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刘慈欣推荐理由(刘慈欣的科幻宇宙)
流浪地球刘慈欣推荐理由(刘慈欣的科幻宇宙)@文/《中国青年》编辑部《流浪地球》的现实价值,是给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不能否认这是新时代新维度文化的开启。这就像国漫崛起,从《魁拔》到《大圣归来》到《大护法》再到《白蛇缘起》,其实我们只要想做好东西,明白什么是好东西,那么每一步都能看见脚印。一时的熙攘烟雾可能在当下引起一些波动,但时代的记录有时候就像拼图,四角完备的话是嵌不进去的,也是不现实的,事物在最需要它长处的位置有长处,接续得上前面的缺失,这块整体上面就有它的一块位置。从这个意义讲,《流浪地球》是个现象级的作品,甚至会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流浪地球
新时代的开启
春节假期结束了,然而《流浪地球》的热度不减。关于这部电影出现了多重维度的讨论,包括电影本身,以及现在的中国电影发展,观影受众,审美和评分机制。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出现了新的增长点,能引起市场、票房和观众这么大的反应和关注,就说明它的出现是恰当且值得鼓励的。
这就像国漫崛起,从《魁拔》到《大圣归来》到《大护法》再到《白蛇缘起》,其实我们只要想做好东西,明白什么是好东西,那么每一步都能看见脚印。
一时的熙攘烟雾可能在当下引起一些波动,但时代的记录有时候就像拼图,四角完备的话是嵌不进去的,也是不现实的,事物在最需要它长处的位置有长处,接续得上前面的缺失,这块整体上面就有它的一块位置。
从这个意义讲,《流浪地球》是个现象级的作品,甚至会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流浪地球》的现实价值,是给人以放胆创造的勇气。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评论,但不能否认这是新时代新维度文化的开启。
@文/《中国青年》编辑部
酒醉人酣,星光洒遍。
他希望抓住那『神奇闪电』消失前的闪耀,
让人们记住它轰隆隆撕裂黑暗、
甚至点亮宇宙文明的样子。
刘慈欣:致宇宙和想象力的一封情书
@文/本刊记者陈敏
一根价值观的金线
刘慈欣读完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在1980年代的一个深夜。
读完走出房间,在万籁俱静里仰望璀璨星空,他的内心产生一种类似宗教般的敬畏和神往。
从此,他迷上了科幻写作,即使被视为“硬科幻的幼稚文笔”老被退稿,也不停笔,试图穿越孤寒广袤的星海。
最初他只关注科学,直到1999年在《科幻世界》发表处女作《鲸歌》,才有意识地加入“人”的故事,神思日行千里,所写逐渐恣肆汪洋,绝歌回响。
在小说里,他借霍金的口,向“排险者”提了个惊世骇俗的问题:“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对比之下,凡世种种就太微不足道,“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要有人仰望星空。”当名声汹涌而来,仿佛只在身体外的管道流过,他内心流溢的是一整片星河。
所以,刘慈欣在书中创作了众多分身,包括丁仪,一位入魔的物理学家,不修边幅的旷世奇才。
在《三体》《球状闪电》等多本小说中,丁仪均有出现,不一定是小说主角,为不同理由献身,却是超乎世俗的价值观的一根金线,串起了故事主核。
在《朝闻道》里,丁仪晚上梦见的都是宇宙,“由恒星沙粒组成的银色沙漠在他的体内燃烧”。残阳如血,茫茫戈壁,丁仪最终笑着走上了祭坛,愿以生命换取整个宇宙的真理。
《流浪地球》剧照
当然刘慈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出生在北京,后来跟着父亲去了山西的荒僻煤场,在人间底层浸泡过,明白矿工的疾苦。
出名后,他仍在山西阳泉的娘子关发电厂工作,目睹第一颗卫星上天,经历了改革开放,感叹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未来感的国度”,整个世界都像一本科幻小说。
只是,“当科幻变为现实时,没人会感到神奇,它们很快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说他好酒,曾在阿坝的四姑娘山喝到半夜。
酒醉人酣,星光洒遍。他希望抓住那“神奇闪电”消失前的闪耀,预想它下一次撕裂黑暗、甚至点亮宇宙文明的样子。
每个人心底都该有黄金原野
当《三体》不断拿奖,刘慈欣都觉得拿到心慌。旁人忙着折现名气,而他认为作家应该躲在作品背后,甚至成了未去雨果奖现场领奖的第一人。
2018年8月,刘慈欣终于推出新作,《黄金原野》。
故事发生在2043年,讲述了地球如何展开一场艰苦卓绝、长达19年的“太空救援”,去拯救相隔45亿公里之遥的“黄金原野”飞船。
但你看到最后,才知道没有可以冬眠的药物“冬神”,没有足够维系生命的飞船能量,“死亡漂移”不是意外而是事先计划的,而令无数地球人魂牵梦萦的美丽女孩“爱丽丝”,从飞船发回地球的影像,都是虚幻的智能模拟。
有人从这个骗局尝到了苦涩,有人却觉得“黄金原野”飞船的传说意味深长——
大饥荒时代,老人在弥留之际把他的几个孩子叫到病榻前,坦白了秘密:在村子的一片荒地里,埋着大量的黄金。老人死后,他的孩子们在那片荒地疯狂挖掘,一无所获,但挖掘使荒地开垦成良田,帮助孩子们饥荒逃生。
希望来自于虚无,却会成为真正的未来。
黄金原野需要救援的,远非伶仃一人危险远航的爱丽丝,而正是安逸不思进取的地球本身——当人们不断在物质层面掘进,在购物车装满现世欲望,却在大脑里清空了太空漫步的链接,不再探寻宇宙文明,不再关心星球奇迹,和人类广阔的未来……
刘慈欣总记得读完“太空漫游”时的激动,阿瑟·克拉克在1982年预测20年后,人类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
“但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在太空中航行的最远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在IT所营造的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
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是暗淡的
有一句话说:“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谁在乎呢?大刘在乎。
“人类文明发展最大的困难,在于人类向地球之外的开拓精神被消磨掉。如果对太空失去兴趣,地球环境迟早会出现巨大的变化,人类会遭遇灭顶之灾。”
凭借《三体》,刘慈欣被人熟知。但他坦诚地说,自己的科幻小说,是一种正在消失的传统类型,它的黄金时代已逝。
“我的注意力,主要是描写神奇宇宙和星际探险,描写遥远的生命和文明,一直是把人类作为命运整体来呈现,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跟不上时代。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得狭窄和内向;同时,面对太空危机的时候,人类开始有了各种分裂……我总觉得科幻不该只是幻想乌托邦或反乌托邦的生活,不该只是赛博朋克那样的狭窄和内向,它应该是星辰大海一般的瑰丽和广阔。”
《流浪地球》剧照
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在历经140亿年沧桑的宇宙中,我们人类都是未长大的孩子,而刘慈欣和他的同行者,代表人类从地球摇篮向星海间自己的未来伸出双手:
“未来不管地球会多么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我期待有那么一天,木星和它众多的卫星已成为旅游胜地,阻止人们去那里的唯一障碍就是昂贵的价格。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宇宙仍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存在,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仍然遥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远能够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关于《流浪地球》,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朱玉芳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