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望海楼》俗话说,“门前一棵槐,财宝自然来”。村中有棵古家槐树,树干高约13米,直径约0.6米。为苏姓先人27岁立家时所栽,树龄约120余年。树冠如同一把巨伞,每到夏日,下面总是坐满了乘凉、聊天的村民。此树现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花科子村的历史。当初,这片土地上荆棘丛生,杂草遍地,附近生长着密密匝匝的苇草。先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起“草披屋”居住。冬天,用海边拾来的干海草拧成绳子,编织起来当“被褥”。夏夜,点燃艾蒿熏赶蚊虫。后来,建起了“海带叶子屋”。先人们垦荒造地,开发山林,耕田牧渔。将荆棘丛生、杂草遍地的山坡、丘岭,开垦成层层梯田;在海滩建坝形成洼地,造出了块块良田。并为它们取了不同的地名,如八分地、一亩二、花子湾、南洼、柳芽子等。《门前一棵槐》

嘻嘻解密:本栏目往期文章中,《刘大学赶考》与《刘大灯笼的故事》两篇,与青岛薛家岛的刘家岛村有渊源,故事背景就在此地。刘家岛村也是一个明朝时的移民村,历史悠久,与周边村庄在政经、联姻上来往密切。

今天要讲的是青岛西海岸的花科子村,名字不响亮,却是一个美丽村庄,具有独特的海岛渔村气质。另本栏目在文章行文上,基本是根据每个村的老年人,在当时讲述的语气整理,所以每篇文章看似结构相同,其实用词造句却有差别,若是本村人读之应倍感亲切!这也是编者的用心之处。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1)

花科子村,位于长江路街道西南端、滨海大道西北侧,东靠石油大学,西近胶南窝洛子村,南隔唐岛湾与薛家岛南岛相望,北邻王家港村。南海中的牛岛和矶岛如同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相伴左右。村庄占地200余亩。2006年,全村有160户、454口人,居民有宗、苏林、薛、王等姓,皆为汉族。

据传,清顺治年间,苏、宗、王、林等姓分别从今胶南灵山卫等地迁来。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薛姓从今胶南灵山卫窝洛子村迁来。诸姓人逐渐繁衍成村。村东北有一山为尖山,山西边有道沟,故取村名为“尖山沟村”。山体是含有多种颜色的岩石,俗称“花科石”。清朝末年,遂改村名为“花科子”。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民国时曾又称“花科庄”。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2)

当初,这片土地上荆棘丛生,杂草遍地,附近生长着密密匝匝的苇草。先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起“草披屋”居住。冬天,用海边拾来的干海草拧成绳子,编织起来当“被褥”。夏夜,点燃艾蒿熏赶蚊虫。后来,建起了“海带叶子屋”。

先人们垦荒造地,开发山林,耕田牧渔。将荆棘丛生、杂草遍地的山坡、丘岭,开垦成层层梯田;在海滩建坝形成洼地,造出了块块良田。并为它们取了不同的地名,如八分地、一亩二、花子湾、南洼、柳芽子等。

《门前一棵槐》

俗话说,“门前一棵槐,财宝自然来”。村中有棵古家槐树,树干高约13米,直径约0.6米。为苏姓先人27岁立家时所栽,树龄约120余年。树冠如同一把巨伞,每到夏日,下面总是坐满了乘凉、聊天的村民。此树现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花科子村的历史。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3)

《望海楼》

村东北的尖山,海拔100米,是开发区南端沿海最高的一座山。早年,山顶建有一座观海楼,为附近两埠岸村万姓大户人家所建。据说,那户万姓当时是胶州以南有名的大财主,建楼是为了观赏山海美景。站在楼上举目四望,近处浅海碧波荡漾,牛岛位于海中央,山海相映、就像一幅迷人的山水画;远处竹岔岛、灵山岛、九顶山及小珠山诸峰雄伟壮观。民国时期,观海楼被毁。

