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维奇简介(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女性有何立场)
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维奇简介(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女性有何立场)1999年,作家高莽把她的这部代表作品《锌皮娃娃兵》翻译过来,在中国出版,获得极好评价,并成为畅销书。不久之后,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跟随俄国代表团进中国进行了访,并同高莽先生对《锌皮娃娃兵》一书进行了一番交流。1992年时,斯·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当地受到政治法庭的审判,后来由于国际相关人士组织进行了抗议被中止。她一度还曾经被政府指控替美国中情局工作,因此电话被窃听,并且不被允许开露面。由于她的作品具有独立报导及批判性的风格,因此其独立的新闻活动曾经被当地政府朝廷限制,她的代表作《锌皮娃娃兵》一度被政府列入禁书范围。著作《锌皮娃娃兵》2、人生历程
前言: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第14位女性得主,她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女性立场特征。我们以她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处于"乌托邦之声"里的那部《锌皮娃娃兵》小说作例子,自采访的对象、采访材料及人类历史三个角度,探寻其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女性立场。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阿列克谢耶维奇
斯·阿列克谢耶维奇个人情况1、个人概况
斯·阿列克谢耶维奇于1948年在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即如今的乌克兰国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出生。她从国立大学新闻系(如今的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她在前苏联结束后,是位记者兼散文作家,文学上她擅长于创作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经常采用和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实性文学,她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记录了从二次世界大战起,到阿富汗战争,继续到苏联解乃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和其他诸多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目前她已经被出版的作品包括有:锌皮娃娃兵》、《战争的非女性面孔》、《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死亡的召唤》、《最后一个证人》等著作。
由于她的作品具有独立报导及批判性的风格,因此其独立的新闻活动曾经被当地政府朝廷限制,她的代表作《锌皮娃娃兵》一度被政府列入禁书范围。
著作《锌皮娃娃兵》
2、人生历程
1992年时,斯·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当地受到政治法庭的审判,后来由于国际相关人士组织进行了抗议被中止。她一度还曾经被政府指控替美国中情局工作,因此电话被窃听,并且不被允许开露面。
1999年,作家高莽把她的这部代表作品《锌皮娃娃兵》翻译过来,在中国出版,获得极好评价,并成为畅销书。不久之后,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跟随俄国代表团进中国进行了访,并同高莽先生对《锌皮娃娃兵》一书进行了一番交流。
作家高莽翻译了《锌皮娃娃兵》
2000年,她在国际避难城市联盟帮助之下移居到巴黎;11年后的2011年,她得以回到明斯克居住。2015年10月8日,瑞典把20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斯·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以表彰她对她所处时代的真实描写。
2015年10月8日,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由此,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阿列克谢耶维奇(А.С.Алексиевич),她获奖的原因在于她"复调书写,是对于我们这一时代之苦难与勇气的纪念。"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她曾经有许多年做着记者的工作,后来她采用同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实性文学,她所创作出的作品用十分独特视角来记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阿富汗战争,再到苏联解体直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到中国访问
3、个人作品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报告文学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及苏联的解体,着重于不同的个人命运组合而成的集体记忆。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其纪实性文学作品最为著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2012年)、......《锌皮娃娃兵》等。她所创作的另两部新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及《我还是想你,妈妈》在最近出版了。
