时词穷了。好家伙,这文采,这气魄……章士钊憋了半天,只憋出来一句话:不得了啦,湖南要出帝王了!
这桩婚事开启了毛泽东与章士钊两人半个多世纪的亦师亦友情。
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小仙女飞翔起来了。这对年轻人的每一天都是将来3年音讯全无时乃至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此时此刻他们沐浴着爱情的甜蜜。
1919年3月初,毛泽东的母亲文氏病重。得回家看望,还有新民学会决定去法国留学的那批同学,现在也学了半年法语了,准备启程,3月12日,毛泽东告别了北京,送同学们上船。
面对心爱的人分别而去,杨开慧小仙女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离别情愁,她送别时说:希望能收到他的来信。
毛泽东回到长沙,就接到了杨开慧的来信,信中的称呼已是一个字:“润”,而毛泽东在给杨开慧的回信中,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毛泽东已把病重的母亲接到长沙,一边亲侍汤药,精心照料,一边继续革命工作,创办了《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创刊后在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北京的《每周评论》专门载文介绍了它。杨开慧得悉毛泽东是该刊主编和撰稿人时,心情十分激动。
这时,杨昌济病倒了。杨开慧日夜服侍汤药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物,从这里,杨开慧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
毛泽东写到这一段时间的文章,文字清新美好,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毛泽东回湖南的时候离五四运动爆发也没几个月了,如果他在北京,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
上篇文章说,毛泽东有个初恋,她就是是美到让人发疯的仕宦人家,湘潭顶级富豪的千金,江南第一美女陶斯咏,去年和毛泽东和平分手(萧子升回忆录摘抄)。
一年前,新民学会成立后,每隔半月、一月开一次会,会员们讨论学术问题和思想问题,研究国内国际形势,报告各自学习和工作的计划和完成情况,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毛泽东这次回湖南,依旧忙于新民学会,这个学会当时萧子升是总干事,萧子升不同意变革,整个学会政治倾向很模糊,
其实陶斯咏也是温和主张,同意萧子升教育救国,但是她对毛泽东,无论从情感和才华上都倾慕、敬佩毛泽东,她开始支持毛泽东的更高理想,毛泽东和蔡和森终于就突破了最初的会章宗旨。
五四运动前夕,新民学会已经发展到 70多人,正如毛泽东所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新民学会的发起、成立和成长,浸透了毛泽东的心血,逐步发展为革命团体,在湖南乃至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1919年,就在萧子升与蔡和森抵达法国后不久,毛泽东发展了一百多名会员。这时的新民学会与毛、萧二人刚创会时有所不一样了,
刚创会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它是一进步学生学术团体,而这时,在毛泽东的带领之下,新民学会依然成为了毛泽东在湖南宣传苏俄共产主义理论的政治团体。
这时杨开慧小师妹和他的通信,紧锣密鼓起来,落款是甜蜜的,“润”和 “霞”毛泽东母亲的病情,毛泽东事业,毛泽东的甜美的信件,毛泽东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她悲喜交加,此时毛泽东就是她的一切!
陶斯咏是杨昌济最得意的女弟子,杨开慧是杨昌济的宝贝女儿,而且,天生丽质,冰雪聪明,才华实不在自己之下。
陶斯咏得知后心中万分惆怅,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又去,那时拼尽全力,炽热如潮水般的情感也如潮水般冲回心里。
她是江南第一才女,是第一美女,是新女性,是肩负国家责任和“教育救国”梦想的最前沿的践行者。他们的情感只是变了个样子,不管她是否曾经友好分别过,那份对彼此的敬重和牵挂一直都在。
一边忙新民学会,一边忙出国留学,一边在病重的母亲身边照顾。
毛泽东找人为全家还拍了张照片留念,但母亲身体一直没有起色,弟弟毛泽民又将母亲接回韶山休养,其母后来于10月5日在韶山病逝。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乃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性情温厚,经常拿家里的一些东西去接济穷苦的乡亲。
可以说,这是一对典型的严父慈母的组合,对养成毛泽东后来坚忍不拔且心系天下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毛泽东痛失慈母,悲伤,希望,爱情,过去,未来,家人,恋人,师长,知己,同学,“驱张行动”眼看接近尾声,事无巨细如潮水般冲刷着毛泽东,窗外桂花又开了,这一年毛泽东26岁。
一战结束了,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对世界重新洗牌,中国被忽视了,北京3000多名学生到达天安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时,毛泽东步履匆匆,如果他在北京,会发生什么?中国历史会有其他走向吗?