《靠海吃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起初,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砍来成材树木,用山葛子打成的绳子将其捆绑成排,造出“筏子”。摇着它随波逐流,在南岛、老灵石、灵山岛附近海域开展捕捞。有一种用柳条皮捻成绳子串联在海螺壳上的捕鱼工具,俗称“海螺网”,用来捕捉“八带鱼”。停泊“筏子”的地方,称为“筏子湾”,位于村东200米处的石屋子南侧,是当时的小码头。“筏子湾”旁有排“船帮石”,用来拴“筏子”。

后来,开始着手造船。那时造的是小木帆船,俗称“舢板”,有一丈一尺(相当于现6米余)长,因在船上一般使用海螺网捕鱼,有点像钓鱼,又名“小钓钩”。他们驾着这种只有一面小帆篷的小船,每年春分前后出海,凭着祖辈传承的航海经验和简易指南针(罗盘),在东起竹岔岛、灵山岛,南到江苏的广阔海域进行春季捕捞。捕获的主要有八带鱼、刀鱼、黄花、鲳鱼、墨鱼、鳗鱼、大虾、梭子蟹等。春季捕捞期有近三个月时间。夏季休渔季节,在家务农。冬季,则收拾渔具,为第二年的渔汛做准备。

小渔村的花(小渔村花科子)(4)

《龙王庙》

村南的海龙王庙,建于1905年。庙内有三尊塑像,面南站立。东侧是财神爷,手捧元宝;中间是龙王爷,手持令牌;西侧是山神爷,手拿钢鞭。庙后有一棵大树,高约14米,树干直径约2米。近看,如同一把巨伞;远看,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正面对着大海,昐望出海作业的人们顺利归来。此树于1961年被伐。庙于1964年被毁。

《英雄谱》

解放战争时期,人们踊跃参军参战,出夫支前。王忠信,男,现年78岁,1946年参加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军某部团长,被授予一级功臣称号。王忠礼,男,1947年参加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病故。宗桂高,男,现年78岁,1946年参加解放军,建国前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莱阳、诸城等战役,为三级伤残军人。

《解放后》

早年,村里水资源缺乏,人们吃水需到2里外的地方去挑。1951年,オ在山沟处建了一口水井,一直使用到现在。后又在水井上方沟里筑坝,建成一容水2万余立方米的水库。大坝成了一条路,又将沟东和沟西两个自然村连接起来。1998年,在水库坝下侧建了一大口井,与原来的水井连在一起,彻底解决了水源问题。

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建起了砖瓦房。昔日那种“黄土墙、草披屋”的旧村落已荡然无存。1981年,成为灵山卫公社唯一的电视村。改革开放后,人们全住进了砖石、混凝土结构的大瓦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花科子村人渔农并举,积极开展海上运输,用拖头拖舶向青岛市区运送货物;有两艘渔轮开展远洋捕捞;建立了果园,后发展为20余亩苗圃;开展扇贝、水貂养殖等多种经营。还建设厂房1600余平方米、搞起了厂房租赁。

本村距区行政中心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村内的避暑山庄已形成一定规模、是一处观光旅游、休闲养身的好地方。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75万元,人均纯收入6586元。

《“蚊子怕烟”的传说》

古时,花科子村周围蚊子成灾,尤其会咬死未婚青年男女。一天晚上,临到一位就要出嫁的女子。她知道自己即将被蚊子咬死,痛苦万分。心想,爹娘置办了这么多嫁妆,许多新衣、新被都没用过,还不如烧了带到阴间去呢!于是,就把自己的嫁妆搬到外边的草地上,泪流满面地将其一件件慢慢地烧掉。在烧的过程中,烟雾缭绕。铺天盖地的蚊子“嗡嗡”地叫着,围着该女子转,但就是不敢扑在她身上咬。天渐渐地亮了,蚊子也消散了。该女子拔腿就往家里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母。

由此,人们才得知蚊子怕烟熏。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