在纪实作品《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忠实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国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其中,一批二十岁左右的俄国青年人战死阿富汗。
作品:《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4、作品特点
斯·阿列克谢耶维奇并非按照正式的历史文献来描述历史,而是从个人经历、机密档案以及从被忘却、被否定的资料中挖掘。这样的创作意义更加深远,远远超出技术性文献的意义。她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探索人的心灵是她与其他作家的区别之一。她成功地表现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斯·阿列克谢耶维奇
关于小说《锌皮娃娃兵》《锌皮娃娃兵》出版于1990年,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是关于发生在1979年至1989年的苏联阿富汗战争,书中收录了这场战争的幸存者及亲历者的父母和伴侣的口述,呈现给读者媒体宣传之外的残酷的战争真相。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战争不再是充斥着荣耀与热血的宏大场景,也不是英雄人物的建功立业,而是每一个亲历战争的微小的个体所承受的伤害与苦难,她以独特的女性立场,揭开了战争鲜为人知也甚少被人们提及的一面。
《锌皮娃娃兵》出版于1990年
《锌皮娃娃兵》全书由几十篇作者对与战争有关的人的采访记录组成,在这些人中读者无法找到一个中心人物,因为这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就是在战争中的人。他们中间有失去记忆的直升机驾驶员、从腰部截肢的迫击炮手、失去右臂的通信兵、痛失孩子的母亲、丧夫的妻子等,他们是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更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书中几乎没有作者本人的叙述,所有的讲述都出自受访者之口,但全书都贯穿着作者从女性的角度进行的心灵挖掘。阿列克谢耶维奇说:"为什么我会产生写《锌皮娃娃兵》的愿望?为了表示抗议,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
高莽翻译《锌皮娃娃兵》
1、女性立场和访谈对象
人们之所以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人人都是从特定的文化、种族、性别、阶级、时代以及各种个人因素所铸成的立场出发来进行认知活动的。然而如果要想获取针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则需从恰当立场出发。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从女性独有的视角来面对战争的,在选择写作对象时,她并没有选择男性书写战争时所关注的英雄人物,她的访谈对象中没有一个大人物,她关心的是儿童、女性和处于社会边缘的大众群体,这些在社会权力体系中被压迫和被损害的人,才是真正承担战争后果、真正饱尝战争苦难的人,他们对于战争最有发言权,可是在有关于战争的记录中他们的声音总是被忽略和压制。阿列克谢耶维奇找到了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又让他们的声音被世界倾听。
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战争中的女性。在《锌皮娃娃兵》中出现的女性面孔主要分为两类:参加战争的女性和未参加战争的女性。其中参战的女性包括前往阿富汗的女职员、女护士等;未参战的女性主要是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的妻子和母亲等。提起战争很少会有关于女性的联想,女性一直被认为是处在战争的边缘甚至外围,几乎没有人关注她们对战争的感受和战争对她们造成的影响。
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战争中的小孩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战场上有她们的身影,她们与男性一同经历射击、爆炸、生死对决,一同目睹受伤、流血、生命消逝,一同承受着战争惨无人道的一切:"有些人踩上地雷被炸死了……一个大活人往往只剩下半桶肉浆"。"送来一个小青年,那天正赶上我值班。他睁开眼睛,看了看我:'诺,这下好了……'说完就断气了。"这样的描述在书中无处不见,刺痛了每一位读者的眼睛。而战争结束后,安宁平静的生活并没有到来,战争的悲剧性后果又降临到女性身上,降临到那些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和失去了丈夫的妻子身上。
阿列克谢耶维奇关注战争中的女性
"儿子死后,我能活下来,得感谢我的弟弟。整整有一周的时间,他天天夜里像狗似的躺在我的沙发床旁边……他在守护我……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跑到阳台上,从七楼跳下去……""丈夫的话灵验了:'如果非得死,就不要经受痛苦。'可是我们活在人间,我们在经受痛苦……"她们讲述的不是她们自己,而是成千上万被战争摧毁的家庭,和成千上万女性被战争碾碎的心。
除女性之外,阿列克谢耶维奇同样关注处在社会权力体系边缘的男性。虽然男性一直以来都是战争中的主角,是战争的发动者、决策者、实施者,但是她选取的采访对象却并不是战争中处在权利阶层的男性,而是选取了被送上战场的"娃娃兵"们,他们多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就被送上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第一次上战场的时候就牺牲了,作者采访的就是这些人中的幸存者。
同样关注处在社会权力体系边缘的男性
这些"娃娃兵"们有心怀报国志自愿来的,有被组织派遣来的,有不明真相被运送来的……但无论他们是怎么来的,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在他们中间有把生命留在战场的人,有把身体的零部件留在战场的人,也有些人他们身体完整地离开了,但他们却发现自己也"回不去了"。"工兵很少有机会生还或身体完整地生还,特别是排雷连或特殊排雷连的工兵。他们不是伤残就是毙命,我们出发时从不握手告别。"