历史没有如果,他的北京生活穷困,甜蜜,忙碌,一个月8元的工资,除了每天整理书报,就是拼命学习,整个思维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一年,他遇见的人,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好像比以往更漫长,更壮志凌云。
这一年是他似乎听不见他生命的车轮的巨响,他遇见了章士钊,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还有更多在当时乃至后世都闪耀着耀眼光芒的名字,这对他很重要,我们只能按照人物顺序把他这一年的命运轨迹说的完整些。
这一年他做的事,影响中国百年,这也许在他的传记里只是寥寥数笔,但是没有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将没有1920年后中国风云际会的政坛。
李维汉回忆说:“新民学会虽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但在它存在的三年中,在中国革命动荡转变的年代里,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蔡畅、向警予等今后叱咤风云很多人日后共产党的创始人或共产主义运动及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
湘江三友,萧子升,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作为一个大才,真正成为了杨昌济的继承者,也是集大成者,路不同不能把建树都被抹去,他和党国四老保护故宫!
首先这份工作就德行操守第一,才学必须达到举国认可,这中间的大风波都是后话。
1919年末杨昌济在病重期间,和宝贝女儿进行了一次长谈:“润之是大才,这一点我早就看出来了。
他的惊天豪情,绝世抱负都是我生平前所未见,能教出这样的一个学生是爸爸一生最大的成就。
没有比我这个当老师的更了解润之地,他心太高,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担子太大太重;他就像一团烈火熊熊燃烧,会成就惊天伟业,并为此一往无前,不惜个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家庭。
爸爸只是提醒你,要好好地爱护他,支持他。要好好想清楚,为了润之,为了这份感情,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疼爱,未来中国风雨飘摇,杨昌济对女儿的命运始终放心不下……
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张(敬尧)代表团回到北京,住在北长街福佑寺。
一对恋人在分别大半年后重逢在北京,其中的情愫难以用语言表达,压抑在两人心头的爱情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
一天,杨开慧发现毛泽东晒在竹竿上的一件白衬衣破了,便取下来为他缝补。不料被妈妈向振熙看到了,便把此事看作他们“定情”的标志,高兴地告诉杨昌济:
“开慧帮毛先生补衬衣了,她还从来没补过衣服呢?”
深受病魔折磨的杨昌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就这样,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婚事在杨家内部定了下来。
杨昌济的病情愈发严重了。毛泽东赶到病房,探望恩师。
自知不久于人世的杨昌济示意毛泽东坐到床边,用颤抖的手掏出一块怀表,递给毛泽东。
“润之,这块表跟我多年,送给你作个纪念吧。你和开慧的事我全知道,我就把她托付给你,……开慧年轻幼稚,你要多照顾她……”
“老师、师母,请放心!”毛泽东强忍悲痛,站起身来,向恩师和师母深鞠一躬。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后归葬长沙县板仓。
杨昌济对毛泽东一生极其重要,是杨昌济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人格和思想,给毛泽东打下了新文化根基,也是杨昌济一手给予了毛泽东江湖地位,
如果不是杨昌济的极力推荐,平民家庭出身的毛泽东,不会年纪轻轻就闯入民国精英阶层,并逐渐累积人望值,一步步成为开天辟地的大才。
杨昌济在中国近代史,相当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将经验与名望值托付给了毛泽东和蔡和森,在他眼里,这俩人终会成为当时的卧龙凤雏,影响未来的中国政治格局,将在苍莽的岁月里成长为时代巨人,并彻底改变中国的命运。
ps:如果有兴趣可以翻看前面文章
第一集:毛泽东敲响了“板仓杨寓”大门,一个圆脸大眼睛的少女出现在眼前
第二集: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杨开慧遇见毛泽东,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第三季:新民学会那四个美丽的“女豪杰”向警予、陶斯咏、蔡畅、李一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