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强大无形的力量(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
爱是一种强大无形的力量(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这样的觉察,通常会让人感到失望和沮丧,也许我们会变得偏执,非得弄明白这些缺点到底从何而来;也许我们会深感惭愧,承受道德上的折磨。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有局限性,也有自己未曾察觉的阴暗面。当我们诚实地观照自身,往往会发现,我们也难以避免地有着狭隘、冷漠和混乱等特点。真诚、柔和地对待自己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利他为归趣。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观,渗透在整个佛教教义之中。但希阿荣博堪布指出,慈悲心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希望从佛法中获得指引的人,往往也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而与自己亲密相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次第花开》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学会知足常乐,把握拥有的一切,能够让我们从无尽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也更容易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看看,在希阿荣博堪布眼中,“爱”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又具有怎样的力量?
真诚、柔和地对待自己
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以利他为归趣。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观,渗透在整个佛教教义之中。但希阿荣博堪布指出,慈悲心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希望从佛法中获得指引的人,往往也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而与自己亲密相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有局限性,也有自己未曾察觉的阴暗面。当我们诚实地观照自身,往往会发现,我们也难以避免地有着狭隘、冷漠和混乱等特点。
这样的觉察,通常会让人感到失望和沮丧,也许我们会变得偏执,非得弄明白这些缺点到底从何而来;也许我们会深感惭愧,承受道德上的折磨。
对此,希阿荣博堪布认为,无论是偏执还是苛责,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是为什么,他认为我们需要对自己慈悲。
他指出,在面对自我时,我们需要保持真诚的态度,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
并且,我们需要柔和地对待自己,用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即使面对自己的缺陷,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为了让自己快乐,我们将会谨慎取舍身体和心的行为。
对自己真诚、柔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
不向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当我们能够以真诚、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能够好好爱自己,并以这样的态度,慢慢建立起对众生的理解和爱,也就能够从内心升起菩提心,培养人间大爱。
慈心与悲心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其中,慈心指的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也就是,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通常情况下,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人、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
这是一种无条件的友爱,要真正做到,其实并不容易。
比如,我们对亲人的爱,往往伴随着许多期待,一旦对方不符合我们的心意,便会带来失落和痛苦。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常常因为这种带着欲求的爱而互相伤害。实际上,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我们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为憎恶的人发愿,希望他们快乐,这就更艰难了。但希阿荣博堪布指出,心怀愤恨,会让我们自己无法解脱。对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要以一颗宽容之心,试着去善待他们,体谅他们的无心之过或不得已。
并且,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自己痛苦的来源,发现了执著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原谅他们,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超越。
悲心指的是“愿诸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因”,即希望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
与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温柔和坚强,也更需要勇气。当我们在经历痛苦时,能够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并通过它,体念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忧。这让我们走出冷漠和孤立,生起悲悯之心,因悲悯自己,进而悲悯他人,不再伤害他人,不给他人增加痛苦。
总体而言,慈悲就是真心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远离痛苦。
喜心与舍心
除了慈心与悲心之外,喜心和舍心,也是培养菩提心的重要步骤。
喜心,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
所谓感恩,指的是一种平和之中带着喜乐的状态,对经历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不仅珍惜美好的经历,而是即便身处困境,也时刻感念自己的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位弟子,未婚妻患有尿毒症,长期靠透析维持生命。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他们相伴在医院的病房间度过。他们非常贫穷,却过得平和安乐,从不抱怨什么,反而真心地认为生而为人、得闻佛法的自己非常幸运。
在生活中心怀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都能从容、坦然,也就能找到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为别人的成功、健康、善举、快乐等而高兴就是随喜。
嫉妒这种情绪,我们通常不会说出来,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由衷地随喜别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别人不满,其实反映的是对自己不满。我们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不足,就会在那些方面表现出对别人的嫉妒。
从这个角度来说,嫉妒心能够反应我们潜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如果我们能训练自己,慢慢放松这些不满和执著,就能慢慢减弱嫉妒心,尝试去随喜别人的功德。
慈心、悲心、喜心都强调平等。大乘修行人,不会为了显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为内心足够开放,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见往往超越了人我、亲疏、好恶,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这就是舍无量心。
慈、悲、喜、舍并非各自独立。慈悲、欢喜如果不以舍心为基础,则不够清净;舍心中若没有慈悲、欢喜,就变成了冷漠和无动于衷。因此,四无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盖、融会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