"表面上我是完整无缺,可是心里在冒火。我的房间仍然摆着原来的那些书,原来的那些照片,原来的那台录音机,原来的那把吉他,可我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在他们的讲述中,战争没有带来任何东西,只有伤痛。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在战争进行时折磨他们,在战争结束后依然侵蚀着他们本该恢复正常的生活。这些在战争中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小角色、小人物以更真实、更公正、更有层次的视角诉说着自己亲历的战争、亲历的痛苦。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记录他们的讲述,揭开了战争对于普通人而言的真实面目
2、女性立场和访谈材料
在创作《锌皮娃娃兵》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走访了许多城市,亲临阿富汗战场,与数百人进行谈话,积累了非常庞大的原始材料,在将这些原生态的材料编纂成书的过程中,她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将谈话者的真情实感再现给读者。作品中大量的情感和心理的细节描写,是作者以女性立场对材料做出的整理和剪裁。
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另一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一书中写到的:
"女人的记忆往往能捕捉住战争中人的基本感情,而这种基本感情常常会被男人们所忽略。"擅于捕捉感情是女性独特的优势,与男性相比她们往往更注重细节、注重感受。可以肯定,在阿列克谢耶维奇与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时,每一位访谈对象都有自己的叙事方式和侧重点,书中呈现的并不是所有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的全部原貌,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处理访谈材料时,以女性的敏感细腻而独到地选取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呈现人类在经历战争时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精神生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子弹射入人体时,你可以听得见,如同轻轻的击水声。这声音你忘不掉,也不会和任何别的声音混淆"。"像我这样,两条腿从腰部以下截肢的人……如果从膝盖以下截肢,那该多幸运呀!那我就是个幸福的人了。我只羡慕从膝盖以下截肢的人……"正如她自己在书中所说,她的研究对象"是感情的历程,而不是战争本身。她在写作的过程中"努力将人心掏出来展示给读者,让他们看看人心在战争中是怎样跳动的。"她以女性特有的直觉和敏锐挖掘着战争中人的心灵过程,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去处理这些与战争相关的文本,从人的情感出发去重新审视和感受战争。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3、女性立场和人类历史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男性一直以来都掌握着对于历史的话语权,历史的记载始终是男性的专权,历史(history)因此也变成了"他"的故事(hisstory)。广大女性在受教育上的缺失,使得男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垄断了语言,并站在男性立场上记录着人类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其真实性和全面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这样的历史也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反对的,《锌皮娃娃兵》一书的前言引用了萧伯纳的话:"历史会说谎。"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对男性记录历史特权的反抗,是来自女性立场的"编年史",是极具价值的人类历史记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演讲中说:我感兴趣的是小人物。我想说,是大的小人物,因为苦难使他们变大了。他们在我的书中叙述自己的小历史,同时也在叙述大历史。
女性立场和人类历史
结语:《锌皮娃娃兵》中的讲述者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关心的"大的小人物",他们中既有士兵、军官、医护人员等各种人群,又有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孩子等各种家庭角色,他们充满痛感的讲述,还原出最真实的历史细节。这些在历史记载中"被忽略的历史"恰恰是最值得关心的人类苦难的历史和人类心灵的历史。受访者们心灵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部由小人物讲述的战争口述史,填补着人类历史的空白页。
书中对战争细节的真实还原,带来震撼人心的阅读感受,堪称20世纪文学经典作品。斯·阿列克谢耶维奇真实而长久地记录着她那些俄国、乌克兰同胞们的生活经历,她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那些士兵们所面对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也揭露了强加到人民头上、扭曲人性的行为。庄重大气的文笔,清晰地传达出他们的激情与悲伤。
《锌皮娃娃兵》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赢得了世界声誉。谈起这部书的写作初衷,她曾明确表示:"为了表示抗议,抗议用男性的视角看待战争。"书中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回忆,斯·阿列克谢耶维奇对战争细节的真实还原,给人带来巨大震撼。